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重庆发布
权威发布、最新资讯、便民服务、形象展示的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电力交易中心  ·  关于查看组织重庆市2025年年度电力零售交易 ... ·  5 天前  
重庆电力交易中心  ·  关于查看组织2025年重庆市年度绿色电力交易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重庆发布

温故|点煤油灯看小人书,大朋友的童年有滋有味

重庆发布  · 公众号  · 重庆  · 2017-06-01 20:05

正文



童年是什么?是嘉陵江边捉蝌蚪的时光,是书包里偷藏的零食,是教室抽屉里的连环画……


懵懂间还未品味个透,它已一去不返。但那些纯真的日子,足以温暖我们一生。童年,你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




1950-1960年代:物资匮乏


戴红领巾、传唱儿童歌曲、参加游园会、看电影;孩子时常以大人“小帮手”身份,参加人民公社义务劳动。


1950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儿童节。据当年6月2日的《新华日报》头版报道,“六一”儿童节当天,全市800名儿童代表齐聚中华路青年馆大礼堂,庆祝自己的节日。当天,全市各工厂、学校、托儿所纷纷举办不同形式的庆祝会、游艺会等活动。




为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同日,重庆唯一电影院还公映了由王龙基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儿童故事片《三毛流浪记》。此外,一园、昇平、国泰三院联合公映五彩卡通儿童电影《小飞马》,美工堂电影院则公映了根据大文豪果戈理原著改编的五彩卡通电影《地府降魔》。



到了上世纪60年代,物质生活依旧极度匮乏,“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的儿歌,也成为这个时代儿童精神的最好写照。




1970年代:小人书成为精神食粮


小人书成孩童最爱,铁皮玩具盛行代替了木制玩具,爱比谁的小鞋子更白。


从1970年开始,一度沉寂的“小人书”,再次迎来出版高潮,内容基本上离不开革命主题,如《鸡毛信》、《小骑手》、《赤胆忠心》等,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的确良白衬衫配上蓝裤子,系着红领巾,再穿一双小白鞋,这是孩子们“六一”节的典型装扮。特别是小白鞋,孩子们会涂满白鞋粉,比谁的鞋子更白,以此为一大乐趣。


在那个年代,要说最开心的事,当然是拥有一只铁皮绿青蛙啦!那时木制玩具慢慢变少,各种各样的铁皮玩具开始占据主导地位。铁皮青蛙、铁皮火车、铁皮机器人等,都是上世纪7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玩具。这股铁皮浪潮甚至一直流行到了上世纪80年代。



1980-1990年代:物资开始丰富


物资开始丰富,从电动玩具走向电子游戏。孩子乐于才艺展示,听港台歌玩变形金刚。

据1980年5月31日的《重庆日报》报道,为了迎接六一,商业部门从各地组织调运回大批孩子们喜欢的玩具、糖果糕点和童装。在儿童玩具展览上,保护孩子视力的太阳镜最受欢迎。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子游戏渐渐蔓延。从最早的魂斗罗、超级玛丽、沙罗曼蛇等插卡式游戏,到后来的街霸、侍魂、三国志等街机游戏风靡一时。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孩童娱乐再升级!翻看“六一”前后的《重庆日报》发现,大多数学校和幼儿园都会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组织孩子们开联欢会,能参与表演的孩子都会特别兴奋,老早就惦记着表演的事情,不厌其烦地跟父母说起排练的趣事……


“六一”儿童节留给当时孩子们的记忆,大多和新衣服、玩具、公园、餐厅和表演节目有关,听着港台歌星,如小虎队、张雨生的歌长大,打着电子游戏机,玩着变形金刚。



2000年至今:儿童节成了全家节日


大把花钱去游乐场、买礼物、吃洋快餐、照艺术照,消费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记忆。



过去,只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这样的主要节日,才会是全家人一起过。但是,进入21世纪,儿童节似乎成了全家的节日。


这一时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家长平常无暇陪孩子,去游乐场、买礼物、吃洋快餐、拍艺术照几乎成为儿童节家长弥补孩子的统一方式。这时候,精明的商家也大打“促销牌”,而很多家长也心甘情愿在这个时候花钱,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


与此同时,为了弥补童年时留下的或多或少的遗憾,一些喜欢怀旧的成年人开始大张旗鼓地为自己过起“成年儿童节”。


人越长大,懂得的东西就越多,利害得失让我们失去了童心、童趣。希望各位大朋友看完这篇文章,都能找回那颗童心,快乐、真诚地面对每一天、每个人!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刘嘉莹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