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欧商业评论
“思维力成就决策力”,《中欧商业评论》依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强大的资源优势,以最深入和前瞻性的触角,透析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为中国企业提供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并提升中国商业精英的思维力、决策力、领导力,被誉为 “商业决策必读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州楼探  ·  广州的商业,正在崛起! ·  昨天  
斑马消费  ·  嘉士伯中国,只剩重庆啤酒? ·  昨天  
砺石商业评论  ·  30周年,复盘比亚迪的核心启示 ·  3 天前  
砺石商业评论  ·  30周年,复盘比亚迪的核心启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欧商业评论

太想赢,会让你失去未来

中欧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7-03-02 11:59

正文

编者按

过度想赢不一定写在脸上,也不一定表现为争斗,事实上它有非常丰富的症状,并且都会产生危害。

文 / 橙红青 印咨询集团高级研究员,经理人健康专家


历史小说《巨人的陨落(Fall of Giants)》行进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有这么一段,1916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建议进行和平谈判,他设计谈判的第一步是交战各方陈述自己的目的——他们要靠战争实现何种企图。旁观者揶揄道:“那会让各方都很尴尬,他们已经忘了为什么开战的。一直在打,只是因为都想获胜。”


这就是“过度想赢”,及其最大可能代价:千千万万条人命。普通人也会过度想赢,虽定然无法造成如此损失,但对自己和旁人也会造成烦恼。


很多讲性格的书说对赢的执迷是一种性格,下面的文字会解释它并不全然是,背后其实有更深层的原因,并告诉读者过度想赢会带来什么。


过度想赢的表现


过度想赢不一定写在脸上,也不一定表现为争斗,事实上它有非常丰富的症状,并且都会产生危害。


不计代价,停不下来

想赢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心理需求,甚至超过追求快乐,或者说它把赢当成最重要的快乐,就像酗酒、吸毒一样,常会不知停止,并且不计代价地追求。正在赢的停不下来,正在输的甚至更停不下来——企图扭转局势,所以投机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学会止损。


除了停不下来,人们还可能为赢做过量的投入。比如,我们都听说过花与资产不成比例的钱,只为了撑场面、赢面子,甚至与人争执、打架。球场上的过度想赢,就容易生出暴力。


处处想赢,无限扩展

想赢的欲望不会被限制在正式或非正式的竞争中,过度想赢的人处处想赢,至少不想输。


从对话就可以看出来。“抬杠”正是不想在对话中落于下风。还有一种隐蔽的想赢是对什么事都自己的说法。任何事情,即便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他们都能说叨两句。这样的人往往是为谈话划下句号的人,他们永远不允许对话在还没有自己见解的情况下结束。


在公司里,他们处处想要胜人一筹,尤其不能被下属、后辈抢去风头。他们喜欢争辩,擅长争辩;如果辩不赢而自己又有地位优势,他们会强行盖棺定论。他们喜欢并且极力维系身份的特殊。我们在培训的时候经常见到这样的学员:他们碰巧与其他学员不一样,比如是其他学员的师父、前辈、小领导,他们时时希望显示出自己不一般的身份,比如高声聊天,别人都参与时偏要远离,甚至用坐姿彰显地位。


即便他人并没有想要较量的意思,他们也会卯上对方,要显示出自己更为高明。就像手上随时拿着刀子,随时挑选对手,得到便宜定会继续扩大伤口,并希冀固化自己在大家脑海中的记忆(日后他会不时提起这场“较量”)。


他们是如此想赢,以至于没有胜负的游戏、没有对抗情节的电影都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


否定前置,标签永存

赢的最好办法是在对决之前:先否定对方、给对方打上标签,就不用等到真正的较量了,毕竟那时有风险。先否定对方的好处还有(如果之后真有较量的话)在气势上胜了一筹,叫阵者就沾了这个好处(另一个好处是激怒对方,使之做出不理性行为)。


他们的口头禅可能是“这个不稀奇”“不对”“你不了解情况”。他们会骄傲地说“我不读他们的报告”“我不看他的书”。这样就不用就具体内容“纠缠”了。而一个人如果被他们贴上负面标签,他们以后都不用听取他的任何意见。


他们要求批评者必需有高于自己的地位。同时,他们又不喜欢在对话前对方占据优势、有高姿态。


他们非常在意话是谁说的、点子是谁提的。如果来自对立方、不喜欢的人、想要压制的人,他们会极力否定之。


逃避不能赢的场合

他们想赢,如果感觉不会赢(甚至在无关胜负的场合),他们就不去。


所以他们参加自己能赢或能主导的游戏、竞争,不喜欢与强人呆在一起,即便对方待他们很好。


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不行动的评论家,他们喜欢评论的原因是知道自己的行动会露馅,所以他们决不“下场”。


他们不喜欢被问为什么(要那么做),因为会被问住。


他们毫无必要地鼓吹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因为(短期内)能保证自己占据优势。


防御心理

过度想赢的人多会敏感地将“对事的讨论”视为“对己(过失、品质)的评论”,然后做出三种反应,俗称“嘴硬”


第一种是否认事实,或认为事实不重要。因为事实是对己评论的基础,消解它就永绝后患了。


第二种是归因于外,在大家还没有想到要把人与事联系起来时,他们会先找到一个替罪羊,把注意力引过去。或是在大家并没有想要怪罪他们时,先抛出一堆客观原因为自己辩护。


第三种是质疑讨论的动机,这是毒性最强的反应。对话者要么立即偃旗息鼓,要么反唇相讥,不仅对话很难继续,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或许都不会再有对话。


只要有心,很容易观察到以上三种反应。有时我们会很不理解为什么讨论突然令某人觉得受到攻击,继而攻击他人,这种自动关联(先是把事扯上身,然后泼向他人)是典型的过度想赢。



过度想赢的最大危害

追求已变味

Harry G. Frankfurt在那本著名的小书《论扯淡(On Bullshit)》里把言语分为3种:真话,谎言,扯淡。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因为说谎的人尚且知道何者为真,扯淡的人不关心何为真,也不关心何为假。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别的态度,就是扯淡的本质,比说谎更阻碍进步。


过度想赢不仅放弃了追求真相、答案、实际的利益……还阻碍了其他人的追求;它并不是追求相反的东西,而是完全不追求,除了胜负;“他们非常在意话是谁说的、点子是谁提的,如果来自对立方、不喜欢的人、想要压制的人,他们会极力否定”。


比如《巨人的陨落》描述的那种悲剧。书中 “巨人”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欧洲诸大国,经过一场过度想赢的战争,他们终于陨落;而对此并不执迷的美国则正式崛起了。


畏惧生遗憾

过度想赢的人通常很难改变自己。对他们来说生活是排球比赛,失分一方轮转换位,得分一方则不用变化。“失败了需要改变”在他们那里有“改变即承认失败”的推论。他们会说服别人自己是赢家,更糟的是还会说服自己,使自己看不到问题,感受不到改变的需要。到底更怕失败,还是更怕改变,最后往往已经说不清了。


因为畏惧失败,他们也畏惧尝试,而尝试是发展的必须。有人失败着成功(不断试错找到出路),有人则成功着失败(固守原地丧失出路)。当主体是一个企业时,这个特征也会明显:步伐越来越小,趋近于零。


毒化环境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一个人想赢时,对话就会变味,最终没人能获益。


有位工程师是这么描述他把辩论带入家庭生活的后果:“我的妻子告诉我,过去我试图在每件事上都想说服她(即便有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是错的),那个我是多么令人讨厌……如果事事都想着赢,我就会为每一次的交流都额外花费精力,同时还抑制了对方(比如我的妻子)交流想法的欲望——说到底,如果你知道我会事事争辩时,你压根犯不着跟我提供诚实的反馈吧?而当交流出现了问题,成长也就停滞了。”


过度想赢不仅会破坏当时的气氛,它还是留在土壤里挥之不去的毒物,抑制每一次萌芽。若与有“防御心理”的经理人在一起,绝不会是让人舒服的体验,双方也都很难在其中获得成长。


想赢的追求能否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是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答案可以用于界定是否是“过度”想赢。


如果主体是企业,会有另一个重要的有关基业长青的问题:企业的未来应由竞争来塑造吗,企业最重要的主题是竞争吗?竞争能否让自己变得更好,竞争中关注的是否是“好”?


我认为竞争与生存的关系更大,而生存并不该是人生或企业的恒久主题。

过度想赢的根源与解决


有必要探讨一下过度想赢背后的精神世界。在价值观阶梯上,过度想赢者置真相、答案、实际利益……于不顾,追求的是什么?优越感。


优越感不是优势,是个人对自己具有某种优势的假定,是一种感觉;优越感同时可能是圈子内外对这种优势的共识,至少是个人希望它成为共识的一种需求。优越感多基于这几种优势:智识、体魄、品味、身份——正如刚才所说,优越感不必然有事实根据,但一定有假定和需求存在。


优越感与标签类似,它的有趣之处在于其传递特性:


  • 若圈子内某些人对圈外的人具有优势,或表现出对圈外人的优越感,整个圈子都会沾上这种优越感。最为典型的是圈子即国家时。有时人会分不清这是荣誉感、自豪感还是优越感。也因此他们会极力维护圈内其他人的形象,有时还指责圈内其他人自毁形象。


  • 优越感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即使那时优势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或根本不曾存在)。


  • 优越感最重要的传递特性是“花小钱办大事”:在某一件事上有优势,会让人在一大类事上具有优越感。因此在某件事上赢了,获得的优越感远不局限于这件事。比如酒量大是更有男子气;比如某次打球赢了,很长时间里在体魄乃至智识上具有优越感。


现在很容易发现过度想赢和优越感的关系了:过度想赢者渴望在当前建立优势,从而具有优越感,并在今后一大类事上凭优越感就可以解决问题,获得利益,乃至加强优越感,而不再需要具体的思考、行动,尤其是不再需要说服其他人和自己。很多过度想赢者的损失厌恶(对失去的焦虑程度胜过对得到的喜悦程度)更加深了他们赢的渴求,加剧了他们的竞争行为,直至毫无意义,例如嘴硬。


过度想赢其实是想“锁定收益”,阻止挑战。所以过度想赢不是好斗。而优越感确实是有一些实用价值。你可以说它是一种不劳而获,或是高杠杆投机,虽然有时候它是阿Q精神,有时候又不知不觉让人陷入泥潭,忘了初衷,代价越来越大,如《巨人的陨落》中那样。


解决过度想赢的问题不只是改掉前述表现。换句话说,不解决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是无法根除那些表现的。过度想赢是价值观的问题:


完善自己更重要,还是优越感更重要?



以上内容选自印咨询在编新书《健康经理人手册》,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