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长大其实也很好 ·  昨天  
青年文摘  ·  被鱼虾扎到手,为什么会截肢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微信签名暴露了你的性格?怎么这也要被“审判”……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2-10 11:55

正文

图片

作者:刺猬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差评(chaping321)


前段时间刷到个视频——“看朋友圈签名识人”。


视频里,博主看一眼别人的微信个性签名,就知道这是个啥样的人。


比如有的人,个性签名是“人间一趟,发财至上”。


博主红线一画,满脸自信:“那这人准没钱,是个穷光蛋。”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博主说这人是老倒霉蛋了。



“可是妈妈,人生是旷野”——这么说是因为被困住了,看来生活压力挺大。



“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这种人实际上输了游戏都会咆哮。



“自由千金不换”——实际上就是向往自由,就是朝九晚五。



别的不说,看了博主这一顿分析,我觉得自己也行了。这不就是把“个性签名”当“许愿池”看,反着推就完事了嘛。


说自由千金不换,那就是没自由;说生死看淡,那肯定是不淡定。


虽然乍一看这套公式还挺对,不少网友还真被说中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评论区和弹幕里就有一些网友觉得博主是在瞎分析:什么倒霉蛋,你才是倒霉蛋。



当然,和大家分享这件事,重点不是说“个性签名该怎么看”,而是想说,这个话题大家参与度很高, 光在抖音,就有80万次分享,25万人评论。


不管是“ AAA老王维修 ”“ 日用品商行 ”,还是“ 不吃香菜 ”“ 爷傲奈我何 ”,大家都把个性签名发到评论区,让别人分析分析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另一头网友们也纷纷化身福尔摩斯,在蛛丝马迹里大胆评测。


有人分析下我的吗—— 人生就是一场马不停蹄的相遇和告别。


——老光棍了。


事情大概就这样,反正我挺纳闷:为啥大家连个性签名都要在意别人看法呢?


个性签名,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USENET平台,用户可以在帖子末尾添加签名档,后来这一设置在早期互联网社区被广泛采用。


我们这一代人第一次接触到个性签名,应该是QQ。



这玩意就是个表达态度和心情的地方,你可以写自己的座右铭、非主流文案、近期的心情感受等。


即便是现在的微信个性签名,好像也没多少人关注。有的人写着玩,有的干脆不写。



但为啥“微信签名识人”的话题就这么火呢?



我就是担心,这么下去,以后很多人连个性签名都不想写了,微信上更没有表达自己的地方了。


我这么说,是因为有先例。


2023年4月,有个话题在微博热搜挂了两天,叫“朋友圈没有了生活的痕迹”。



大概说的是朋友圈只剩下驾校招生、教辅招生、租房中介的内容,没人在上面分享生活了。


这个词条引起了大家的共鸣,阅读次数6.3亿,讨论量7.4万。


大家不爱分享生活有很多因素,其中之一, 就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这种情况可以称为“朋友圈焦虑症”“朋友圈羞耻症”。



有人在发朋友圈之前,要反复确认列表里有没有让自己感到不安的人,甚至干脆放弃发朋友圈了。



这种情况在发完朋友圈后更严重。


有人担心文案会不会太矫情,别人会不会不喜欢,以后会被怎么看待; 有人担心自己发了照片会被说自恋; 有人觉得朋友圈发完之后,没人点赞评论会尴尬。



于是很多人开始不发朋友圈,选择单开一个生活号,或者跑到微博、小红书这样没多少人认识自己的平台,掏心窝子。



可问题是,我们以前似乎不是这样的。


在QQ流行的年代,管你大事小事,只要想分享,我们都会发条说说。哪怕在微信刚推出那几年,朋友圈也是想发就发。


是因为我们之前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吗?


是,也不完全是。


大家不爱分享了,原因大概有两点。


第一,我们的圈子越来越复杂了。


以前,大伙儿喜欢在空间发“如>┍ф果◣ㄎ爱⊥请深爱”, 但不是因为不在乎外界目光,而是那时圈子很简单,无非就是同学、朋友。



这就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大家价值观相似


为什么敢发“如果爱请深爱”?不仅是因为我们觉得这话很酷,更是因为确信外界 (同学) 也觉得酷。


但随着我们的圈子不断扩容,朋友圈有了领导,有了甲方,有了早已忘记姓名的陌生人,有了各种不同阅历的人。


我们的朋友圈开始复杂了,“弱关系”变多了,价值观也冗杂了。


在发一条朋友圈之前,我不确定,“如果爱请深爱”是不是所有人都觉得酷,都能接受。


在分享心情之前,我们也开始纠结,要不要和“弱关系”分享自己的生活。


有了顾虑后,我们的表达欲就降低了。


第二点,网络与现实逐渐趋于一体了。


过去,我们大部分都是在电脑上使用QQ,打开QQ也只是奔着聊天去的。那会儿,网络和现实几乎是“分开”的。


我们发表的说说,不会过多辐射到现实中的人设。不是你在QQ空间仰望45度天空,就真有人把这个和你本人挂钩了。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我们随手就能打开手机,进入微信,浏览朋友圈,这就出现一种情况: 你的网络言行逐渐和现实人设互相融汇了。


微信已经不能算是数字世界里的app,而是一个连接你我的生活工具。你在朋友圈说啥,它就能影响到你现实中的人设。


你分享了美食,你的同事会根据这些讨论你的消费水平;你转发了文章,你的领导也可能分析出你的三观。


最近两年,经常有“朋友圈识人”的现象。


有HR分析员工朋友圈,看看这个人能不能招。



异性们互相分析对方朋友圈的各种细节,在字里行间、犄角旮旯里就能断定出他人的性格。



分析得准不准、对不对另说, 但有这个现象,就已经代表朋友圈成了一种人设镜子,大家的分享开始趋于一种“经营”。



综上,用一句话解释咱们不爱发朋友圈就是:


我们在朋友圈的每一次分享,相当于在电子世界里脱掉一件外套。分享越多,我们就会被大家了解得越多。可对于日渐复杂的圈子关系,我们开始不想和一些人分享自我,也开始担心起别人的看法。


圈子扩容了,表达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了。


所以这次的“微信签名识人”爆火,我自然担心,这么下去,大家以后个性签名也不能乱写了,不想写了。


因为真的有很多人在意,很多人会“怼”着分析,那微信真就成了人设工具了呗,人人都成了表演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