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期发布了“2024年十大流行语”中,“班味”一词赫然在列。
不仅“班味”,“摸鱼”“躺平”等也是近年热词,这一定程度体现了当代人对传统职场高强度工作和单调生活的厌倦和抗拒。
厌倦无意义内卷,并不是国内独有,“一口气工作40年然后再退休的生活方式不太合理了,我们完全可以抽出更多休息时间,平衡地分配一生工作和闲暇时间。”美国学者黛安娜·马尔卡希在2018年出版的《零工经济》中这样写道。
人是环境的产物。当外部环境变化,人们以实际行动反内卷,大众渴望“自由”的原因不难理解,拉长时间轴来看:1970年,日本步入老龄化社会,鲜明特征之一就是退休后老年人就业率特别高;2008年,经济衰退时期,美国超过870万人投身自由职业。时至今日,在北美和西欧,约有1.5亿劳动者放弃稳定的企业职位。根据第三方数据,2024年,新就业形态市场规模为5567亿美元。
经济结构性调整的中国也走上相同道路,移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进步与实体经济融合,催生出具有特色的新就业形态。通俗地说,就是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互联网营销师等依托线上渠道的职业迅速涌现。有数据表明,越来越多人拒绝朝九晚五,主动拥抱多样人生,据阿里研究院预测,到2036年,新就业形态人群将达到 4 亿。
对于今天的劳动者来说,工作中重要的是自主权、契合度,以及人生意义。时下新就业形态,虽然给很多人提供了相对灵活的选择空间,但并不能满足大多数人内心诉求。
或许很多大学生在离开校园初入社会时都有一种怀才不遇、学非所用的感觉。这绝非大学生之过,更多是经济发展与教育培训的不匹配导致。
技术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让人们应接不暇,庞然大物般的教育培训机制很难很快实现大象转身。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数字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传统经济结构,O2O、网约车、短视频平台崛起,至2023 年数字经济在 GDP 中占比高达 42.83%。
相较于传统行业,数字经济领域的工作岗位高度依赖技术和知识,对就业者技能和专业素养提出全新要求。五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发布的93个新职业,其中70%和数字化、智能化紧密关联。社会发展在技术的驱动下奔腾向前,也创造出了新需求,可惜的是时下教育培训体系中资源分配不均衡、唯考试论、与社会和新技术脱轨的现象还很常见。
时代的一粒尘,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打个比方,土木工程或许是十年前炙手可热的专业,但随着房地产行业转折点到来,土木行业似乎成了“天坑”“难就业”的代名词,不少名校毕业生反而做起了直播带货。我们无法判断下一个“土木人”到底是谁,但能肯定“人才荒”、“就业难”现象或将持续一段时间。
很多人会说找到工作并不难,但与谋生同样重要的还有自我价值的实现。
《2023职场人情绪状况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打工人和毕业生把“好工作”定义为低竞争、与个人生活愉快共存、心理健康和有价值。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以稳定、收入高的标准来定义“好工作”了。
数字经济的蓬勃展,好的一面是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远程工作等新业态不断涌现,给不少人创造了新机遇。据2023 年全国总工会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人数已达8400 万人。如果把范围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总人数已经达到2亿。
水面之下,大部分人诉求依然尚待解决,新就业形态仍存在痛点。
比如,有创业精神的人喜欢自己当老板,更关心职业技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送外卖、开网约车看起来随性自由,但技能单一、可替代性高、难有稳定上升通道。对有理想的人来说,可解一时之渴,绝非发展长久之计。
此外,收入不稳定、权益保证少、安全感不足也是不足之处。
送外卖、开网约车受算法支配,看似“灵活”,实则工作节奏与接单规则被平台拿捏,据悉,有6成以上骑手每天工作10小时。就像很多外卖小哥在访谈中提到,“先干这份工过渡一下。”
相比较,做网红看起来更体面,收入高,可门槛也高,似乎也不是银发族、宝妈等主流群体的好归宿。此外,这些群体也是职场弱势群体,与卡年龄、卡性别工作更无缘。
泰戈尔说,梦想是心灵的归宿,它让我们的存在有了意义。将兴趣爱好当作事业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可以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是众多平凡求职者的心声。就业是民生之本,整个社会需要全新解决方案。
巨变的社会总是不缺惊喜,依然有人在平衡兴趣、技能发展的职业道路上趟出了一条坦途。那些在生活中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角色,抓住了时代、平台机遇,在自我实现道路上闪着明亮的光芒。
小黄,曾是一名乐队吉他手。长时间站立、不稳定作息,年纪轻轻的他亚健康问题一点也不少。接触安利大健康社群后,他一边学习健康知识、调整生活作息、一边用安利产品补充营养,身体状态很快改善。
后来,他灵机一动想要在创业中发挥特长,于是把改变过程分享到社交媒体,还自制“脱口秀小剧场”传播健康知识,吸引了二十多万粉丝;在线下,他结合爱好,组织社群,带领大家露营、徒步,为社群成员提供个性化、陪伴式的健康服务,开启创业之路。
小敏,80后,内向宝妈。年轻时曾是工厂工人,随着年龄增长,无法高强度工作的她,只能做全职妈妈。
平凡的人也有小小的梦想,虽然小敏脱离社会许久,却一直有一颗自我实现的心。机缘巧合下,她结识了一位安利创业者。双方熟络之后,对方就经常带她参加线下社群活动、学习亲子和营养知识,给她推荐一些日常用品。
内向、胆小的小敏,宛若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孩子不服管教,后来通过安利育儿课程学习科学沟通方式,关系有了很大缓和。”小敏表示。
获益良多的小敏现在也成为一名安利创业者,运营营养早餐和美食等社群,爱好和特长就是“带着社群成员一起玩”,在采摘、烹饪等社群活动中,与顾客加深了解,利用专业知识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一改往日内向害羞性格的小敏,自己也成为家里顶梁柱。
看到这你或许会疑问,时下很多人都很难平衡兴趣爱好、健康生活与长足发展,小黄与小敏又是如何做到?
首先,两个差异极大的人勇敢探索新职业道路,离不开国家支持。
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国家提出“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总之,时下就业人员,不必拘泥于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应以个人提升为核心要义,才能在职业道路上越走越宽。
其次,也离不开有责任有担当有资源平台的托举。
12月21日,人民网在北京举办了“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会上,人民网财经研究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发布了国内首份《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该报告将安利和小红书等平台企业作为新就业形态的探索样本,它们助力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国内创就业生态注入活水。
小黄和小敏这样的创业者,在数智化平台赋能下,基于个人兴趣,发挥个人知识和技能,实现个体发展,成为高质量新就业形态的生动样本。
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余放介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国家提出了2035建成“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安利顺势而为,打造高效电商平台,升级遍布全国的体验实体,发展成为数智化赋能的大健康和美好生活创业就业平台,支持营销人员创建和运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好生活社群,为他们提供新就业形态下的创业机会与服务,安利的营销人员也成为新就业形态的从业者。
新就业形态的趋势,应该是人人可为、持续成长的创业机会;灵活自主的创业模式;平台和社会的持续培训赋能体系。余放形容为“你以为我在生活,其实我在工作,你以为我在工作,其实我在创业”。
余放说,进入中国市场近30年,安利为数十万创业者提供了多劳多得、乐业敬业、专业持久的事业机会。特别是在女性就业与银发族就业方面成效显著。有75%的安利创业者为女性、超过30%的安利创业者年龄超过50岁,持续运营安利事业20年以上的创业者超过2万名。
这些创业者创建和运营了数十万个美好生活和大健康社群。他们作为社群主理人,邀请亲朋好友加入到主题多样、内容丰富的社群中,大家一起学习健康知识、分享健康理念,践行健康生活习惯,互相陪伴、鼓励、督促,共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他们中的很多人,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成为了大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目前已有6.2万名安利创业者获得中国营养学会的营养健康顾问证书,1万多人拿到健康塑形教练证书。
安利信仰长板理论,认可每一个人的价值,年龄、地域、学历、背景都不再是限制。银发族、宝妈、35+职场失意人,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在安利不必无意义内卷,还能享受终身学习,重新认识自我,发掘自我,让人生闪闪发光。他们的创业和个人成长之路,专业、清晰、可持续。
一个企业顺应时代潮流,开始参与社会正向运转,解决社会问题,对人们生活产生正面作用时,就成为一家社会企业,其商业价值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价值输出。安利刚好踩在风口。
于个人而言,紧随时代变革,调整就业观念,将对岗位稳定性的寄托、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转换为对自身价值的提升,从容迎接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