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个巴菲特2020年股东大会,阅读量创了最近几个月的新低,我看雪球上高瓴资本,还有高毅的冯柳都特别热,有大批的追随者。人可能真的是社会动物,都喜欢往人多的地方去。但偏偏股票投资却偏爱冷门,凑热闹最后结局往往都不会很好。今天早上起床时八点半,说好了和家里领导一起去周围转转。我就一边玩手机一边等她起床。终于在十一点时等来她睁开眼。然后告诉我:今天天气预报说下雨。然后再次沉沉睡去。我就打开电视看了两集《清平乐》,不知道你们最近有没有看,腾讯视频上这个还比较火,评分也比较高。今天看到42集。其实我看的不太连贯,加上年纪渐大,剧情前面看后面忘,而且上面人物又多,而我又有点脸盲,除了宋仁宗和曹皇后以及张茂则等少数几个之外,其他人都分不清是谁,时不时要回想回想。不过宋朝的历史我还算比较了解,尤其对于范仲淹,欧阳修和宋仁宗,生平可以说是相当了解了。总体来说,这个电视剧还是基本按史实写的,略有发挥。不过很显然,作者把宋仁宗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皇帝,这恐怕与事实不符。
宋仁宗是历史上第一个庙号为仁的皇帝。不过庙号这个东西,原本就是被用烂了,而仁宗这个庙号出来之后,同样也被用滥了。比如元朝也有个仁宗,明朝也有。明仁宗在位不过10个月,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子。他能得到仁宗这个庙号,大概还要拜他老爹所赐。朱棣的确是太狠太黑了一点,儿子即位后赦免了不少建文朝的旧臣,对比老爹那种赶尽杀绝,简直是天大的恩赐了。之后清仁宗嘉庆,就是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能得到仁宗的庙号,大概率是因为终于把文字狱废除了。所以,这个人到底行不行,好不好,有时候还真的是相对的。你前面的人只要足够烂,那你就很可能是英明神武。而如果你前面的人太过突出,那么无论你如何努力都很难有超预期的表现了。这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预期真的非常重要。朱棣皇帝杀戮太过,使得大家对于皇帝的预期已经减低到少杀一些就会觉得很仁慈。乾隆皇帝在位60年,但文字狱就搞了130多次,年均两次。无论频次还是惨烈程度都创了历史新高。人们的预期已经低到文字狱不要更多即可。预期降低之后,就很容易出现惊喜。
运气总会被用光的
把这个放在炒股上其实同样如此。如果你一入市就遇到了一次大牛市,或者凑巧买入了一个大牛股,比如说你在2012年买入了恒瑞医药,走势如下:那么你肯定会对自己的股票投资水平信心满满,很可能会在各个地方指点江山。又或者你在前几年不明所以买了格力电器或者贵州茅台的股票,持有至今:你同样也不会认为自己只是运气,而是自己的实力。你坚信自己的直觉是正确的,并且会持有到打脸为止。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我都经历过。我2005年4月入市,运气不算太坏。入市几个月后,刚刚熟悉了股市的规则,大盘就开启了一轮史无前例的大牛市。这是中信证券的走势,当然,我可没有从头持有到尾。这是云南铜业的走势,请注意,这只是到2016年6月份的:还有苏宁易购改名之前的苏宁电器等等,都是买过的大牛股。当时买的股票,没有不涨的。简直就是买什么涨什么。这一点也不奇怪,当时是大牛市,所有的股票都在涨,只是涨多涨少的问题。只是报应很快就来了,2008年大盘大跌,很多股票跌了80%甚至90%。在刚入市时就给了这么一个当头棒喝,其实还是挺好的。至少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无知,让我们不断放弃一夜暴富的不切实际的预期,慢慢静下心来去关注一些本质的东西。在一些股票长时间不上涨时,人们对这个股票的上涨预期就会不断下降,而如果公司的业绩仍在不断增长,其估值就会不断下降,甚至于低到不可思议。只要股价不涨,人们就认为它们后面也不应该上涨,其低估是理所当然的。我在2012年年初时开始做基本面分析,在看过老板电器的年报后买入了它。当时它的市盈率大约只有22倍。请注意不要拿今天的标准来看,当时的22倍,实际上已经相当低了。
为了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概念,大家看看华侨城A当年的市盈率:我估计很多人已经不敢奢望华侨城A的市盈率能到14倍了,能到10倍就超了很多人的预期了。而当年的老板电器,市盈率在22倍左右。
这是净利润。其实你不难看出老板电器的营收和净利润都在持续高速增长之中。
而净利润的增长比营业收入增长得更快,销售净利润率在持续提升:在这之前几年我刚装修了一次,当时的抽油烟机我就在方太和老板电器之间选择的,当时我就知道,它是厨电里的龙头。当时我还在等方太的上市,后来听说方太不打算上市。于是我就买入了老板电器,当时买入的依据即是:行业龙头地位已经形成,行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当时我分析随着龙头地位的巩固,其三费费率还有较大的下行空间,进而带来净利润率的提升。并且,相对其净利润增长来说,其估值水平并不高。于是毫不犹豫买入。不过当时处于熊市,买入之后股价虽然短期上涨,但之后在12年的11月又一度被套,之后就开始不断上涨。
不过大家认为比较牛逼的水平,是一买就涨,一卖就跌。这点上臣妾做不到呀。对于老板电器的卖出逻辑,我当时是这样思考的:行业天花板逐步逼近,而老板电器与方太当时处于寡头垄断,其市占率基本稳定。毛利润率已经处于高位,而费用率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不大。此时的估值相比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白电还是显得过高了。当时老板电器也在宣传多元化。但你可以看看其多元化的成果如何。对比一下其营收总规模就知道,这样的多元化是不足以支撑公司业务的继续高速增长的。于是就选择了卖出。说到这里,我再重复一下对格力电器多元化的个人观点,我们需要听其言观其行,看结果而不是看他怎么说。下面是格力电器的所谓多元化。如果不考虑格力电器巨大的规模,你似乎感觉这个营收还不错。但是与主营业务放在一起,你会发现情况没有那么美好。
不过事后来说,当时在2017年年底卖出而不是在年报后卖出,纯粹是运气。因为我通常喜欢在两个时间点调仓,一个就是年底,一个就是年报后。2017年白马股大涨,让本来已经有些坐立不安的我更加如坐针毡,最后没有等到年报就急着卖出了。相同的一幕还出现在格力电器上。我原本是打算拿到2019年年报出来的,但在高瓴资本收购的消息刺激之下,格力电器的股价持续上涨,这让我非常不安,最后还是卖出了安心一些。卖出的同时,我买入了已经观察良久的中国建筑。明朝的齐泰曾经建议建文帝削藩,人家本也只是为国家尽责,又不是和朱棣有仇。朱棣即位后诛灭了齐泰九族。黄子澄更惨,他也参与了削藩建议,最后被朱棣亲自审问,并被肢解而死。至于方孝孺,大家应该都知道,最后被诛了十族。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之下,大家期待的只是不要更残暴。也因此朱高炽为旧臣平反,就尤其得人心,最后得到仁宗的庙号,也就不奇怪了。在极度低估的基础上做投资,其实很容易有惊喜,在中国建筑如此,在华侨城A同样如此。最近基建类REITs试点的今天,这尤其如此。今天下午我粗看了看伊利股份。我又看到研报里提到中国的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大约相当于日本的一半,然后得出中国还有一倍的上升空间。不过我看了下日本乳制品的结构,发现并非如大家想的那样,日本人虽然消费乳制品的确比国内高,但牛奶的比重却不足一半,其他都是如奶油,奶酪或者其他奶制品的消耗。即便是说饮食习惯接近,但喝牛奶这块,这应该不是东亚人传统的习惯。所以后面具体能增长多少,我觉得很难说。并且我发现伊利股份的销售费用同样也很高,而且其中广告费用占比较大,这与海天味业区别甚大。我把它与同行光明乳业进行了对比,如下:从上面可以看到,伊利股份的广告费用占营收的比重似乎并没有伴随行业地位的上升而下降,反而占比越来越大。这不能不让我多留一点心眼。也因此对于这个营收的增长,这究竟是处于广告的轰炸,还是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呢?我后面再看看。简单地说,当前对伊利股份需要确认两点:行业是否尚有空间;公司的产品是否有核心竞争力。微博上有个郭杰瑞挺有意思的。他今天又发个视频说,34%的美国人不相信地球是圆的,美国人有不相信权威的传统,他们更相信自己。于是有个人自己造了一个火箭飞到天上去,要看看地球到底是不是圆的。最后结果呢?结果就摔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