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 Otaku At All Vol.178
我习惯把每篇文章编上号,放到一个个栏目里,有时甚至会因为某篇东西往哪儿扔都不合适,干脆建立一个专属的栏目,只为将它们编上号放在一起。我心里知道对于读者来说,这些编号或是栏目,都没有任何意义,反倒会显出作者本身无比自恋,总想在这一片混沌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秩序。
但有秩序,也就随之有了一个世界。
如果说语言学教给过我什么的话,应该就是秩序二字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另一种语言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可以通过思维模式的进化来改变我们的生活,而每一个人类个体的生活,就组成了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绕一圈回来,奠定世界根基的,是文字。但并不是指具体的字,而是这些字之间,排列组合的秩序。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将某些元素组合之后的产物,在对作品整体进行批评时,我们当然要谈到组成它的各部分元素本身的优劣,但若避开各个元素的组合形式不谈,则相当于盲人摸象。但谈一部作品的各个元素总是简单的,因为每一部分都会有相对明确的标准,而一谈到作品内部的秩序,则会进入一个绝对主观的领域。一部选角得当、表演出色的电影,未必便是一部佳作,同样,一部画风上佳的漫画,也未必就好看。剪辑、分镜、节奏把控、页面设计、叙事结构,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作品的成败,但真正能够在这一层面推陈出新的作品,往往极少。
如果非要给自己的懒惰找一个借口的话,我想或许是因为在同样时间跨度内,能让我感到惊艳,甚或仅仅是新鲜的作品,都开始变得少之又少了。这其实是有个专属的名字可做解释:幸存者偏差。举DC漫画为例:当你探入其逾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漫漫历史中掘取宝石时,会感到精彩纷呈,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让你心潮澎湃、兴奋不已;但当你真正开始追连载来看时,相当于纵身一跃,跨过了时间这道屏障,于是未经洗礼的一切都将巨细靡遗地呈现在眼前。
这景象自然不甚美妙。
为今之计,仅有重新回归经典吗?没错,还未上手阅读的经典作品浩如烟海,潜心去深挖自然有的是可读的作品,不过做个人公众号总会面对一个艰难的二择:一方面要出产出有价值的思考,另一方面难免要面对当下的作品。有没有可能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呢?我觉着希望渺茫。但问题在于,做着做着,人们会对你有各种期待,希望听到你对当下作品的看法,无论这些作品是否值得你花时间去欣赏或思考。这当然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当下,不可能完全对现实世界不闻不问,一心钻进象牙塔里闭门造车。但如若从中不能产生有价值的思考,是否等于变相剥夺了本应耗费在更有价值作品上的时间?
就我的自身体验,是一定会如此的。
但我想,或许有一种平衡存在,那就是以现世为线索,去追寻过往;以潮流为引,去追溯经典;以目光为表,去引出思考。虽身处此世,亦可同时探入人类的全部历史。若能一直保有着一份对于艺术的热爱,花却一生去寻觅令人激动的作品,再用自己的方式将其消化、理解,甚至是表达出来,其实也不错,对不对?
越写,越知不足,越写,越知自己的匮乏与空洞。但越写,也越有信心,越写,越满心欢喜。每个字都会让你心知,在这片混沌中,仍有可能一步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秩序,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任外界风狂雨骤,你仍可在这个小小的藏书库里缓缓踱步,饮一口酒,享受宁静的时光。
做书到现在,觉着自己的心态被磨得越来越好。不宅始于疾病与死亡,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促使我动笔,因为再不动笔,也许到死为止也不会知道自己能否实现理想;但做书却让我不再那样焦虑,严格说来,越做书,心里越踏实。因为这与不宅的写作一样,每分每秒都在催我踏入未知,获取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