美国《科学》杂志(
Science
)曾经刊登过一些数据,其显示了运动和缺乏运动的人,患几种常见病的几率,详情如下图所示:
其实最值得关注的是,两者间的平均寿命差距,运动者竟比缺乏运动者长寿11岁!
但问题来了:一说到运动,即使知道它好处多多,但真要实践起来,不少人还是会面露难色。
毕竟“运动”这个词一出来,出现在很多人脑海中的前几位,多是跑步、游泳、球类等强度比较大的运动。听着就难,有木有?
话说,难道就没有一种简单易行、相对安全且温和的运动?
别说,还真有!那就是
走路
!
大家可别小看它,爱走路和不爱走路的区别,坚持一段时间,你就知道了!
1. 有助于减肥
走路是一种较好的减肥方式,其效果甚至优于跑步。你是不是觉得难以置信?这简直和大家以往的认知相悖嘛!
其实,这与身体的代谢方式有关。
因为比起高强度但短时间的运动,低强度但长时间的运动可以消耗更多的脂肪。
另外,走路还能提高基础代谢率,这会让你在非运动时间也同样能燃烧脂肪。
2. 降低疾病风险
有研究显示,正确的走路姿势、时长和频率,可降低癌症、糖尿病、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风险。
另外,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走路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
3. 增加肌肉的力量
不同走姿,如抬头挺胸缩腹地行走,可以确保肌肉达到最佳运动量。而跨步走,不仅可以提升平衡感,还能增加肌肉的力量。
4. 有益于骨骼健康
走路有益于骨骼健康,主要表现在:它不但可以预防骨质疏松,还能减少骨折、尤其是髋骨骨折的危险性。
5. 预防癌症
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坚持在20分钟内行走1英里(约1.6公里),有益于预防和辅助治疗乳腺癌、前列腺癌、肠癌等癌症。
6. 缓解病痛、降低死亡风险
作为一项有氧运动,走路可缓解患病人群的病痛、降低他们的死亡风险,具体表现在:
-
倒退行走时,人体的重心会后移,这对矫正脊柱的病理弯曲有一定作用;
-
走路时身体可释放一种内啡肽物质,有利于降低血压;
-
运动可改善周身动、静脉的血液供养,减轻心脏后负荷,从而有利于高血压病的综合治疗,延长高血压患者的预期寿命;
-
饭后40分钟后走走,有利于胃肠消化、改善脑供血、提高睡眠质量。
说了这么多走路的好处,可具体该怎么走呢?有没有啥讲究?别急,接着往下看~
平时走路时,要注意以下6个问题:
每天走多少步?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议,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 6000 步。一般来说,健康的年轻人可适量增加。
现如今,晒走路步数成为某些人的一种“攀比”方式。坦白讲,步数过多不但没必要,还可能会伤害自己的身体。
例如,走路步数过多、频率过高,关节、肌肉都无法及时恢复常态,从而容易造成关节炎、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等多种疾病。
走多快才行?
步行速度与运动强度直接有关,强度大小以个人感觉为主,以不出现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为宜。
注意:
走路时不仅可以用匀速走,还可以变速交替走,效果更好。
走路姿势有讲究吗?
当然有!
步行时,基本姿势是人体稍微前倾,昂首挺胸,步伐幅度较大并落地有力。
手臂如同跑步时弯曲前后摆动的姿势,能使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群得到锻炼。
前脚掌落地时,膝关节弯曲有弹性感,后脚掌离地时,腰臀部肌肉有向上用力的感觉,加强后群肌肉的参与,能更好地保护膝关节。
在哪儿走?
最好选择较为熟悉了解,且空气清新、环境安静的地方。
什么时候走?
一般来说,有时间就可以出去走一走。不过要注意,
太阳未出之前以及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步行。
可能有人要纳闷了: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为啥饭后半小时不宜走?
其实,饭后行走对于身体素质良好的人来说,一般问题不大。但对于身体孱弱的老人,尤其是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来说,可能会导致意外的发生。
因为刚吃饱,尤其是吃了高脂高蛋白饮食后,血液相对会集中在胃肠道,以增强消化功能。
这时如果立即动来动去,可能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有没有特殊的走路方式?
有!
倒走!
这是因为:倒走不但可以缓解腰腿痛,还能间接锻炼人们的空间和知觉的感知能力。
另外,为了防止摔倒,倒走时小脑(主管平衡)也会受到相应训练,从而有利于提高人的反应力。
注意:
要在安全的地方倒走,速度不要快,最好有同伴陪同,一人倒走另一人正常走,轮流进行。
最后
关于走路,小编必须再客观地说几句:
走路带来的好处,并不会随着走路的步数越多、频率越高而增加。实际上,
“暴走”的风险或副作用反而会增加。
因此,走路的步数、时长、频率等,要量体裁衣,适合自己最好。特别是身患疾病的朋友,应根据自身情况,在自己能耐受的范围内安全地行走。
是哪个小可爱给我点了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