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讨论了中国老人退休后快速失去生命力的现象,分析了背后的原因并探讨了解决方法。文章提到父辈们退休后的健康问题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困扰。
文章描述了老人退休后快速失去生命力的现象,并提到许多老人在退休后不久就悄然离世,引起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和探讨。
文章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分析了老人退休后健康问题背后的原因,指出除了生理上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困扰,如缺乏社交圈子、失去成就感等。
文章提出了解决老人退休后健康问题的办法,包括鼓励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学习新技能、加入老年合唱团等,帮助他们找到新的人生舞台和意义。
上周去参加了大学同学父亲的葬礼。
这次告别来得太突然了,张叔前年才退休,平时看起来身体硬朗得很,谁知道说走就走了。
葬礼上来了不少张叔的老同事。闲聊时,我才发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偶然。
"咱们机械厂的老刘,去年夏天退休,今年开春就走了,当时可把大家吓了一跳。"一位老师傅说。
"是啊,我们单位也有两位,都是退休没两年的事。"另一位补充道。
听着他们的交谈,我突然意识到一个现象:
很多老人在退休后,仿佛突然就失去了生命力,没过几年就悄然离世。这到底是为什么?
————————
起初,我以为是
退休后生活太清闲
造成的。
毕竟常说"
人一闲下来,毛病就来了
"。
可仔细观察周围的退休老人,这个解释明显站不住脚。
你看早上五点半,广场上舞步翩翩的可都是这些"闲人";
小区的棋牌室里,研究残局的老爷子比年轻人打游戏还认真;
老年大学的书法课,那报名抢手程度堪比高考志愿。
这哪里是无所事事的样子?分明是比年轻人还忙。
————————
直到有一天,我和在医院工作的发小老王聊起这事,他说了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
你有没有想过,不是他们退休后才生病的,而是带着病退休的?
这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的思路。
想想我们父辈那一代人,赶上了最艰苦的年代,却撑起了最辉煌的发展。
记得我爸以前感冒发烧,我妈非让他请假,他直摆手:"一天工资顶家里两天伙食钱,能挺就挺着。"
他们那一代人,把"能干就干"当信念,把"有活就做"当习惯,把"不服输"当骨气。
等到退休了,终于可以歇歇了,可身体的"账单"却在这时候集中讨要了。
————————
但真相可能比这更复杂。
我想起了住在对面楼的李大爷,他退休第一年过得还不错,天天带孙子、下棋、钓鱼,好不快活。
可到了第二年,整个人就萎靡了,成天坐在楼下发呆,没过多久就走了。
他儿子说:"
我爸不是病死的,是闷死的。
"
这话听着心酸,却道出了实情。
我们的父辈,大半辈子都在工作岗位上度过。工作不只是谋生,更是他们社交的圈子,是获得成就感的来源,是生活的全部意义。
退休后,这一切戛然而止。没有了按时上下班的节奏,没有了与同事交流的机会,也没有了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
更要命的是,他们年轻时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工作,很少培养其他兴趣。等到退休了,突然发现除了工作,自己好像什么也不会。
————————
所以啊,与其担心老人退休后太闲,不如担心他们"闲"得太突然。
养老不只是养身体,更要养心。
我们总操心老人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却忽视了他们内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