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读书啊?读啥书啊?干啥读书啊?
————读书萌新三连
大家好,我是张翼,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目前
在台湾“国立”
政治大学攻读硕士。自从去年年末我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总结了全年所读231本书后,获得了澎湃新闻的报道,也有无数人向我抛出了上述“读书三问”。
张翼的高效读书经验获得澎湃新闻的报道
读书,尤其是高效读书对每一个文科在读学生而言都至关重要,有志于学术道路者无不以此作为学问的“原始积累”。因此我将分享一些个人经验以助大家一臂之力。然而,上述三个疑问都不可能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所以我将于下文简要概括自己的经验,更多干货将在本次微课呈现,希望能为所有爱读书而不得门而入者送上一份福利。
(长按上图二维码,开启砍价免费听课模式)
一年231本的读书量虽然惊人,但能达成这一目标却非一朝之功。
高中到大二为止我还只能做到每月一两本的读书量,直到大三,我才在读书的技巧和方法上完成“工业革命”,2016年的阅读量跃进到115本。而随着更多时间的投入和技巧上的精进,我才能够在2017年达到如此的成绩。
经历之后再看这些数字其实并未觉得有甚困难,但事实上,每一点进步无不来自于大量的时间投入和不断的自我反思。就举几个例子吧。
(1)小白阶段
比如做读书笔记,书读毕后非做笔记不可,否则合上书页大概就已经忘记七成。我最早的笔记是手写,而且看起来就像高中生摘录好词佳句,仅是把自己觉得精辟的论述抄录下来,既未标注页码,甚至有时也不知道一些内容是哪本书里抄来的。
(2)摸索阶段
大三之后我才开始做电子笔记,这也是我读书效率起飞的一大原因。一开始也是延续旧习,只是记上书名而已,结果真要引用时才发现根本就要重新找到原书才能做注释,所以也是吃了亏后才学会记上完整的出版信息
。在引用时我也发现之前书中原句和我的评语会混淆在一起,于是就采用摘录原文加粗的方式以示区别。
(3)高阶阶段
但是,老师在指导我毕业论文时却告诫说,大段地直接摘录原话并非真正消化后的记录。受此启发,我才发展出现在的概括式摘录并标注页码出处的笔记方式。不仅免去大段摘录原文的痛苦,而且能更好地把握原文核心意涵。
刚开始阅读专业书籍的萌新,大概都恨不得把认为精彩的书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然而阅读过大量书籍后,我才发觉对待不同的书需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早就有谈过,虽然我老早就看过这本书,然而若无亲自实践,恐怕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原始材料有原始材料的读法,二手文献有特别的技巧。
而正是这样的领悟与逐渐发展出的,用来追踪论述逻辑的圈点符号系统相结合,才是提高读书的速度核心因素。至于习惯于某些独特的阅读记号和笔记方法,以及快速判定要用什么方法读书,都离不开无数次的实践,我将在微课中详谈。
最后是有关英文书和语言、内容艰涩的作家的阅读经验。许多人面对外文或艰深的文字时常面露难色。一开始谁不是如此呢?造成文本困难的原因本质上是论述中大量使用了内涵巨大而外延很小的词汇,是否理解这些词汇直接决定能否把握论述的逻辑。
我大二时尝试阅读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时连第一页也读不下去,许多类似“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这样词汇,
只有查询到其背后的含义后才能顺利的回到文章的脉络中阅读。这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
▲福柯“全景敞视”监狱示意图
而只有些词汇积累的足够多时,困难的文本才不成问题。
外文阅读本质上亦是如此,只不过还需要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我将介绍一个自己啃下
厚达千页的《Western Civilization》的经历,让我的雅思成绩获得大幅提升。
……
这想跟大家分享的三个读书经验无一不是在
大量的时间投入、对于技巧的反思和在实践中的微小却不间断地改良相结合
后而提升阅读能力的事例。我想也或许能够最初步地解答文首的那三个问题。
我的阅读领域几乎仅集中于人文学科(如果浏览我去年阅读的书目会了解)。我不敢自称涉猎各学科,只能保证在人文和社科领域内的多元化阅读而不常延伸到理工科中(如果不算《上帝掷骰子吗》这样的科普类作品)。这虽然并非什么好事,但也是学科专门化趋势下不得已的选择。
至于为何要如此拼命的读书,我想除了有志于学术之外,还可以用韦伯(Max Weber)的
“新教伦理”
(Protestant work ethic)来解释。虽然我非新教徒,然而我或许能够真切地体验到新教徒对于作为义务的工作(Vocation)的那种自我驱动力。读书对我而言既是爱好,也是必须履行的义务,或许这么说有点矫情,但对我而言却是千真万确的感受。
有的人惊讶于我的读书量,问我
如何安排时间
,其实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也有不同爱好,打打球,追追新番,弹弹钢琴啥的也都有。
但我还是会每天给自己一个约束。
每天最宝贵的早晨时间都一定留给读书而已。我特别相信
“不要高估一天的读书量,同时也不要低估坚持一年下来的积累”
这句话。这也是我坚持读书的驱动力之一。
絮絮叨叨的说了这么多也只是很肤浅地触及了我的一些经验,要进一步具体了解我的读书方法和技巧,就听我微课中的讲解吧。
一、 质与量的平衡器:读书笔记
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都应当记录些什么?
如何在读书的同时为做笔记铺垫?
二、 读书经验谈
快速阅读?既简单又复杂的功夫
不同的书应有不同的策略
三、彩蛋: 一些有意思的网站
张翼
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目前在台湾“
国立
”政治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17年一共读完了231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