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木然
来源:水木然(ID:smr8700)
到最后,我们都成了“点赞之交”。
社会学家戈夫曼,洞见了社交网络的人格本质:
这是一个大剧场,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演员,通过各种符号自我美化,进行合乎他人期待的表演。演员时而组成剧班,相互配戏;时而深入观众,挑逗互动。
对于这些散落的大众而言,他们最需要的只是情绪化的态度,比如一哄而上的赞美、趋之若胡的围观,尽管这并没有实际价值。
而如果你给他们送上理性、客观、冷静的分析,虽然很有价值,但也会让他们感到厌恶,甚至会嫉恨。
人,都爱听好话,哪怕明知是假话。宁愿在谎言里陶醉,也不会在真实评判里进步。
老子说: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自古忠言多逆耳,但可惜我们都凡夫俗子,到不了那个境界。
所以,我们都学会了互相讨好。
点赞,成了性价比最高的讨好,它不需要花任何心思,动一下手指即可。
因此,朋友圈里总有那么一些人,不管你有任何心情、状态、和照片,他们都充耳不闻,但是一定会迫不急得的给你点个赞。
以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现在是:一方有难,八方点赞。
这就是“点赞之交”。
其实在朋友圈里,没有人真正会想如何帮你。大家给你点赞,只不过是为了凸显一种存在感,以免那天自己有事相求的时候,你已经不记得他是谁。
也有很多女人,表面上在朋友圈里发牢骚,实际上是炫耀自己。
这种矫情,大家如今都懂了。
即便有人给你点赞,或者评价一句安慰的话,也请别太认真,大家都是在逢场作戏而已。
最喜欢刷朋友圈的是两种人:
自恋者和自卑者。
自卑者反复的刷屏,期望能都找到宽慰;
自恋者反复的刷屏,希望能够得到赞美。
(1)
自卑者发朋友圈,叫“晒”。
因为他们需要得到认可。
但他们越晒什么,往往就越缺什么:
创业者晒和投资人在一起,
女网红晒和企业家在一起;
公务员晒和大领导在一起;
尽管表面上看,大家都来点赞,但你的处境暴露的一览无余;
因为你越需要帮助,就越不会有人去帮你;
你越不需要帮助,假惺惺要来帮你的人越多。
没有人去雪中送炭,大家都争着去锦上添花。
这个道理,必须得懂。
(2)
自恋者发朋友圈,叫“炫”。
因为他们喜欢被夸耀。
出去旅个游,不自拍几张美图感觉对不起路费;
出国购个物,不晒几个包包感觉东西都白买了;
参加个会议,没发几张领导合影感觉会白开了;
这些实打实的炫耀,往往会弄巧成,遭人嫉妒。
表面看上去你收了无数个赞,但其实你失去了一大片朋友。
这些人在你冷不防的时候,一定会偷偷的踩一脚。
自卑者和自恋者,有个共同的心理秘密:
每个人都生怕别人比自己过的很好。
却又竭力展示自己不吝赞美的一面,在朋友圈里不停的点赞。
而真正成功人士都学会在朋友圈“自嘲”。
因为他们早就发现:朋友圈里可以共患难,但不可同富贵。
朋友圈,真是一群人的伪狂欢,也是一个人的真孤单。
我经常说:
微博是个大广场,上面都是陌生人,适合谈论公共话题;
微信是个小客厅,能来的都是熟人,可以聊聊私人话题。
但是我越来越发现:越是熟人的圈子,越不适合谈私人话题,这就是中国式社交。
朋友圈里什么人物都有:长辈、领导、老板、老师、爱人、朋友、同事等等,面对各种角色的人,你完全无法想出一个恰当的语气,能同时满足这些人的口味。而一旦你的措辞在某些人眼里不严谨,往往会收到有一些很微妙的评价和表情,让人纠结。
中国人的层级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而且各有各的壁垒和界限。在中国,做人累就累在时刻都要掌控好自己和别人的边界,这不是一个以解决事情为终极目标的社会,而是一个以把各种人排成最恰当序列的社会。
据称:北京一位女士因家事困扰写了几句“泪流满面,人在做,天在看”发在朋友圈,被老板认为指桑骂槐,被动离职。
某大学新生在朋友圈点评两位专家为“庸才”,导师对此“极为震怒,怒斥狂徒”,宣布断绝师徒关系。
做事不难,做人难。
当众发言的最高境界是:你说了一大堆,别人猛一听很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你好像什么都没讲。
这样,任何人都抓不住你的把柄和小辫子。
“言多必失”的中国式生存法则,贯穿每一个场合,朋友圈同样适用。
也因此,当我们打开朋友圈,看到某人发的一条内容,有点感慨想说点什么,可是左思右想之后,觉得还是点个赞最合适。
佛曰:不可说。
到最后,我们都成了“点赞之交”。
合作、投稿、版权,请加微信:jinrong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