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环保部召开攻关中心调度会,会议要求尽快推进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的实施。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会议提出,要研究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途径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制定“2+26”城市“一市一策”大气污染控制方案。要对公众说清楚大气重污染的成因。
近日从环保部获悉,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已经成立,确定了攻关联合中心组成人员名单,并制定《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工作规则》。
详见下文:
赵英民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主任办公会暨月调度会上强调 聚焦目标和问题 形成科技支撑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今日在京召开中心主任办公会暨月调度会,旨在尽快推进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的实施,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精神。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领导小组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并讲话。
赵英民指出,
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党中央的重要部署、重要民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科学研究与管理决策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与治理工作协同促进的重大攻关工程。
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对项目启动做出了明确部署,所有参加攻关任务的单位和同志们要充分意识到本次任务的特殊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在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积极主动,快速全力投入到攻关工作主战场;要努力拿出一批实实在在的成果,忠实履行全国人民赋予的时代责任。
赵英民强调,
此次攻坚工作要以聚焦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中心职能,统筹协调,高效协作形成科研共识,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弄清区域重污染天气的成因与来源,二是通过区域排放现状评估,提出不同行业和领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三是研究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途径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制定“2+26”城市“一市一策”大气污染控制方案。
要突破环境科技工作固有的局限,提高科研效率,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尽快出成果、出精品、出效益,为京津冀等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科学支持和保障。
赵英民要求,
要细化、落实各项责任,攻关联合中心要明确各方责任、落实任务分工、细化实施方案,提出时间节点,加速推动工作开展;要
尽快开展秋冬季综合观测,把握数据联网和数据共享的核心,尽快确定综合观测方案
;要立刻开展“2+26”城市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发现真问题、掌握真情况,支撑区域大气污染的科学决策和精准决策;
要对公众说清楚大气重污染的成因
,强化宣传解读,组织开展科学家、政府、媒体与公众的对话交流,组织搭建高效的信息管理和发布平台,及时全过程通报攻关项目进展,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要从严从细抓好各项经费的使用落实,加大调度和考核力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确保每一分经费都可考、可查、用过留痕。
环境保护部科技司、大气司主要负责人,攻关联合中心主任、副主任、研究部主任,攻关项目各专题秘书以及观测和城市跟踪研究工作等相关人员共计40余人参加了会议。
日前,环保部印发关于成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并印发《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工作规则》的通知。全文如下:
关于成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并印发《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工作规则》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70次常务会议部署要求,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加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的组织实施,经研究决定,成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以下简称攻关联合中心)作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机构,确定了攻关联合中心主任、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见附件1、附件2和附件3),并制定《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工作规则》(见附件4)。现予以印发,请攻关联合中心各有关单位及成员遵照执行。
附件:
1.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主任组成人员名单
2.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顾问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3.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学术委员会(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总体专家组)组成人员名单
4.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工作规则
环境保护部
2017年9月28日
抄送: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成员单位。
附件1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主任组成人员名单
主任:李海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第一副主任:郝吉明 清华大学教授
副主任:徐祥德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文清 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张远航 北京大学教授
贺克斌 清华大学教授
柴发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施小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附件2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顾问委员会
组成人员名单
王文兴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院士
任阵海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院士
唐孝炎 北京大学 院士
魏复盛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院士
丁一汇 国家气候中心 院士
许健民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院士
丁仲礼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院士
周卫健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院士
王辰 中日友好医院 院士
胡盛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院士
赫捷 国家癌症中心 院士
周大地 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
周宏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员
潘家华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研究员
马中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王毅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战略研究所 研究员
附件3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学术委员会(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总体专家组)组成人员名单
郝吉明 清华大学 院士主任
徐祥德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院士
刘文清 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院士
张远航 北京大学 院士
贺克斌 清华大学 院士
李海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柴发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柏仇勇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研究员
王金南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研究员
王桥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研究员
刘学军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董红敏 中国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施小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徐东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刘建国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王自发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贺泓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
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备注
曹军骥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研究员
张小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程水源 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
孟凡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黄业茹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研究员
胡京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秘书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工作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70次常务会议精神,创新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以下简称大气攻关)组织实施机制,整合跨部门科研资源,建立行政管理与技术研发深度融合的紧密型实体化科研组织模式,成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以下简称攻关联合中心),作为大气攻关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机构。
第二条为明确攻关联合中心各方职责,规范攻关联合中心运行管理,保障大气攻关高效有序开展,制定本工作规则。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三条攻关联合中心采用“1+X”模式,即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为主体,联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优势单位共同组成。在攻关过程中,可根据任务承担单位变化调整攻关联合中心组成单位。
第四条成立攻关联合中心领导小组,攻关联合中心基本构架为“中心-研究部-研究室”三级管理结构,并设立学术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
第五条攻关联合中心领导小组成员由大气攻关领导小组成员担任,主要职责是统筹和领导大气攻关工作,审定大气攻关实施方案和经费预算,协调攻关联合中心组成单位之间的重大事项。
第六条攻关联合中心设主任1名和副主任若干名,由攻关联合中心领导小组聘任,是攻关联合中心日常工作的负责人,执行大气攻关领导小组的决定,组织实施大气攻关项目。
第七条攻关联合中心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对攻关目标、攻关任务和技术路线进行论证,并提出攻关任务承担单位建议,对攻关任务实施进行全过程技术把关,进行项目成果集成和公众解读,审核项目成果与宣传解读文稿等。
学术委员会成员由大气攻关总体专家组成员担任,由攻关联合中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推荐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内知名院士学者组成,主任由大气攻关总体专家组组长担任,并设副主任若干名。
第八条攻关联合中心顾问委员会主要对大气攻关的顶层设计、任务实施、重大结论等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攻关联合中心顾问委员会由攻关联合中心领导小组聘请在大气污染防治、能源、产业、经济、管理等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院士学者组成。顾问委员会成员原则上不承担具体攻关任务。
第九条结合大气攻关主要研究任务,攻关联合中心设立区域大气污染成因与来源、污染排放与强化管控、综合科学决策支撑技术、污染健康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跟踪研究5个研究部,分别根据其研究内容,负责总体实施方案和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技术培训和质量控制等,并协助开展实施方案论证、报告审核、成果验收、项目咨询以及对课题承担单位和实验室筛选结果的论证,接受攻关联合中心的统一调度、监督和考核。
各研究部设主任1名,由攻关联合中心聘任;设副主任2-3名,由研究部主任推荐。
第十条设立运行管理部,协助中心主任处理攻关联合中心日常工作,组织攻关项目运行与管理相关事宜,具体负责制定规章制度,组织开展阶段成果检查和成果验收,开展数据协调与共享管理、经费管理与内部审计、媒体宣传等工作。运行管理部主任由攻关联合中心聘任,对攻关联合中心主任负责。
第十一条结合大气攻关项目的实施,按课题成立研究室,具体承担和负责大气攻关的研究课题,按照课题方案开展相关研究内容,按时提交相应的研究数据和成果,接受攻关联合中心的统一调度、监督与考核。
研究室的首席专家为课题的负责人,由攻关联合中心聘任。
第三章工作要求
第十二条攻关联合中心主体依托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应做好大气攻关的组织、协调、保障和服务工作,并受大气攻关领导小组委托对攻关过程进行监督。各组成单位应充分发挥作用,支持大气攻关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保障本单位参与大气攻关人员履职尽责。
第十三条攻关联合中心成员应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遵守工作规则,服从攻关联合中心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发扬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履职尽责,并签订工作承诺书(见附1)。
第十四条研究团队在完成攻关任务的同时,应将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的基层一线,进行持续深入地现场跟踪研究,摸清和了解地方实际情况,协助制定“一市一策”方案,使科学研究与管理决策、治理方案紧密结合。根据任务性质,在基层现场工作时间将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十五条攻关联合中心要定期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与项目进展交流,及时总结凝练攻关项目阶段性研究进展情况和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研究进展要及时形成简报和年度报告。
第十六条参与大气攻关专家应积极配合攻关联合中心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普及、媒体宣传、舆情应对等工作,按要求及时撰写、审核相关宣传解读材料。发布有关攻关项目的信息或以攻关项目的名义接受媒体采访、发表文章,应征询攻关联合中心和环境保护部同意。
第十七条攻关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研究成果以及设备平台等资源通过攻关联合中心实现共享,各成员单位之间要互相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大气攻关的数据管理规定。
第十八条攻关联合中心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实行民主集中制,通过召开全体会议的方式进行。
(一)攻关联合中心全体会议原则上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原则上每季度首月第二周的周二召开),由攻关联合中心主任或委托副主任召集和主持,参加人员包括中心主任、副主任,部主任,首席专家等,应形成会议纪要,由攻关联合中心主任签发后及时上报大气攻关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研究部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专题工作调度会(原则上每月第一周的周二召开),应形成会议纪要,由研究部主任签发后及时上报攻关联合中心。
(二)攻关相关会议应妥善保存会议通知、会议材料、会议纪要以及签到表等资料。研究重大事项的会议,需保留会议记录和相关录音文件,并及时备案。
(三)攻关联合中心做出的重要和重大事项决定应征询攻关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意见。
(四)运行管理部负责攻关联合中心全体会议的组织、考勤、记录、会议纪要以及存档等工作。
(五)各研究部(室)须定期召开会议,讨论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总结进展情况,可邀请全体或部分攻关联合中心组成人员参加。
第十九条攻关联合中心建立考勤制度,参加攻关人员应积极参加攻关工作的各种会议和活动,保证现场工作时间和参加学术交流时间。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研究部主任和研究室首席专家确因无法参加攻关联合中心会议,应向中心主任请假并备案。两次以上无故缺席者,攻关联合中心将对其发出提醒通知,仍不改正的,向所在单位通报,并建议攻关联合中心领导小组终止其参与攻关工作资格。
第二十条各研究部应按要求做好工作计划和阶段总结,并及时报送攻关联合中心。
第四章考核与动态调整
第二十一条攻关联合中心主任和副主任接受攻关联合中心领导小组考核与监督;学术委员会成员、研究部主任、研究室首席专家、跟踪研究工作组负责人的考核由攻关联合中心具体执行,考核结果报攻关联合中心领导小组和各成员单位。
第二十二条考核重点从履行职责及成效、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主要包括:
(一)对实施攻关项目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客观公正性等方面的表现;
(二)在攻关实施中履行职责情况,以及取得的工作实效,包括行政管理、任务实施、协作配合、经费使用、宣传科普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