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影像表现】
CT增强扫描轴位(图A)、矢状位(图B)和冠状位(图C)图像显示,右茎突后咽旁间隙见一边界清晰、中度强化较大软组织肿块影,伴右侧茎突向前外侧移位(箭头)、邻近右侧颈内静脉向后外侧移位(弯曲箭头)。MR图像(图D-F)显示,强化肿块内见流空血管影。右侧颈内动脉(粗箭头)向前内侧移位、右侧颈内静脉(箭头)向后外侧移位。
【影像诊断】
迷走神经血管球瘤(Glomus Vagale)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无痛、搏动性颈部肿块,伴后组颅神经症状。好发于40~50岁女性患者。
颈动脉鞘区强化肿块,MR像上病变内常出现弯曲或点状流空现象(椒盐征)。
典型部位为颈内动脉前内侧、颈内静脉后外侧及茎突外侧。
导管造影显示,早期强化、延迟强化、明显的肿瘤染色,伴迂曲、扩张的供血血管,主要来源于咽升动脉。
【讨论】
迷走神经血管球瘤也称为迷走神经体瘤或者迷走神经化学感受器瘤。化学感受器瘤较为少见,大多数发生于颈动脉体,发生于迷走神经更为少见。颈动脉体,颈静脉体,迷走神经体,睫状神经体及主动脉体等皆属化学感受器,系发生于自神经脊的神经外胚细胞,病理大体形态一般为2~6cm大,表面光滑,呈结节或分叶状,软可呈海绵状,有薄层包膜,镜下为富于细胞和血管的肿瘤。本病偶见恶变,可发生转移。临床上肿瘤生长缓慢无疼痛,大多位下颌角下方,有时向咽侧壁隆突,一般为单侧,肿物可左右推动,而上下移动甚微,压迫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舌下神经时可出现相应神经症状,本病与颈动脉体瘤在临床上鉴别十分困难,常在手术过程中确定其部位,迷走神经体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病例来源:AJNR.Case of the week,2015,影像园王芳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