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在2017年底决定在定点帮扶的4个贫困县各选1个村开展乡村规划示范,通过示范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
共同缔造乡村治理模式
。我们在此把一些经验和方法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这次的探索是对城乡规划尤其是乡村规划做一个新的反思。当前正处于存量规划的新时代,大多数村庄不是新建的,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会涉及到现状乡村土地上的各种房子、各类设施,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过去的城乡规划对技术的偏重比较多,对乡村社会治理的职能则有一些忽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城乡规划的社会治理职能,如何跟规划相结合,新时代城乡规划的目的是什么?过去会偏重技术方面,怎么把风貌做的更好,把乡村基础设施做的更好,实际上,上述目的都是为了让农民获得幸福感。我们是为了画更漂亮的图?还是为了实现对乡村的认识?还是归根结底是为了农民更有获得感?我们带着上述疑问进行了实践。
我们重新梳理一下中央对于农村的一些政策和做法,“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共建共治共享
的社会治理,我们在规划引导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共建共治的一个格局?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第一条提出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中央的要求2018-2020年的三年是实现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一个过程。这三年里很多的政策框架、制度框架将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现,在此过程中是允许试错的,这是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解读。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从“十九大”到今年9月,国家持续出台的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和规划越来越细致,把乡村振兴提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乡村兴则国家兴。《规划》里提到最广泛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农民几乎占中国人口的一半,这里暗示了其实这么多农村人口的社会治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这里提到
乡村治理其实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乡村建设和发展没有一个善治基础,治理工作没有那么容易做,这也是乡村振兴从“十九大”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不断在强调乡村治理作用的原因所在。
在此背景下,住建部在四个对口扶贫县各选了一个村进行乡村规划的试点,北京建筑大学其中一个(青海省大通县景阳镇土关村)的乡村规划和建设的探索工作,现在起的名字叫“
共同缔造
”,这个共同缔造是怎么来的?实际上从十九大习总书记提出来
共建共治共享
的基础上提出三治的治理体系,到2017年8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起草方案中提出要“
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机制,这是社会治理的具体化。2018年1月,“五共”机制写入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7年底住建部决定要找试点村进行“五共”机制的探索,希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的模式。整个工作历程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底,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进行了一些的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探索期间,三位相关的部长、副部长进行了调研,并给予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