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来看,临床实践中可能会遇到更多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数量甚至多于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这些患者的治疗面临很大的挑战。这些患者到就诊之时,其心脏可能已经发生了解剖结构的明显改变,如心脏扩大、心脏功能受损。同时患者因为年龄偏大、合并症多,外科手术难度非常大。因此临床迫切需要一种治疗手段来挽救这类患者,让他们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目前的研究和治疗应当对这个患者群体倾注更多的关注。
来自东北的赵爷爷(63岁),就曾受到主动脉瓣反流的困扰。他曾因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甚至无法行走,至当地医院就诊发现房颤、心脏增大;由于药物治疗后病情得不到控制,患者反复多次、多地就医,最后辗转来到安贞医院,超声检查发现左心、右房增大,LVEDV314ml,LVESV177ml,左室舒末内径78mm,左室收末内径59mm,EF47%;舒张期主动脉下大量反流信号,反流面积7.2cm²,主动脉瓣关闭不全:Vmax500cm/s,PG100mmHg,平均压差58mmHg;PISA法测EROA 0.24cm²,Rvol 83ml。全面评估后确诊为主动脉瓣反流(重度)。医疗团队最初拟行药物治疗后开胸手术,但因为药物治疗后患者的身体指标依然不能耐受开胸手术,此时改行经导管瓣膜置换手术风险更小,所以患者选择了这一新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术后第 2 天就能够下床活动,并且于术后第 10 天出院。在术后至今的一年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活能够自理,睡眠也有较大改善。术后半年复查CT显示人工瓣膜瓣架形态良好,术后1年复查超声显示左室舒末内径 58mm,左室收末内径 40mm,EF 57%,无主动脉瓣反流,瓣膜功能正常,瓣叶活动良好,无赘生物。
来自北京的田爷爷(70岁)也是主动脉瓣介入治疗的获益者。他在半年多前由于下肢乏力,活动十分受限,于当地医院就诊,曾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和食管反流性疾病,经过治疗,乏力症状没有缓解。后在复诊过程中检查发现主动脉瓣反流,并转诊到安贞医院。超声检查发现左心增大,LVEDV 67.7ml,LVESV31.8ml,左室舒末内径57mm,左室收末内径41mm,EF 53%;舒张期主动脉下见大量反流信号,反流面积9.1cm²,主动脉瓣关闭不全:Vmax 381cm/s,PG 58mmHg,平均压差41mmHg;PISA法测EROA 0.39cm²,Rvol 78ml。全面评估后确诊为主动脉瓣反流(重度)。心脏团队评估显示,患者具有多种合并症,不能耐受外科手术,因此患者选择行经导管瓣膜置换术。
尽管患者和家属因为自己亲朋好友的经历,在术前对手术有诸多担忧,但当术后第 2 天下床活动之时,他们已经放心了许多。术后半年随访时,患者下肢乏力的症状大幅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已经可以参与日常家务活动。复查超声显示左室舒末内径53mm,左室收末内径33mm,EF 68%,无主动脉瓣反流,瓣膜功能正常,瓣叶活动良好,无赘生物。
对于患有严重主动脉反流且手术风险高的患者,传统外科手术依然是主要的治疗方式,而由于此类患者主动脉根部解剖上缺乏钙化的锚定结构,导致与另一种同样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疾病——主动脉瓣狭窄——相比,主动脉瓣反流患者TAVR结果较差。目前国内外指南仅推荐对有合适解剖条件、外科高危或存在禁忌的、有瓣膜干预指征的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在有经验的中心行TAVR治疗。但哪种主动脉瓣根部解剖的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适合做TAVR治疗,还没有一个量化的明确指标。
在宋光远教授的带领下,安贞医院心脏瓣膜中心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队列研究,来评价经股动脉入路的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据此提出了新的解剖分型系统——AURORA 分型,和新的手术理念——双锚定理论,以提升TAVR的成功率。AURORA的中文含义为“曙光”,该研究正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了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