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学派2014年首创知识图谱精准学功能
当时教育部门正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不少学校在搞智慧课堂,希望从以教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成以学为中心的模式,我们就带着这个功能走进了校园,当时央视都做了报道,学校也很欢迎,但是真正进到课堂去,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还是用信息技术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还是以教为中心,这个他是欢迎的,但是如果让他改变模式,改成以学为中心,不少老师就不习惯了,因为他教了几十年,一时间很难接受,所以我们这个尝试从提高效率上看是成功的,从改变质量上看,并不成功。魏书生老师说教室这个名字不对,应该叫学室,我深以为然,但是真要把教室改成学室,改成自习室,难度可不小。我觉得至少5年前,自习室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很难做起来,条件不具备。
那为什么现在我们又开启了AI自习室项目,而且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呢?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智能时代,条件已经成熟了。我们想一想智能时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如果我们把做成一件事分成0到1和1到N两步,那么中国现在最强的优势就是从1到N,改革开放一打开国门,中国就迅速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这和我们拥有大量的,受过教育的劳动力资源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这种大规模的,标准化的义务教育模式在工业化时代是非常成功的,为中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说从1到N需要的是什么能力,是复制模仿的能力,这方面中国制造的优势举世公认,遥遥领先。但是这种教育也有弊端,他培养出来的都是标准品,千人一面,复制模仿的能力非常强,但是缺乏创新能力。不过,以前创新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从0到1这件事是美国做的,中美密切合作,美国完成从0到1的创新,把1拿到中国,中国迅速把1变成N,销往全球,中美两个大国默契配合,度过了一段蜜月期。
但是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有可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时,中美进入了博弈期,这个时候,如果这个1他不给你了,N就不存在了,而从0到1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教育模式的短板,这几年那边开始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了,而且越来越加码,所以中国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从工业时代的制造大国升级成智能时代的创新强国,这么一来,压力最大的就是教育了,为什么?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今天的教育决定了你将来的人才竞争力,像中国足球一样,国家队总输球的根本原因不是球员不行,而是青训不行,同样的如果我们中小学教育不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成标准品之后指望到大学他一下就转型成创新人才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尽快从千人一面的复制模仿标准化,转型到千人千面的自主创新的个性化教育上来,这是迫在眉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