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周国平
介绍信息 一、首发周国平的新作品或者其部分内容; 二、摘编周国平以前作品中的文字; 三、转载媒体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上对周国平的评论; 四、周国平与网友们互动,对评论和留言予以回应; 五、报道周国平的社会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冯唐  ·  跑了一整个冬天,我想明白一件事儿 ·  2 天前  
乌兰察布云  ·  云·悦读 | 你可以回头看,但记得朝前走 ·  2 天前  
乌兰察布云  ·  云·悦读 | 你可以回头看,但记得朝前走 ·  2 天前  
读书杂志  ·  《读书》新刊|渠敬东:仙台行 ·  3 天前  
冯唐  ·  不是事情让你痛苦,是你选择了痛苦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周国平

帝都这所郊区中学,被誉为“最美中学”,彻底颠覆了中国式审美

周国平  · 公众号  · 美文  · 2016-11-25 20:03

正文


在最初,

我们创造了建筑,

到后来,

建筑改造了我们。


最美中学


还记得,

自己的中学吧。

闭塞的校园:



古板的教室:




压抑的食堂:




寸草不生的操场:




土得掉渣的校服:




除了喂了狗的青春,

没有丝毫值得留念。




但位于北京西南五环外的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却让在那里上学的学生们都忘了回家。



刚一落成,

就登上了,

《建筑学报》的封面。



看看别人家的学校:

(忍住、别哭)



学校从一开始,

就定义为花园学校:

力求给学生提供更多,

自然和开放的空间。



俯瞰整个建筑主体,

匍匐在起伏的山坡之上。

房子的“肚皮”和“山峰”相连,

与自然浑然一体。




顶楼的设计,

最体现设计者的巧思。




利用率最低的教学楼顶楼,被设计者改造成一个有机农场,为36个班的学生提供36块实验田。




每一个师生,

都可以在这里学习耕种。

在属于自己的田里,

做农田的主人。



种植蔬菜、小麦···

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

每一个过程。



呼吸自然和泥土的气息,

感受城市孩子,

很难感受到的光与风。




收获的庄稼,

被送进学生食堂,

变成新鲜的馒头花卷,

绝对绿色无污染、无公害。



“起伏山坡”的结构,

将学校的功能空间,

分成上下两个部分。



穿过明亮开放的门厅,

沿着楼梯拾级而上。



造型惊艳的,

清水混泥土楼梯,

原始古风十足。




人走在其中,

好似画中游。




门厅往上走是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和行政楼等重复性更高更严格的功能区域。




房山教室的设计,

在视觉上弱化了,

教室走廊的隔墙,

但不完全通透。



既不像传统教室幽暗封闭,

也不会因为完全开放,

影响教学。



宽阔的长廊,

如同一条宽大的河流。

各种颜色的“岛屿”,

星罗棋布。



学生们 可以在这个,

半围合的私密空间里,

独享知识的浩瀚,

或进行小型群组活动。



与其说,

这是一所学校,

它更像一座艺术馆。



硕大的舞蹈教室,

是地表之上的,

另一个重头戏。



教室一面,

是超大的落地玻璃,

一面是巨大的反射镜墙。



阳光倾洒而入,

窗外微微隆起的“山丘”,

和葱茏的绿色映入室内,

学生宛若置身室内花园。



门厅往下走,

是“风雨操场”、攀岩墙、

报告厅礼堂和食堂。



室内的“风雨操场“,

位于地表的诗歌花园之下。

诗歌花园座椅上镶嵌的玻璃,

就是“风雨操场”的天窗。



外形犹如阶梯的报告厅,

建在小水池之上。

坐在阶梯上看书,

便可感受时光静好。



每个不同的空间,以其不同的高度需求,从下面推动地面隆起成不同形态的山丘。它们的屋顶以景观园林的形式,成为新的起伏开放的“地面”。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是中国第一个,

绿色三星级学校。




人工地面的起伏,

暗含了建筑,

与大地接触的方式。



整个校园地面,

没有浇灌的水泥,

都是在原始地面上,

直接覆盖绿色植被。




你可以席地而坐,

就像回到自然一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