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晒爱思PsyEyes
教心理学的唐映红老师个人专栏号。以心理学为基础诠释世间万象。只要有人,就有江湖;只要是江湖事,无不可用心理学来诠释、解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佰赞咨询  ·  人,都要承受压力 ·  8 小时前  
武志红  ·  90%父母的辛苦,都来自于这个原因 ·  昨天  
简单心理  ·  家,是一个可以容纳「坏」的地方 ·  昨天  
壹心理  ·  你有多敢表达脆弱,就有多强大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晒爱思PsyEyes

人性 | 挤破PUA背后的潜规则、骗术以及剥削女性的毒素

晒爱思PsyEyes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8-04-06 15:32

正文


按:这是接受某高校研究生妹纸的采访问答。PUA很值得研究,中国社会的PUA有太多潜规则、骗术以及剥削女性的毒素杂糅其间。



问:您在《:一个“注孤生”的救赎(点击可直接跳转访问)中认为,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是PUA产业如此旺盛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关联的因素,那么您认为,导致PUA文化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其他因素还有哪些呢?


  答:PUA在中国的发展,受惠于中国特殊的教育制度以及社会文化。一个人的青春期,也就是大约12到18岁的年龄,是他一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就包括爱情与亲密关系的能力。按理说,青春期谈恋爱是十分正常也应该鼓励的一件事,但是在中国被教育体制以及扭曲的社会文化污名为“早恋”,年轻人动则得咎。同时,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青春期都是在穷于应付中考、高考的无谓的学业和课业中度过,几乎甚至根本就没有机会发展爱情和亲密关系,这就造成相当部分青年人,如果他们正好天性倾向于腼腆和内向,那么他们就很容易在爱情与亲密关系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发展缺陷,该发展的时候没有发展起来,那么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就出现问题了。一方面家庭和社会的催婚压力,一方面青春期耽误的社会性发展后遗症贻害,夹缝中的他们对PUA这种似乎是捷径的纯技术性培训就会有刚需。这是导致PUA 某种程度上泛滥的主因之一。



问:您谈到PUA文化是纯技术性的,但在中国被夸大和滥用,可以详细谈谈你认为PUA中哪部分是可以为人所用的,哪部分被“夸大和滥用”?以及这种“夸大和滥用”的根源又在哪里?


  答:PUA当然是纯技术性的。爱情关系中两个人从彼此吸引开始,建立联系,产生互动,再进一步确立关系,更为频繁的互动,到最后发展为彼此爱恋的亲密关系,以及维系和巩固这种亲密关系。这一整套程序与个体的人格、经验、能力等紧密相关。换言之,这是一个人成长的结果也是成长的一部分。而PUA完全抛开这一切,仅仅从技术着手提供如何吸引、互动以及控制他人的方法,它最大的作用是帮助腼腆、内向、退缩并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打开交往的局面(即所谓“破冰”),如怎样搭讪,怎样互动给对方留下积极的印象,以及如何驾驭对方的感受和情绪,等等。仅此而已。这就好比学车时候师傅在教练车的B柱上做了一个标识,告诉学员倒车入库时只需要在扭头时将那个标识与车位立杆对齐然后打死方向盘就可以了。这可以帮助学员尽快掌握要领通过考试,但真正学会开车是没有标识,也没有车位立杆的。


  PUA被营销夸大的主要就是指夸大了它的效果,似乎学习了PUA就能所向披靡。这是不现实的,未必每个人都能从PUA中受惠,即使受惠也是暂时的并且有限的。营销做这种夸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敛财,我所知道的一些所谓的PUA导师,他们自己就没有什么成功的恋爱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地转述一些教条罢了。


  PUA被滥用的地方是让一些掌握了PUA技术的学员,他们本身其实并不是真正腼腆、内向、退缩和缺乏经验的人,他们只是想利用PUA技术去泡妞,这与强奸犯学习如何甄别物色俘获性侵对象是一个性质。PUA的方法技术如果针对那些缺乏经验,也不太会拒绝人的女孩来说,就很可能使她们入彀,给她们带来遭受性剥削以及伤害的后果。可以这么说,一个强奸犯学习了PUA,那么他的社会危害将变得更大。




问:有一种观点认为,PUA可以被归于心理学的范畴,这种观点您认可吗?


  答:PUA利用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但它并非心理学的一部分。这就好比现时代通灵术的巫师或者算命先生都可以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来改善和提升自己的业务,但通灵术或者算命术与心理学没有任何关系。或者,换一种说法,凡是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应用到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如现代企业管理要利用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但管理学以及管理术并非心理学的范畴。



问:您的文章中也提到,PUA会把自己包装成“情感咨询专家”,您是否认为这种情况和国内心理咨询、情感咨询的缺位,和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有所关联?


  答: PUA的英文原文是Pick-up Artist直译就是搭讪术,男人女人都可以使用。例如,对腼腆、内向、退缩和缺乏经验的女人来说,通过PUA提高与心仪男人的破冰、沟通技能。只不过,PUA所吸引的更多是男性消费者而已,在中国它干脆就被称为“撩妹术”或“泡妞术”。从这个意义上,“情感咨询专家”更符合PUA对男女都适用的本来面目。


  另一方面,情感咨询,或者说伴侣咨询在中国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当然会给那些改头换面的骗术带来商机。在心理学里,心理咨询是心理学应用的一部分,但其本身杂糅了很多非心理学的东西在里面。并且作为舶来品,心理咨询发轫于西方也发展于西方,这与西方的社会、文化土壤分不开,中国社会的土壤并不适合心理咨询的顺利发展,这么多年来反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迄今没有任何一个专业上具有权威的机构或者组织来主导。


  举个例子,中国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基本上与甄别专业上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一门交钱培训参考的生意。以前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取消后,新成立的心理咨询师协会以及组织考试的相关委员会,基本上是学界内一群缺乏心理咨询实践的心理学教授和机构领导组成,里面几乎没有一个人是主要从事心理咨询实践的从业者。


  再举个例子,我所了解到的一家由PUA改头换面成“情感咨询”的公司,里面提供一对一情感咨询的导师,广告上介绍的都是二级心理咨询师,名校博士之类,而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具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虽然具有了也未必能胜任个案咨询),挂名某985名校博士的导师其实只是一个没有接受过任何心理咨询培训的高中毕业生,他唯一的经验是从PUA培训中获得的。问题这样公开堂而皇之冒名心理咨询师的现象,没有任何机构或者组织来查处,谁都可以给自己捏造这么一个头衔。



问:因为您提到PUA是技术性的,是中立的,但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PUA往往造成的是一些负面的影响,那么PUA如何才能回归中立状态,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答:PUA作为一种能够满足部分需求人群的产品,它必然会形成自己的产业。而在一个缺乏监管,社会治理失范的社会,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PUA被夸张、滥用也势在必然。这与在国外良性的传销在中国就变成恶劣的中国式传销性质完全一样。中国式PUA,中国式情感咨询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刚形成势头的某种骗术而已。


  要使PUA回归它适宜的地位,与使传销回归它适宜的地位是一样。首先对于市场上需求人群,专业的心理咨询能够占据主导,那么PUA自然就回归到它的边缘或替代位置。其次,对夸大其词,虚假广告严重的中国式PUA产业(包括中国式情感咨询业),必须要有有效监管,政府不管,非政府不能管,自然就会泛滥成骗术遍地状况,然后再酿成严重社会问题,如PUA滥用导致恶性性侵事件浮出水面,或者有人因此自杀加上舆论发酵等等,政府再一刀切下禁止令。


  传销在中国有良性的发展吗?那么PUA估计也一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