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球知识局
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rchrace  ·  UNStudio / ... ·  昨天  
混沌学园  ·  为什么DeepSeek没有诞生在科技大厂? ·  2 天前  
孤独大脑  ·  2025年:平安生活指南25条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球知识局

广东,有一个先天不足的短板!很少人注意到

地球知识局  · 公众号  ·  · 2024-09-28 20: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广东土壤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包括土壤的颜色、类型、分布以及农业利用情况。文章指出广东土壤虽然较为贫瘠,但在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等自然条件下,通过合理措施,如水稻土的培育,能够实现较高的农业产能。同时,文章也提到了土壤退化风险治理的举措和成效。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广东土壤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广东土壤呈现浓艳的红黄色谱,出现了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同地区的土壤由于水热条件的差异,在颜色、质地、养分含量等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观点2: 广东土壤的农业利用情况

广东土壤在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等自然条件下,通过合理措施如水稻土的培育,能够实现较高的农业产能。自然条件和人工改造的协同接力,使得原本贫瘠的土壤也能发挥可观的效用。

关键观点3: 广东土壤退化风险治理的举措和成效

广东在土壤退化风险治理方面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建立土壤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集成推广调酸控酸等土壤改良技术模式等。同时,也支持科技攻关,开展应用推广。广东一直在路上进行土壤治理,只要因地制宜、可持续管理,这里的土壤终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沃土。


正文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679-广东土地难题


文字:土迟

制图:板栗 / 校稿:辜汉膺 / 编辑:板栗


在广东, 珠三角内外 的贫富差距世人皆知;但是除此之外,广东还有一个领域与之类似,却少有人知,这就是 土壤 ...


《周易》中说:“百谷草木丽乎土”, 各种谷物草木都要依附于土壤而生存 ,土壤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大众印象中,广东虽然经济社会发达,但 当地的土壤却较为贫瘠 。事实的确如此吗?


这副景象看上去

土壤好像也算不上贫瘠

广东省清远市连山黑山梯田景区 图:图虫创意)▼



禀赋差异真的很大


广东北依南岭、南邻南海,纵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地势北高南低,热量丰富,雨量丰沛。由于 水热条件的南北差异 ,全省自北向南分布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雨林和北热带季雨林 三大生物气候带


“林下”土壤的发育程度也因此有所差别,使广东的土壤由北而南呈现出 红壤 赤红壤 砖红壤 的纬度分布,又被称作 土壤的 水平地带性分布




同时,广东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0% ,主要位于粤北南岭地区。我们知道,山地一般随着高度增加而有温度降低、降水增加的变化。这种 纵向的水热条件分异 ,也会影响 植物群落和土壤发育 发生相应的更替,使得红壤、赤红壤纬度地带内还存在着 垂直地带分异


例如在海拔600米以上就会出现黄壤分布、1000米以上还会“闪现”山地草甸土,这种现象被称为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可以看出,在 水平地带性分布 垂直地带性分布 的主要作用下,广东土壤出现了 浓艳的红黄色谱 ,颇有南粤风情。颜色,是人们对泥土最朴素的观感,不同颜色的土壤又有着怎样的“身世”和“本领”呢?


人们一直在 认识土壤资源 的路上,将各式各样的土壤 分门别类 。上面提及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同属 铁铝土纲 ,面积分别约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45%、21%、5%, 是广东最重要的土壤资源




名称中的元素(铁、铝)指示着颜色(红-黄)的主要成因—— 脱硅富铝化作用 ,即热带、亚热带土壤中发生的硅酸和盐基遭受淋失、黏粒和次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聚积的过程。在该作用下,土体往往呈酸性或强酸性,偏红色。


砖红壤 ,是 粤西热带地区 代表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的低丘台地及岛屿丘陵。土体深厚,约1~2米,颜色赭红,质地黏重, 呈强酸性


砖红壤是 发展热带作物和林果生产 的主要土类,在自然植被茂盛时, 肥力较高 ,但随着耕地扩张,有机质矿化消耗迅速,肥力下降,氮、磷含量低,缺钾严重。


砖红壤 (图:《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赤红壤 ,是 中部南亚热带地区 代表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300~450米以下的低丘台地。多呈淡棕红色,耕垦后表面呈较暗褐色,其他性状与砖红壤相似。


赤红壤是 发展早粮、油、糖、果、林生产 的主要土类,所在区域由于开发较早,生产活动频繁,植被破坏较严重,存在水土流失的问题。


赤红壤 (图:《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红壤 ,是 粤北中亚热带地区 代表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海拔700米以下和南亚热带海拔300~800米之间的低山丘陵区。与砖红壤、赤红壤相似,亦具土层较厚、土壤偏酸的特点。


不同的是,红壤颜色 更加斑斓 ,从表土层到底土层呈现棕色-红色过渡;质地类型更多,黏中有砂;养分含量更高,有机质平均含量是砖红壤的1.7倍。


红壤是 发展亚热带林木、果树、农作物和经济植物 的主要土类,伴随高强度开发利用,也有肥力下降的问题。

红壤 (图:《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黄壤 广泛分布在 中亚热带、南亚热带 海拔600~700米以上的中、低山地。土壤颜色由红转黄,其他性状也与前者有所差异,质地总体偏壤,养分状况稍好。


黄壤是广东 发展林业 的重要资源,又是 水源林 重要分布区域的主要土类,林内可发展食用菌类、喜湿的药用植物和高山名茶等。


黄壤 (图:《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壤尽其用”


不可否认,在自然和人为成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广东土壤较为贫瘠 —— 瘦、酸、黏,且地形复杂,易发生水土流失。


但从农业产能来看,广东以占全国2.68%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贡献了全国5.10%的农业(不含林、牧、渔业)产值。


土壤虽贫,但产量不低

(图:图虫创意)▼


究其原因,主要是 南粤大地具有很高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 ,全省日平均气温≥10°C积温在6000~8500°C之间,作物可以一年两到三熟,而且雨量丰沛。


在这种条件下, 只要施以合理措施,任何土壤都适于水稻等作物的生长 。在广东数千年的水稻栽培历史中,人们理性地选择了珠江、韩江、鉴江、南渡河等江河出海的 河口三角洲平原 ,以及丘陵山地的 宽谷盆地 冲积洪积平原地区 开垦耕种。


河口三角洲平原土地相对肥沃且平坦

是理想的耕种地点


这些地方的自然土壤经过人工长期水耕熟化、改土培肥等措施,演变成了一种人为土壤—— 水稻土 ,具有良好的作物扎根立地条件和保蓄与供给水分养分的能力。自然条件和人工改造的协同接力,使得原本贫瘠的土壤 也能发挥可观的效用


水稻土 (图:《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除了水稻土外,粤北南岭 森林土壤 培育了广东最大的 生物物种基因库 ,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特丰产地和珍稀濒危物种富集区域。


滨海红树林湿地土壤 则构筑了碳汇能力强、碳储存周期长的 滨海蓝碳生态系统 ,为减缓气候变化发挥着关键作用。


红树林是连接海陆生态 的一整片成规模的生态系统

(深圳湾的红树林湿地 图:图虫创意)▼


此外, 粤西徐闻热带土壤 勾勒出“水果王国”,描绘了一片片“菠萝的海”。


在自然发育或人工利用的作用下,这里的土壤资源都能 尽其所用



退化VS治理


人们在合理利用各类土壤资源的同时,也在 有针对性地治理不同的退化风险


上世纪50年代开始,广东就已有规模地 开展中低产田改造 。近年来,发展形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计划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生态防护、灌排沟渠和田间道路配套等综合措施,到2030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不低于2720万亩,全省亩均粮食产达到900公斤。


酸化 是广东最为典型的土壤退化风险,全省酸性(pH 4.5~5.5)土壤占耕地总面积 近六成


广东省耕地土壤以酸性或微酸性为主

土壤pH值呈波动下降趋势▼


自2020年以来,广东已在韶关、湛江、清远的10个县(市、区)建立了20万亩以上 土壤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 ,旨在集成推广调酸控酸等土壤改良技术模式,缓解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土壤酸化问题。


土壤污染 是与酸化伴生的风险。2013年,广东作为全国首个公布省内局地土壤污染数据的省份,官方披露 珠三角地区28%土壤重金属超标


不同地区污染程度不一样

有些地区甚至超标了50%以上

(图:shenzhencdc.cn)▼


在后来的十余年里,广东出台实施了《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同时支持 科技攻关


华南矿区主导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绿色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 开展应用推广


毋庸置疑,土壤退化风险治理,广东一直在路上。


土壤治理任重道远

(图:gdstc.g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