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地方政府‘砸锅卖铁’还债”的说法在网络上突然流行。这一形象的比喻,既反映了地方政府还债的决心,也体现了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担当。对于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具有正面的意义。但从中央政府的角度,则要对其宏观效果有客观的评估,规避其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陷阱。
“‘砸锅卖铁’还债”能否有效,关键不在于卖方,而在于买方——在流动性稀缺的经济周期里,即使把锅用废铁的价格摆上货架,也不会有多少人买。地方政府被迫“砸锅卖铁”,其背后的问题是没有买家,当市场上所有人都没有钱时,就算把锅砸了,也依然不能解决问题。这时真正需要的不是多少人“砸锅”,而是有多少人“买铁”。
处置如此巨量的地方资产,前提是要有一个超级大买家。从目前看,这一买家根本不存在。有人买锅的前提,是市场上必须有足够的钱。放眼各类市场主体,无论家庭部门、企业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面临资产负债表的收缩,谁都缺少承担巨额地方债的能力。市场上只剩下一个有能力“买锅”的人——中央政府,而钱不是来自财政,是来自国债。
正确做法应该是,央行组建货币政策的SPV,在充分风险隔离的条件下,直接入场购买资产,然后等待资产价值回升后慢慢盘活(或在地方政府修复资产负债表后逐次赎回)。换句话说,就是中央应当把地方的“锅”买下来,而不是让地方政府把“锅”当废铁卖了。
对宏观部门而言,收购地方资产不是为了抄底便宜货,而是为了创造货币。国债是当下唯一可以快速操作的货币创造工具。只有大规模发行国债,才能替代地方债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才能维持分工,避免大萧条。显然,买“锅”比买“铁”能够释放更多的流动性,也更能达到宏观经济的战略目标。
“砸锅卖铁”模式需要警惕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卖了铁以后的钱用于做什么。从现在的信息猜测,这笔钱大概率会被用来还银行的债。这一做法,在微观上没错,但在宏观上却是非常有害的。还债是一个消灭货币的过程,地方政府如果把国债释放出来的流动性又送回银行,就会使中央通过国债向市场补充流动性的目标大打折扣。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优先偿还地方政府欠市场主体(施工队、设计院、材料商,甚至公务员)的债。地方政府欠银行的债务则要通过债转股、延期还款等财务手段进行重组。地方政府优先偿还市场主体债务而不是银行债务的目的,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货币留在市场。
货币是市场的血液,中央政府不承担起货币创造的职责,就要地方政府创造。某种意义上,现在地方债问题就是源于中央不举债。相比地方政府,中央举债信用更好、成本更低。
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是当下政府的头号目标,再大困难也要把钱先发出去。只有全社会货币总量增加,才可能有消费。而有消费,企业才有利润,政府才有税收。土地财政时代,货币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举债创造的;国债财政时代,中央政府要把货币创造的职能接过来。
中央必须意识到,自己出手越晚,经济衰退就会越严重。现在很多市场主体是在靠过去的资产和储蓄苟延残喘,一旦现金流断裂,市场主体就会消失,那时就算中央再想救助,对象也不存在了。
其实很多地方政府资产是有价值的,只是还债期和回收期不匹配。例如,一个桥梁,寿命100年,建造贷款10亿,如果每年收入5000万,100年就是50亿,还款一点问题没有。但如果还款期限是10年,就会出现5亿缺口。这时只要延期10年还债,桥梁就能成为优质的现金流奶牛。如果逼迫地方政府把这座桥按照打折价处理(fire-sale),就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所有经济大国要想货币自主,必须学会如何运转持续的债务,债务越庞大,货币越多,对外部市场的依赖(顺差)就越小。中国的土地财政和美国的国债财政、俄罗斯的能源财政本质上都是一回事。
宏观部门的首要工作,不是消灭债务,而是维持债务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债务必须有资产支持(Asset-Backed Security)。只要资产安全,债务就安全。“锅”的价值如果跌成“铁”的价值,对应的债务也必然爆雷。对房地产的打压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对比美国拼命维护其核心资产国债的价格,美国的宏观政策效果好得多。
中国经济的暂时困难,并不是因为实体经济真的出现问题,而是房地产危机衍生出来的流动性危机。只要解决流动性危机,中国经济瞬间就可以修复。如果此时惊慌失措,砸锅卖铁,外资就会像2008年西方次贷危机时我们抄底他们资产那样反手抄底中国资产。特别是在美元降息周期,外资将是市场上唯一有钱的买家。
一旦没有了自己的“锅”,中国就只能用美国的“锅”做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