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职位,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所有互联网人必备的,做互联网的人不能不懂产品,关注产品,改变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1产品  ·  欢颜床垫品牌策划全案 ·  12 小时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2024的沉淀:创业第二年,磨出3条思考 ·  21 小时前  
91产品  ·  应届生简历模板,快收藏! ·  3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鸿蒙应用开发痛点全解析:从适配到实战,资深工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别逗了,连人的问题都没解决,AI谈何发展?”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公众号  · 产品  · 2024-12-30 07:45

正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行业在2024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背后隐藏的人才紧缺问题却日益严峻。本文深入探讨了AI领域人才短缺的现状,分析了这一问题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并从多个角度揭示了人才供需矛盾的根源。


———— / BEGIN / ————

整个2024年,AI行业热闹非凡。

这一年,不管是知名大厂,还是从零起步的创业者,都纷纷挤入这个赛道,唯恐错过这场盛宴。

这一年,整个AI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与2023年相比,AI已经快速应用到各个行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商业流程,还影响了全球的社会、经济,甚至政治动态。

但遗憾的是,尽管AI以迅雷之势在发展,人才紧缺,依然是一个极为严肃,且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作为某AI创业公司的合伙人之一,这一年,老李便一直为“缺人”的事发愁,“AI这个市场,也就天天喊得热闹,但实际上,没有一个项目不缺人。”

“你别看各家都在加快进度上项目,但真正拿得出手的没几个,和国外相比,差得也不是一点半点。”在老李看来,国内很多AI项目,“都是虚假繁荣。”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缺人,真正靠谱的技术人才少之又少,有好的人才,不是有新的想法,就是被大厂或头部科技公司抢了,初创公司完全被卡住了脖子。”

“尤其是初创公司,核心的东西,不是特别熟悉的人,确实不敢用。”老李坦言,他知道这样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一些人才的信心,“但考虑到公司的发展,有些事不得不顾虑。”

“短期内不可能解决。”老李直言,“大家都知道是供需关系的问题,但一个真正有职业操守的AI技术人才,不是短期能培养起来的。”

“年薪百万招不到合适的人”

“你能想到,2024年马上过去了,我们的项目还卡在缺人上吗?”

80后老李原本是一位投资人,过去多年,一直在科技领域摸爬滚打。他体会过科技公司缺人的棘手情况,但AI领域这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是他所意料不到的。

老李现在所在的公司在2023年底成立,合伙人原本就在硅谷一家AI公司工作,这家AI公司在美国已经有了一个To C的AI应用,合伙人是项目负责人,他在这个项目上获得了第一桶金。之所以回国,是因为合伙人认为回国内做出海项目,更有机会。

“他认为,硅谷竞争太大了,国内会有更多空间。”在朋友的介绍下,老李和合伙人多次接触后,决定和另外一名合伙人一起成立了一家公司,公司项目还是TO C,目标市场还是海外。

“我们不差钱,也不缺项目,我们就是缺人。”几次和老李见面,他都会吐槽“缺人”的问题,“即便是开出百万年薪,我们也招不到需求匹配的核心人才。”

“我们做了几个项目的初步模型,也找到了投资,但项目推进并不如预期。”老李很是无奈。

“缺人。”老李说,全公司都为缺人发愁,“从上到下,都缺人,尤其是底层工程师。”

其实,公司招来不少人,但真正适合的极少。根据项目的规划,公司至少需要相关的AI技术人员10名左右,但一年过去,留下来的仅3人。

“一是招的人简历看着漂亮,实操却差太远;二是真正能用的人才,最终都被挖走了。”老李告诉我们,过去一年,他面试过不下百人,但最终留下的不多。

“很多应聘者,简历都写得非常漂亮,工作经历很丰富,各种培训证书。”但老李一聊,就知道很多人都“很水”,“绝大部分人没有实操经验,用‘夸夸其谈’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为过。”

但老李清楚地知道不能要求太高,他们将就地留下了一些应聘者中相对优秀的人,初步的想法是“慢慢训练和磨合”。

但效果并不佳,“要培养一个能让公司完全放心和放手的人才,并不容易。”

“AI这个行业很卷,更新太快,培训和磨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导致老李公司的技术人员,流失率非常大,“超80%。”

目前能留下来的,是本身对老李项目感兴趣,且薪酬达到了预期,“更重要的是,这几个人,脾气很相投。”

老李认为这很重要,“创业初期的公司,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如果没有共同的认知,说什么都是白搭。”

头痛缺人问题的明显不止老李,近一年,林姐同样因为招人的事,极为苦恼。

林姐在一家有一定基础的科技公司当人事,主要负责的就是“海外AI人才招聘”。

林姐所在的这家公司不是大厂,但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今年年初,老板决定做AI出海业务,于是便紧锣密鼓地开始布局。

“快一年了,海外办公室规划的30个人,只招到了几个人。”林姐压力颇大,“前阵子好不容易招了一个,做了不到一个月走了,去了一家海外知名大公司。”

“别以为出海好做,海外人才更不好招。”林姐感叹道,“海外的市场,比国内竞争更大,相互之间的信任更不容易建立。”

即便是AIGC软件A股上市公司万兴科技,同样面临着人才紧缺的问题。

在人才的引进上,万兴科技的投入堪称大手笔。据万兴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2025届校招相关岗位为例,普通岗位年薪超30万,博士岗位超50W,这在湖南长沙,待遇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但人才的匹配,仍难以跟上项目的发展。

“难以建立的信任”‍‍‍

“这个行业非常卷,也导致人员之间的信任极难建立。”老李承认自己和合伙人都不会轻易将公司核心的内容轻易交给普通的工作人员。

人员流动过大,是老李和合伙人难以轻易信人的根本原因,“我们也看中过几位技术不错的人才,但很遗憾,真正能对创业这种事达成共识的人很少。”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在老李看来,这并不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行业太卷,诱惑太大。”

“公司之间相互挖角,是常有的事。”老李的公司便挖到过几位不错的技术人才,其中一位让老李印象深刻,“微软出来的,我们找了几次,开了很好的待遇,才挖过来。但做了不到半年,人还是走了,去了头部科技公司。”

原因是“大公司更有空间和机会”。老李说,连挽留的机会都没给他们,留下一条辞职短信,人就走了。

马哥便是一位从一家AI初创公司转跳到大厂的算法工程师,他去年刚硕士毕业,在导师的推荐下,进了一家AI初创公司。

马哥的公司创始人原来是一家大厂的中层管理,2023年从大厂离职后,拉了几位大厂出来的人创业,做AI应用公司,“他们做了一个翻译的应用,投放在海外市场,但效果不是很好。”

公司的核心人员是老板带出来的几个人,马哥称自己是“最底层的打工人”,做的是最基础的工作,核心的内容并没有机会接触,“不过,作为毕业生,待遇还可以。”

认识到自己不可能接触到更多东西,且上升空间极小后,马哥便有了走的心思,他告诉我们,后来,他和不少同行交流才发现,大部分的初创公司,除非特别优秀,新人几乎很少有上升的空间,“有些初创公司,由于各方面都处于从零开始的状态,人际关系的处理,更微妙。”

最终,马哥主动投了几家大厂的简历,并且成功上岸,“待遇虽然没比原来那家公司高多少,但大厂还是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东西。如果肯学肯干,上升的空间也大。”

“再说,进了大厂,以后再找工作,也相当于镀了一层金。”马哥笑言,尽管大家嘴里说不在乎大厂,但实际上,他身边的同学,最先考虑的,还是进大厂。

陈强也在今年年中跳了槽,他本来在国内一家知名AI初创公司担任小组负责人,手里带了几个人,主要负责技术维护。

陈强承认自己考虑过在原来所在的公司长期做下去,毕竟那是一家在业界看来颇有前途的公司,“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国内AI领域的快速发展,给陈强的公司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年初,公司原本在国内处于领先的业务受到市场挤压,陷入突破困境,“领导们缺乏市场经验,疲于应付。”

“在这种情况下,明显能感受到,初创公司的发展,是存在天花板的。”陈强直言,正在此时,另一家公司向陈强抛出了‌橄榄枝,在与家人多次商量后,陈强最终选择了跳槽。

虽有愧意,但陈强并不认为有不妥之处,“AI行业竞争激烈,公司之间相互挖角,是很平常的事。”

“短期内不可能解决”‍

老李理解陈强的做法,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但对于招人这种事,老李却是极为无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供需问题,但很遗憾,这个问题短期解决不了。”

“因为真正的人才,少之又少。”老李直言,目前市场上的所谓AI人才,真正能够直接用到相应岗位上的人,凤毛麟角。

老李所在公司的算法工程师,是目前AI市场最吃香的岗位之一,经常会出现同行在抢一个的情况,“有时候同行之间聊天,才发现几家公司找的是一个人。”

马哥和陈强亦承认,即便是现在,他们仍会收到猎头的邀请,“多的时候,一个星期能接到几个电话。”

老李的担忧显然不无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据估计,到2030年,中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从目前的100万人,增加到600万人,需求增长达6倍。而据估计,到2030年,国内外大学及现有顶尖人才储备只能提供约200万AI人才,缺口将达400万。

更重要的是,人才的虹吸效应,使得大部分基础人才更为集中,互联网大厂和一些头部科技公司才更是成为这些人才的“集中地”。

“别看现在不少年轻人平时‘吐槽’互联网大厂和一些头部科技企业,但找工作,他们还是会优先考虑这些地方。”对此,老李颇为无奈,“即便是我们开出同样的待遇,也抢不过这些公司,而作为初创公司,普遍开出比他们更高的待遇,显然也不现实。”

但大公司也有同样难题。

就职于某头部半导体公司的李林告诉我们,从去年以来自己所在的项目组一直在招人,主要岗位集中在AI算法工程师。

但李林坦言,“很难招,这行业不是照本宣科,刚毕业的学生肯定不适合。而真正有成熟经验且履历靠谱的工程师很少。毕竟,AI是一项需要有职业‘操守’的工作,一旦用人不当发生信息恶意破坏,损失就巨大。在国内,我们也就发展发展身边背景好的师兄弟,或者挖一些友商做同样项目、知根知底的老朋友。”

而对于想出海的林姐公司而言,AI领域海外人才的困境更为严重。

“一方面,与国内出海的企业相比,海外本地的公司本身就具备极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这个行业,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工作。”林姐告知我们,尽管市场有不少报道称,海外不少科技大公司在裁员,但在AI领域,真正的人才的抢手程度,远超国内。

“更令人担忧的是,AI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李坦言,一个真正能用的AI核心人才,毕业后没有3-5年的高水准的培养,很难真正承担重任,“但遗憾的是,现在的所谓人才,即便接触市场,也不到2年。”

“这显然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问题。”老李无奈地摇头,“未来几年里,扼住AI发展的,还会是人。”

“别逗了,连人的问题都没解决,AI谈何发展?”在老李看来,AI要谈发展,谈增长,紧迫的事,是要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人是最大的变数,对任何一家公司都重要。”

———— / E N D / ————

文 | 饶言‍‍‍‍‍‍ 编 | 小听‍‍

来源微信公众号:听筒Tech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品牌推广| 内容撰写|广告投放|培训合作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