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叔的第1319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写在小号里:
对标的是欧盟病,不是日本病。。
探讨了舆论界和学术界,在分析自己经济体时,对标研究对象,完全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人这一辈子,小毛小病、小错误,可以经常犯错,但框架性的错误,绝对不能犯。
比如,对标选错了,这就是框架性的错误。
达叔的天赋是销售型,偏要去对标一个财务型的家伙,那肯定是要被虐成渣的。
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视频,原则个毛,原个毛则,表达的也是类似逻辑。
2024年3月23日,达叔线下见面会--杭州站。
文末微信,找达叔报名。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在昨天的文章里,达叔举了个战场上,军医的例子。
在有限药品的约束下,该救重伤者、中伤者,还是轻伤者?
这是一个选择。
达叔做了十几年的医疗,十年前,上海头部三甲医院的专家,给达叔讲过一个思想实验。
假如,你是一个外科医生。
正在做一个手术,需要耗费4个小时,才能把这个患者救活。
这时,突然进来了四个患者,都受伤了。
一个小时,就能救活一个。
超过四个小时后,他们都会挂了。
请问,你这四个小时,用来救这1个患者,还是去救那4个患者?
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先来后到的原则。
正在做手术的这个患者是先来的,那必须先救这个先来的,让那4个后来的患者,排队等着。
即使他们四个挂了,也是应该的。
另一种是,4条人命大于1条人命的原则。
放下手里正在救治的患者,花同样的4个小时,去救那4个人。
哪个原则对?
都对。
原则本质上,就是让你心理上好过一点,是内心的秩序,能让你晚上睡得着。
让你心安理得,觉得自己没做错。
思想实验,再往前推进一步,你原来能说服自己的原则,漏洞,秩序崩塌就出现了。
假如你坚持的是先来后到原则,那后面来的4个患者,都是你的亲戚朋友,你还会继续坚持这个原则么?
不会了。
如果你坚持4条人命,大于一条人命的原则,那你正在救治的人,才是你的亲属,你还会坚持这个原则么?
也不会了。
这两个问题一想,那你的原则是什么?
变成按照患者与自己的亲疏远近,作为救治的原则。
再推进一步。
如果,这5个患者,和你都没关系,你仍然认为4条人命大于1条人命。
而这4个人分别是缺少了四种不同的内脏器官,需要你把手里的患者器官拿出来。
去救治那4个人。
你还能坚持,4条人命大于1条人命的原则么?
也不能。
为什么?
因为,你背负了主动杀人的罪责。
虽然你救了四个人,但你在行为上也杀了一个人,你是要承担责任的。
所以,你宁愿看着那4个人死,你也不会让自己背负上任何罪责。
免责,保证自己的安全,才是你行为的原则。
原则,在切身利益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达叔是做业务的,在现实中,经常能遇到,一些人在相互介绍的时候,说这个人,很有原则。
有人听到这句话,觉得他的原则,是不可侵犯的。
也有人听到这句话,就觉得他的加码比较高。
潜台词是,得加钱。
或者,得换一种合作模式。
并不会因为对方有原则,就放弃了尝试,从而放弃了合作。
罗永浩,牛逼么?
是一个超级桀骜不驯的家伙,在创业时期,经典语录不断,曾经在发布会上,讲过一个段子。
说自己,刚正不阿,对方不信。
他就吐槽,在一个妓女眼中,没有女人是不卖的,他们对一个听到女人不卖的传闻,能理解的上限,就是价格没谈拢。
说的对么?
非常对。
然后,自己理想主义破产、欠巨额债后,该出来卖也就出来卖了。
好听的话,谁都会说。
在生存压力面前,个人和组织的选择,都不会太多。
把房价打下来,好么?
你在理性上,认为这个结果好,那当然就好。
等真的打下来之后,才发现自己捅了笼子,各地的账都算不平了,都没钱了,波及所有人了。
有人说好么?
并没有。
该买不起的,还买不起。
不仅买不起,还在继续喊,要继续打打杀杀的。
在历史上,每一次的重大转折,公司里的前任老板,反复提醒,要防止右,更要防止左。
重点是,要防止左。
底层人的欲望,才是无底洞,是要约束的。
在现代经济里,金融是什么?
是产业的血液。
在这个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体里,绝大部分金融的抵押物是什么?
土地和房产。
这个资产价格下跌,相当于什么?
整个经济体,都会贫血。
贫血的人,能干活,能跑步么?
不摔倒,就不错了。
在现代经济里,债务是什么?
是资产的背面。
资产价格保持不动,都会引起问题,更何况大面积持续阴跌?
外行人,警惕的是,过度金融化。
内行人,警惕的是,过度去金融化。
产业的血被放干,一定会引起大麻烦的。
天天喊着要搞实体,就像一个人要去健身,练肌肉、健骨骼,觉得血液这个玩意,太水了。
不要这个。
会死的。
产业繁荣和金融繁荣,也是一体两面。
不可能通过对资产价格的打压,就能把钱,赶到实体经济里,那是瞎扯淡的。
你那里要是真赚钱,不用赶,钱都会跑过去。
钱是最聪明的,会流到能增殖的地方去。
有人探讨,之前的房价过高,会对经济和消费,有巨大的抑制作用。
过去这几年,房价下来了。
经济、消费有繁荣么?
没有。
被抑制的更严重了。
这是很多人,以前没想到的。
总觉得,踹了身边的男朋友,就能找到更好的。
经常发现,离开现男友,不仅情绪价值没了,连食堂饭票,都没了。
求着,要复合。
论脱衣的速度,还是珠三角,身体要更实在一些。
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
广州,一脱到底了。
香港,一脱到底了。
深圳,在春节前,就把纽扣解开了,成交量开始回升,后面大概率还会继续脱。
哪怕是宣传的口径,尺度都要大很多。
都给在座的各位,用头版的形式,直接发警告信了。
看空者,必将屡屡踏空,这个很好理解,在过去的几十年,各种看空这边的人,都判断错了。
在一片质疑声中,崛起了。
成为了第一梯队的玩家,深圳也完成了世界级城市的崛起。
问题是,“看好者必将再次获益”,请问,过去几十年,看好者是怎么获益的?
达叔的父母,岳父岳母,这些在农村的群体,几十年来一直都是看好、看多,他们之前获益了什么?
没有。
还是稳定的穷着。
那谁获益了?
最主要的,还是买房者。
过去20多年,只要家庭没在城市里买房,就算不上获益,都是资产的跑输者。
在操盘手眼里,就是打嘴炮的,就不是看好者,而是看空者,是屡屡落空的家伙。
单方面的警告信,也只有珠三角的氛围,能干的出来,这么赤裸裸。
很多人,没意识到过去这几年,问题的严重性。
全国所有地产市值,高峰时,总价是多少?
500万亿的规模。
平均下降25-30%,是个什么概念?
总资产规模,少了125-150万亿。
2023年,我们这个GDP是多少?
126万亿。
刚好是把一年的GDP,给损失没了。
如果你理解不了,就把整个经济体,想象成你的公司或家庭,存量资产的收缩,直接抵消了一年的营收。
你们家庭、公司,还能出去春游、团建,KTV么?
这就是消费压制。
再看两个结构。
结构一:
就业结构。
全国15%的人口就业直接和房地产相关,上下游的拉动比,是1:1.7。
15%+15%*1.7=40.5%的就业人口,受到地产不振,直接或间接的冲击。
如果你在过去两三年,收入下降了,被裁员、降薪了,背后的原因,可能就是冲击的余波伤了你。
而你,可能也是之前锤地产时,且鼓且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