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十分复杂,比如没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医疗服务行为不够规范等等,一味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况且,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医疗卫生的投入也要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不存在问题,只是这一问题并非投入不够,而体现为筹资结构不合理。
根据国际分类,卫生筹资主要由公共卫生支出、私人卫生支出组成,其中公共卫生支出包括政府财政预算、社会医疗保险支出;私人卫生支出包括私立医疗保险支出、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社会捐赠等其他非政府机构支出。我国卫生筹资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公共卫生支出中,政府财政预算、社会医疗保险的结构不合理。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公费医疗”,卫生筹资基本上要全部依靠政府财政预算;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推进社会医保制度的建设,尤其是“新医改”以来,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覆盖14亿人口的医疗保障网,成就举世瞩目。不过,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财政预算还有着较强的“惯性作用”——2014年,我国政府财政预算在公共卫生支出中的占比约为1/3,这一比重还较高;而社会医疗保险在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筹资能力和水平、增强统筹层次、完善统筹机制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第二,私人卫生支出中,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比高,商业医疗保险发挥的作用小。2014年,中国的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私人卫生支出比重为72.4%,商业医疗保险占比为10.2%,商业医保在我国居民中的普及程度还不够。
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各有特点,比较著名的,如以英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卫生服务模式(NHS);以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医疗保险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储蓄医疗保险模式。而无论哪种模式的国家,除了强制性的基础性医疗保险外,商业性医疗保险的渗透率都有相当的比例,即便是像加拿大这种由政府提供免费医疗的国家,其商业医疗保险的市场渗透率也达到了67%,在整个卫生筹资来源中占比高达13%。与此相比,我国的商业医保占整个卫生筹资来源的比例不到5%,差距仍然很大。艾瑞咨询的一项调研显示,2016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渗透率仅为9.1%,表明商业医保市场远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正在从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在此过程中,卫生筹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对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所带来的影响更大。因此,卫生筹资结构优化,不仅将使医疗投入资金更好地发挥效用,更是整个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抓手——通过优化卫生筹资结构,将促进医疗服务体系的变革,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多层次、动态化的医疗健康需求。而优化卫生筹资结构,尤其要注重大力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我们在研究报告《双轨拉锯:开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中已经指出,商业医保是竞争轨发展的突破口和催化剂;促进商业医保与社会医保的融合发展,成为加速双轨拉锯进程的一大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