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虫,是对水中生长的多种红色微型水生动物的俗称,这些生物的体表都呈现出红色。
在我国北方地区,供水系统中所发现的红虫多为水蚯蚓
,国内常见的水蚯蚓有: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nster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和颤蚓(Tubifex tubifex)等。水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寡毛纲(Oligochaeta)。我国北方地区供水系统中发现的红虫主要为颤蚓类,属于寡毛纲中的颤蚓科(Tubificidae)单孔蚓属(Monopylephorus)。其形态特征通常为鲜红色或深红色,有时为浅白色;有许多环状体节,体节之间有间沟和体环;成虫体长一般在1.5~5.0cm,最长可达10cm。颤蚓类红虫吞食水底泥土,利用底泥中的腐屑,细菌以及底栖藻类作为营养,有时也吃丝状藻类和小型动物。
我国南方地区的供水系统中所发现的红虫以摇蚊幼虫为主
,摇蚊幼虫因其体内含有类似血红蛋白的物质而使体表呈现鲜红的颜色。摇蚊(Chironomidae)是属于节枝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双翅目(Diptera),摇蚊科(Chironomus)的昆虫。摇蚊成虫的形态与普通蚊子类似,但翅无鳞片,足也较大。由于摇蚊静止时其前足一般向前延伸,并不停地摇动,故名摇蚊。由于摇蚊的成虫没有刺吸式口器,因此完全不进食,所以摇蚊也被称为“不咬人的蚊子”。
摇蚊幼虫大多为滤食性生物,以水中的藻类、细菌、水生植物和小动物为食,因此,富营养化的水体有利于摇蚊的生长繁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水环境污染的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藻类大量繁殖,为摇蚊的孳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导致摇蚊(Chironomus)在湖泊、水库、河流等被污染的水域中大量孳生,尤其是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湿热,光照充足,适宜于摇蚊生长繁殖。摇蚊的大量孳生,不仅影响环境景观和人类的活动,而且当这些水体被用作饮用水水源时,则可能严重影响饮用水的供水水质安全。
供水系统是指自水源地取水到将洁净的饮用水输送到用户家中的全过程。供水系统的摇蚊污染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受红虫污染的原水将大量摇蚊幼虫及其虫卵带人水厂的水处理系统后,能够适应水厂水环境的摇蚊种类在水厂构筑物中生长繁殖,一方面导致水处理构筑物池壁大量摇蚊栖息或在构筑物上空飞舞,影响厂区生产环境;另一方面,处理过程中的水体中生长大量的摇蚊幼虫,即红虫,情况严重的可能随水流迁移并进入供水管网和用户龙头。
(2)水厂周边环境条件差,附近的沟渠或其他水域滋生了大量摇蚊,这些摇蚊在水厂构筑物中产卵,一旦水厂的水质适合摇蚊生长,卵孵化后可能以水厂构筑物为新的繁衍场所,进而污染供水系统。
(3)二次供水水箱污染。这种情况在出现的自来水红虫投诉中占大部分,尤其在一些老式住宅的屋顶水箱,如果封闭不严,周边卫生条件差,清洗不及时,则有可能导致摇蚊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进而污染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