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腾讯云的基因和思路背后,你会发现腾讯正在以现实主义的方式蜕变、进化,也重新定义自己的未来。
腾讯是一家「科技公司」么?
对于这家市值逼近 3000 亿美金、坐拥巨量流量和海量资金的中国互联网巨头,答案似乎不容置疑——它的任何一个举动都会对中国科技圈产生影响。但事实是,其创始人兼 CEO 马化腾,在今年三月份的两会上才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科技」和「人工智能」作为腾讯核心的关键词。
这对腾讯来说并不寻常。熟悉这家公司的人都知道,以马化腾为首的腾讯高层有一个共性:他们对于产品、技术和需求有强烈的热情,但对于流行的科技新概念却表现的十分「冷淡」,所以很少见他们对外激情洋溢的布道概念。
不过最近马化腾对于 AI 和云的发声越来越密集。这是在 2013 年腾讯创业 15 周年的演讲中提出「连接」这个概念之后,思维体系上一个新的延展。马化腾频繁向外布道:所谓互联网+、连接一切的基础设施第一要素,就是云——「……未来大部分的科技创新都会用云的方式来体现。无论是地理位置信息 LBS,还是人工智能、物联网,甚至未来的无人驾驶、机器人等热门概念,它的后台核心一定有一颗在云端的大脑。」
接下来 6 月 21 日的腾讯云+未来峰会上,马化腾作为开场演讲展开描述了「云+人工智能相当于电+计算机」的观点。这算是马化腾第一次给腾讯云一个全新的,与竞争对手阿里云完全不同的定义。马化腾这次演讲非常投入,演讲时甚至多次跳脱同事准备的讲稿提纲,自由发挥举例和类比。
「很显然 Pony 在这个演讲上花了心思。」一位腾讯云的员工说到,「我们都特别意外。」
腾讯云的另类基因
「作为一家企业,现在腾讯该如何定位自己?腾讯云也正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在主管腾讯云的腾讯 SNG 事业群总裁汤道生看来,对于腾讯来说,腾讯云将不止于一项为营收锦上添花的业务——虽然,云已经是一笔大生意。来自财报上的数字能够更加直白的说明云业务在腾讯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 2016 年财报显示,除了传统业务,腾讯「其他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 289% 至 2016 年第四季的人民币 63.85 亿元。该项增长主要由于腾讯的支付相关服务及云服务收入的增长。
汤道生加入腾讯已经超过 10 年。他从 ISD 研发经理部经理和 QQ 秀产品经理起步,一路上升成为包含了 QQ、QQ 空间、腾讯开放平台、腾讯云等业务的 SNG 事业群总裁。而从 2013 年开始,腾讯正式推出的腾讯云业务则成为了他投入核心精力的最新战场。
作为腾讯核心高层成员,汤道生以性格坚韧,行事果决著称,而这样的性格特点也开始在腾讯云上映射出来。
在这届腾讯云+未来峰会上,汤道生在马化腾演讲之后不久站上舞台。他努力阐述腾讯是一家「开放」的公司,它要通过云,把技术开放给更多行业。
「公司对云业务的期望不仅限于财报上的锦上添花,也是承载了对未来自身价值的思考。人工智能是个大的浪潮,但是它需要找到方法在现实商业中落地才能产生价值。而这件事情是腾讯云可以推动的。」汤道生在接受极客公园的采访时这样说道。
腾讯云从 2013 年开始正式成为对外开放的云计算服务商,但过去几年,它似乎远没有竞争对手阿里云一般热闹。相对于阿里云甚至动用阿里地方影响力的「地推」般的打法,腾讯云显得低调。
时间回到 2010 年,在一场由马化腾、马云和李彦宏聚首的 IT 领袖峰会上,三人就曾谈到云计算的未来。当时马云就不无忧虑的表示,如果阿里巴巴「不做云计算,将来就会死掉」。马化腾虽然也认同「云在未来会变成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无处不在」,但他当时尚且认为,云计算可能还是一个比较超前的概念。
很多人认为这种认知上的不同造就了今天阿里云更大的声势。2009 年开始高调布局公有云的阿里巴巴最初主要瞄准 B2B 等内部电商卖家,到了 2012 年以后,阿里云的客户开始延伸到移动 APP 开发者甚至更多行业。
「这不是问题的核心……与其说是重视和理解程度不同,不如说是商业流派的差别。」一位同时熟悉阿里云和腾讯云的创业公司 CEO 对记者这样评价,「借用艺术领域的划分,阿里是浪漫主义流派的,云计算很早就被定义为未来的必然体现的是自己的判断。而腾讯则是现实主义风格,他对云计算的理解是自然演化到位的,映射的是自身的能力和外部的需求」
时间回到到 2012 年,那一年汤道生上任 SNS 事业群总裁,并不是一次轻松的任命:因为从 2010 年开始担任重任的开放平台被「安置」在了 SNS 事业群之下,大批能力参差不齐的合作伙伴涌进来,腾讯需要为他们迅速搭建起服务海量用户的能力平台。
那时,大量来自游戏、社交方面的合作伙伴在接入开放平台的同时对数据存储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因为我们自己有游戏业务、有社交业务,所以我们了解他们的需求,也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按照汤道生的说法,这其实就是腾讯云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腾讯在流量开放后顺理成章的基础能力共享。
这个随着腾讯从流量到用户、再到场景的不断开放进程,而持续演进的「云化」过程,经历了从数据存储、到影像声音领域的加速服务,最终再延展到了今天对「AI 即服务」的技术赋能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成为了腾讯「现实主义」风格的云计算路径。
汤道生承认,最开始公司的确也没有从战略高度定义「云计算」。「一开始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家就是要不断验证,这件事值得投入么?该怎么做更有意义?」他进一步解释:腾讯培育创新的方式并不是老大定方向然后集团冲锋,而是在自然演化中识别,最终管理层加力助推。「事实证明这是促进创新更好的方法。」
在腾讯眼中,2013 年成为了最合适的关键节点——因为业务逐渐成型,腾讯云随即正式成为开放平台,它的服务也开始从此前自己擅长的游戏、社交领域向金融、医疗、电商、旅游、O2O 等等多个场景和行业进行了开放。
这基本也构成了腾讯云在生长逻辑上与阿里云的不同之处。阿里云最早沿用的是亚马逊的 AWS 路径,从底层 IT 服务向上整合,中间又几经战略调整。最开始马云甚至要求阿里云要通过数据与刚刚创立的阿里小贷绑定在一起,以便完成在内部完成快速验证。阿里云现任总裁胡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那个过程就像「马被按在水槽上喝水,你喝也要喝,不喝也得喝」。
汤道生承认阿里云的「先发优势」明显,但他认为云端的战争需要建立在生态系统的差异性上。过去几年,他和团队密切观察「竞争对手怎么讲云的故事」,并最终得出结论:腾讯云的差异化是对场景的理解。
「一般你要做云服务、智能服务,需要场景、然后是数据,最后是计算资源这些概念。」汤道生认为场景的能力就是腾讯优势,而 AI 能力与这些场景的结合将会给很多商业领域带来全新的竞争力升级。
他相信这就是腾讯云的机会和方向。
新的模式与另一种可能
人工智能的浪潮到来,腾讯该如何应对?
在 2017 年 IT 领袖峰会上,马化腾先是「谦虚」的坦承,腾讯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储备暂时还「不如百度」,接着他又强调,如果没有场景落地,业务没有办法往下走。这种先抑后扬的说法,也表明腾讯在 AI 领域并非没有想法。
2017 年,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动作颇多。3 月份开始,腾讯陆续宣布组建了人工智能实验室 AI lab 和美国西雅图 AI 实验室,并且分别从百度和微软挖来了张潼和俞栋分别担任 AI lab 主任和副主任;而在如何输出 AI 能力方面,依托一些典型场景的服务,腾讯云则被看做重要的通道和出口。
今年的「腾讯云+未来」峰会上,腾讯云提出了「AI 即服务」的概念,并且拉来了 AI Lab 人工智能实验室、优图实验室等团队展示腾讯目前的 AI 实力,同时又发布了提供 AI 服务的「智能云」——对于向来对「热门」概念和潮流表现出冷淡和疏离态度的腾讯团队来说,这同样是不常见到的情况。
腾讯的目标明确:云计算和产业连接才是腾讯人工智能的竞争核心。腾讯需要通过云,和进一步的开放战略把人工智能技术开放出来。汤道生在接受极客公园采访时也不断强调:「AI 只是一种能力,不是一个概念,如何让它落地才是最重要的。」
「大家都在谈深度学习,但是没有必要要把它摆在前面,它是一个工具,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手段,」汤道生说,「腾讯关注的是客户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什么,我们有什么能力解决。」
为期两天的腾讯云+未来峰会,基本上就是这个思路的体现。在一场关于「智能云」的主题演讲里,腾讯云总裁邱跃鹏表示腾讯云现在可以它提供云端、终端等用户接入方式,帮助客户获取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AI 核心能力。紧接着他又花了不少时间展示 AI 的应用场景。比如如何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找到走失人口、如何通过 OCR 技术实现快递单手写字体识别等等。邱跃鹏认为,「腾讯云在未来的任务,就是将腾讯积累的技术能力像基础设施一样,开放给合作伙伴。」
这些「能力」已经从腾讯熟悉的「互联网行业」向线下传统行业延伸。在腾讯云和三一重工的合作中,后者能够获得的是建立在腾讯云大数据处理和分析上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这些方案被应用到了企业的设备管控等领域,同时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三一重工的机器故障维修能在 2 小时内抵达现场,24 小时内完成维修,同时易损件备件呆滞库存低于同行业 40% 以上,每年直接为下游经销商降低备件库存超过 3 亿元。
汤道生认为,这种技术能力的输出不同于传统的公有云业务,而是一个新的模式,他希望腾讯这种在 2C 市场具有领先优势的公司能在公有云市场上带来一些不同。
汤道生
在加入腾讯之前,汤道生一直专注的都是企业服务的领域。2005 年,初来腾讯时,他对腾讯高度关注用户体验的「产品文化」印象深刻——以产品经理身份自居的马化腾,甚至曾经因为用户体验问题在半夜四点紧急召集同事修改代码。
他觉得腾讯追求极致用户体验是一种企业基因层面的东西。这也为腾讯云的 to B 业务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
「to C 业务跟 to B 业务有一个很清晰的共通点,都是关注对方的需求。」汤道生觉得,本质上企业服务客户的需求是很接地气的,比如稳定的服务质量,以及快速响应解决问题。
作为例证,他提到不久前顺丰遭遇数据攻击时腾讯云的应对。在接到来自顺丰的电话后,腾讯云团队迅速做出了反应,帮助顺丰做数据清洗,迅速阻挡住了后续的恶意攻击。复盘当时的情况,汤道生认为在那个过程中,把服务团队与客户团结成一个团队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腾讯的用户体验文化是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
「如果未来客户要把技术能力交给你,当然是希望你像对待互联网用户一样去『宠爱』他们,至少也要做到像伙伴一样「同心进退」。汤道生说他,会用这个视角来看腾讯云对自己的竞争力定位。」
腾讯正在「云化」
「你会发现,其实社会上有很多问题是很值得去解决的,但未必是通过用户使用手机或者 PC 或者其他的载体输出。因为这些技术、能力只应该是其中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需要去寻求怎么让我们的能力能够体现在更多场景,更多行业。」
汤道生认为,腾讯核心管理团队的视角其实在变化——随着企业成长为一个巨大的平台,城池演化成生态,大家开始思考自己的溢出价值该是什么。而在他看来,这种「通过云分发技术能力到更多场景」的逻辑,其实腾讯自 2010 年正式开始的开放战略的延伸。
根据 2016 年官方提供的数据,5 年以来腾讯开放平台扶持了 30 家上市公司,注册创业者超过 600 万,对合作伙伴的分成达 160 亿元。
「路已经跑顺了,团队有了经验,更重要的是,腾讯对开放的认知不同了。」一直负责开放平台业务的汤道生颇有感慨:如果说一开始腾讯的开放是应激的物理动作,现在开放这个思维已经成为了完整的化学反应。实际上,腾讯 2010 年开始的开放战略不仅为公司带来来了行业地位的稳固,还有着关乎互联网之外的可能性,以及商业模式方面的变化。
腾讯智能云的产品体系
腾讯显然已经意识到,智能时代会是一个新的进程。移动互联网解决了「连接」的问题,而智能时代会会在连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变革。如果过去 7 年的时间里,腾讯的开放的是流量、资本、场景,下一个阶段的腾讯思路上的继续延伸,就是把最核心的技术开放给更广范围的合作伙伴,特别是推动更多的行业的升级。
实际上,如果把「云」的概念拉宽来看,它在腾讯内部的定位可能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开放平台,到腾讯云,甚至微信小程序对小微企业、线下商户所提供的「长尾化」的场景价值,以及对下线流量价值的深入挖掘,都可以理解为腾讯核心业务都开始积极谋求对自身能力的「云化」。
这几乎可以代表着腾讯对自己定位的演进:已经跨过 18 岁的腾讯,市值高企。它已经进阶为超级巨头,但关于它下一个阶段的故事该怎么继续讲述,依然是个挑战。
马化腾对「云」的重视使得腾讯云在腾讯内部被放置在了极高的战略地位。这也解释了为何腾讯云会在今年成为一个核心发力点,并且预计还会持续释放能量。但由于他一贯对于「失控」理论的推崇,未来腾讯内部很可能会在能力开放路径上形成新的一波不同业务,不同视角的尝试。
腾讯正在悄悄的「云化」,这背后不是来源于一个企业从天而降的自我觉醒,更像是 7 年来从一个新思维的尝试,到一个方法论的验证,再到回收了更大价值的完整循环。
腾讯显然开始找到路径和目标,它想要成为一个对中国商业,而不仅仅是科技产业更重要的公司。当然,这个目标,也意味着在对自身价值成长上,腾讯有了更大和更长远的预期。
所有的事情还在摸索,但多年以后,或许这就是一个新腾讯的起点。
编辑:张鹏
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转载自 顶楼Top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