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自在中国上映至今,毁誉参半。
一方面《长城》的制作精良,演员阵容强大,商业票房至今已经达到5.3亿。与同期上映的电影(《血战钢锯岭》《奇异博士》)在票房上排名老大。
但是另一方面,口碑却与票房大相径庭。在网民的评分中甚至可以说有些惨不忍睹。有的表示这是被过度商业化的电影少了情怀,有的表示明明是“打怪兽”的电影,槽点满满。
昨晚王老师也抱着看大片的心情带上我们公司的小伙伴去看了一场,王老师看完后也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去谈谈自己对电影《长城》,张导的一些看法:
一 好电影有时演员选择很重要
长城电影景甜的选择,最近热议颇多,在电影中甜美的样子,打斗中的一尘不染和电影情节似乎有些不协调,在影片中一些关键情感冲突戏中代入感稍弱,反而演员更多表现出是一种顾及自身形象下的本色出演,但是让人回忆深刻的演员,往往是角色和演员融为一体的表现。
二 尝试值得尊敬,但是否离初心有些远
尽管这部电影引来很多非议,张导在66岁还尝试中美合作商业大片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并不是所有的导演在功成名就之后还会勇于打破自己,尝试不同的领域。但从张导之前的一些经典电影来看,这一次张导的尝试是不是离自己的初心有些远呢?
在直播互动中,很多网友更多表示这次张导是被商业左右太多的一次尝试,这里面张导唯一能控制的是中国元素,但在角色和剧情,以及演员的选择上有些过于照顾商业需求。
三 大投入和工业化并不等同好电影
这部电影投入1.5亿美金,创造了中美合作电影的最高记录,从张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部电影希望能成为《星球大战》一样的系列化电影,从这个观点里面也可以看出他想靠近好莱坞流水线工业化来制作电影,这个尝试的勇气非常值得尊敬,但是这一次似乎靠近的内容有点多,在剧情的简单设置,场面设计,人员配置上都要靠近,又要把中国元素硬是放进去,同时还延续了奥运会开幕式般的大场面,人海战术场景来表现气势,但这些大场面在影片过后能留下多少回味无穷的场景呢?
四 票房重要,但评分更值得深思
随着各大院线的全面支持,长城电影的票房也在重多争议评论中持续上升,已经突破5亿票房,但是在购买电影票的平台上是8.5分左右,在豆瓣电影爱好者聚集地评分是5.4分,昨晚给《长城》打分直播互动累计参与和互动人数接近150万网友,最后我们互动中打出来的分数统计后是5.225分。
为何看过的网友和这些电影爱好者的平台打出来的分数是在5分左右,是值得思考的。电影毕竟在商业价值之外还需要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心灵启迪和灵魂触动。类似《当幸福来敲门》带来那种些许生活希望,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灯塔般引领我们坚持方向的动力。当然张导也说了就是要拍一部爆米花商业大片。但是爆米花和人文价值需求真的那么冲突吗?
五 评论自由比电影本身好坏更重要
最近有一个评论者因为“张艺谋已死”这样一个带有歧义的评论收到了律师函,这个事情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做了很多评价,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人身攻击,但是我们深思这句评论我们都明白指的是一种张导之前电影中让人回味无穷电影风格消失的遗憾,这背后流露出的是期待落差带来的感受极端表达。我们还是要给到每个人都有评论一部电影的自由。
最后,我个人还是非常期待张导能继续尝试给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经典的电影,送给张导,送给网友,也送给自己一句话:
永远做最真实的自己,没有人能打败你
王老师近期会在直播平台聊聊电影,谈谈热点等等。为了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我们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