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679-广东土地难题
文字:土迟
制图:板栗 / 校稿:辜汉膺 / 编辑:板栗
在广东,
珠三角内外
的贫富差距世人皆知;但是除此之外,广东还有一个领域与之类似,却少有人知,这就是
土壤
...
《周易》中说:“百谷草木丽乎土”,
各种谷物草木都要依附于土壤而生存
,土壤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大众印象中,广东虽然经济社会发达,但
当地的土壤却较为贫瘠
。事实的确如此吗?
这副景象看上去
土壤好像也算不上贫瘠
(
广东省清远市连山黑山梯田景区
图:图虫创意)▼
广东北依南岭、南邻南海,纵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地势北高南低,热量丰富,雨量丰沛。由于
水热条件的南北差异
,全省自北向南分布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雨林和北热带季雨林
三大生物气候带
。
“林下”土壤的发育程度也因此有所差别,使广东的土壤由北而南呈现出
红壤
、
赤红壤
和
砖红壤
的纬度分布,又被称作
土壤的
水平地带性分布
。
同时,广东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0%
,主要位于粤北南岭地区。我们知道,山地一般随着高度增加而有温度降低、降水增加的变化。这种
纵向的水热条件分异
,也会影响
植物群落和土壤发育
发生相应的更替,使得红壤、赤红壤纬度地带内还存在着
垂直地带分异
。
例如在海拔600米以上就会出现黄壤分布、1000米以上还会“闪现”山地草甸土,这种现象被称为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
可以看出,在
水平地带性分布
和
垂直地带性分布
的主要作用下,广东土壤出现了
浓艳的红黄色谱
,颇有南粤风情。颜色,是人们对泥土最朴素的观感,不同颜色的土壤又有着怎样的“身世”和“本领”呢?
人们一直在
认识土壤资源
的路上,将各式各样的土壤
分门别类
。上面提及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同属
铁铝土纲
,面积分别约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45%、21%、5%,
是广东最重要的土壤资源
。
名称中的元素(铁、铝)指示着颜色(红-黄)的主要成因——
脱硅富铝化作用
,即热带、亚热带土壤中发生的硅酸和盐基遭受淋失、黏粒和次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聚积的过程。在该作用下,土体往往呈酸性或强酸性,偏红色。
砖红壤
,是
粤西热带地区
代表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的低丘台地及岛屿丘陵。土体深厚,约1~2米,颜色赭红,质地黏重,
呈强酸性
。
砖红壤是
发展热带作物和林果生产
的主要土类,在自然植被茂盛时,
肥力较高
,但随着耕地扩张,有机质矿化消耗迅速,肥力下降,氮、磷含量低,缺钾严重。
赤红壤
,是
中部南亚热带地区
代表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300~450米以下的低丘台地。多呈淡棕红色,耕垦后表面呈较暗褐色,其他性状与砖红壤相似。
赤红壤是
发展早粮、油、糖、果、林生产
的主要土类,所在区域由于开发较早,生产活动频繁,植被破坏较严重,存在水土流失的问题。
红壤
,是
粤北中亚热带地区
代表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海拔700米以下和南亚热带海拔300~800米之间的低山丘陵区。与砖红壤、赤红壤相似,亦具土层较厚、土壤偏酸的特点。
不同的是,红壤颜色
更加斑斓
,从表土层到底土层呈现棕色-红色过渡;质地类型更多,黏中有砂;养分含量更高,有机质平均含量是砖红壤的1.7倍。
红壤是
发展亚热带林木、果树、农作物和经济植物
的主要土类,伴随高强度开发利用,也有肥力下降的问题。
黄壤
广泛分布在
中亚热带、南亚热带
海拔600~700米以上的中、低山地。土壤颜色由红转黄,其他性状也与前者有所差异,质地总体偏壤,养分状况稍好。
黄壤是广东
发展林业
的重要资源,又是
水源林
重要分布区域的主要土类,林内可发展食用菌类、喜湿的药用植物和高山名茶等。
不可否认,在自然和人为成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广东土壤较为贫瘠
——
瘦、酸、黏,且地形复杂,易发生水土流失。
但从农业产能来看,广东以占全国2.68%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贡献了全国5.10%的农业(不含林、牧、渔业)产值。
究其原因,主要是
南粤大地具有很高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
,全省日平均气温≥10°C积温在6000~8500°C之间,作物可以一年两到三熟,而且雨量丰沛。
在这种条件下,
只要施以合理措施,任何土壤都适于水稻等作物的生长
。在广东数千年的水稻栽培历史中,人们理性地选择了珠江、韩江、鉴江、南渡河等江河出海的
河口三角洲平原
,以及丘陵山地的
宽谷盆地
等
冲积洪积平原地区
开垦耕种。
河口三角洲平原土地相对肥沃且平坦
是理想的耕种地点
▼
这些地方的自然土壤经过人工长期水耕熟化、改土培肥等措施,演变成了一种人为土壤——
水稻土
,具有良好的作物扎根立地条件和保蓄与供给水分养分的能力。自然条件和人工改造的协同接力,使得原本贫瘠的土壤
也能发挥可观的效用
。
除了水稻土外,粤北南岭
森林土壤
培育了广东最大的
生物物种基因库
,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特丰产地和珍稀濒危物种富集区域。
而
滨海红树林湿地土壤
则构筑了碳汇能力强、碳储存周期长的
滨海蓝碳生态系统
,为减缓气候变化发挥着关键作用。
红树林是连接海陆生态
的一整片成规模的生态系统
(深圳湾的红树林湿地 图:图虫创意)▼
此外,
粤西徐闻热带土壤
勾勒出“水果王国”,描绘了一片片“菠萝的海”。
在自然发育或人工利用的作用下,这里的土壤资源都能
尽其所用
。
人们在合理利用各类土壤资源的同时,也在
有针对性地治理不同的退化风险
。
上世纪50年代开始,广东就已有规模地
开展中低产田改造
。近年来,发展形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计划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生态防护、灌排沟渠和田间道路配套等综合措施,到2030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不低于2720万亩,全省亩均粮食产达到900公斤。
酸化
是广东最为典型的土壤退化风险,全省酸性(pH 4.5~5.5)土壤占耕地总面积
近六成
。
广东省耕地土壤以酸性或微酸性为主
土壤pH值呈波动下降趋势▼
自2020年以来,广东已在韶关、湛江、清远的10个县(市、区)建立了20万亩以上
土壤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
,旨在集成推广调酸控酸等土壤改良技术模式,缓解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土壤酸化问题。
土壤污染
是与酸化伴生的风险。2013年,广东作为全国首个公布省内局地土壤污染数据的省份,官方披露
珠三角地区28%土壤重金属超标
。
不同地区污染程度不一样
有些地区甚至超标了50%以上
(图:shenzhencdc.cn)▼
在后来的十余年里,广东出台实施了《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同时支持
科技攻关
。
华南矿区主导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绿色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
开展应用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