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新闻网
中国改革开放窗口,深圳第一新闻门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新闻网  ·  韩国全网直播“抓总统” ·  2 天前  
数据法盟  ·  逮捕已停止!尹锡悦为啥这么难“抓” ·  3 天前  
数据法盟  ·  逮捕已停止!尹锡悦为啥这么难“抓” ·  3 天前  
苍梧晚报  ·  正在逮捕尹锡悦!发生对峙! ·  3 天前  
苍梧晚报  ·  正在逮捕尹锡悦!发生对峙! ·  3 天前  
正观新闻  ·  逮捕尹锡悦,正在执行中 ·  3 天前  
正观新闻  ·  逮捕尹锡悦,正在执行中 ·  3 天前  
中国青年网  ·  金二培等2人,被韩国警方禁止出境!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新闻网

韩国全网直播“抓总统”

深圳新闻网  · 公众号  · 韩国  · 2025-01-04 16:13

主要观点总结

韩国总统尹锡悦因涉及某项犯罪调查,在首尔总统官邸遭遇抓捕行动。尽管公调处出动大量人员,包括调查官和警察,但因总统警卫处和军队形成的防线以及路障,导致抓捕行动持续数小时后被迫中止。此事引起韩国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引发国际社会热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总统抓捕行动初战告负

韩国公调处对尹锡悦发出逮捕令并执行,但行动因多种原因被迫中止。

关键观点2: 民众团体和国会议员的反应

大量民众团体聚集在总统官邸前,支持或保护尹锡悦,形成重大挑战给抓捕行动。

关键观点3: 公调处与总统警卫处的冲突

总统警卫处和军队组成的防线以及路障成为抓捕人员难以逾越的障碍,双方发生多次肢体冲突。

关键观点4: 拘捕令有效期及后续行动

尽管拘捕行动未能成功,但公调处并未放弃,已对总统府警卫处处长和次长进行立案调查,并计划采取进一步措施。


正文


1月3日,韩国首尔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总统抓捕行动”,结果忙活了一天,总统尹锡悦安然无恙,抓捕行动初战告负。
中新社发 韩国纽斯频通讯社 供图" />1月3日,韩国高级公职人员犯罪调查处进入位于首尔龙山区汉南洞的总统官邸,执行对被停职的总统尹锡悦的逮捕令。中新社发 韩国纽斯频通讯社 供图

抓捕人员突入官邸

激烈对峙后放弃行动
当地时间3日清晨6时14分,韩国高级公职人员犯罪调查处(公调处)启动了对尹锡悦的拘留程序,调查组从中央政府果川办公楼出发,车队一路浩浩荡荡直捣位于首尔龙山区汉南洞的总统官邸。
车队抵达后,总统官邸前早已人头攒同,大量民众团体不顾首尔1月初的严寒,从前一夜就聚集在这里,一边是支持抓捕尹锡悦的队伍,一边是要“保护”尹锡悦的队伍,同时还混杂着多名前来“护驾”的国会议员。
但这些障碍对于全副武装的公调处抓捕人员并不算什么,8点2分,他们突破路障进入总统官邸院内。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意料之外的对峙。
突入官邸院内后,公调处抓捕人员迅速前进。
尽管公调处出动了150人,包括30名调查官和120名警察,但就在距离官邸仅200米的地方,总统警卫处和军队组成的约200人防线,以及横在路中间的10多辆大巴车和乘用车,成为抓捕人员难以逾越的障碍。
这场对峙持续了5个多小时,期间双方发生了多次肢体冲突,场面一度剑拔弩张,随时可能擦枪走火。
经双方协商,虽然有3名检察官抵达官邸建筑前,但对方人数明显更多,拘留行动被迫在下午1时30分中止。
中新社发 韩国纽斯频通讯社 供图" />当地时间1月3日,韩国总统官邸外围维持秩序的警力。中新社发 韩国纽斯频通讯社 供图

拘捕令有效期还有3天

尹锡悦会被抓吗?


这场拘留风波在韩国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热议。
多家电视台和大量“吃瓜群众”跑到总统官邸前面搞起了直播,有韩媒调侃称,“这不仅是韩国宪政史上首次针对现总统发布的逮捕令,应该也是首次全球直播抓捕现总统” 。
还有韩国民众表示,“当着全世界的面抓了一天,结果人没抓着,韩国的脸倒是被丢尽了。”
尽管公调处未能成功拘捕尹锡悦,但他们并未放弃行动,目前已对总统府警卫处处长和次长进行立案调查,指控其涉嫌妨害执行特殊公务,并要求其在次日到案受讯,这一举动无疑是对警卫处施加压力,试图打破僵局。
同时公调处还表示将采取进一步措施,他们计划向代总统崔相穆发送公文,要求其下令总统室警卫处配合执行拘留。公调处认为,如果警卫处不解除警备,拘留行动将难以继续进行。
尹锡悦这边也没闲着,其辩护律师认为公调处没有侦办内乱案件的权限,而法院签发的拘留令更是侵犯了总统的权利。尹锡悦方面此前已向宪法法院提出权限争议裁决及中止效力保全申请,试图阻止拘留令的执行。
由于此次拘留令的有效期到1月6日才截止,目前公调处和尹锡悦之间是“谁也不服谁”的状态,有分析认为,“拘捕大戏”可能在最后3天还会继续上演。

此前报道:
韩国法院批准尹锡悦逮捕令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吴俊霞

校审:施冰冰、马丹、叶青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