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
500多天
产值
过亿元
陕西省商洛市“辣上天”
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会锋
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故事
在当地广为流传
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处于鄂、豫、陕三省交汇处,全市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处秦岭山脉,地形以山坡为主。然而,这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却由于山大沟深、农业耕地有限,导致农民通过自身发展无法摆脱贫穷。全市下辖六县一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有5个深度贫困县、175个深度贫困村。
深度扶贫难度较大,金融机构身肩重担。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一行驱车从西安一路向东南而行,在近3个小时车程后,来到了地处秦岭腹地的商洛市洛南县,听马会锋讲述了“一条红色产业链,一抹绿色帮扶情,万家椒农奔小康”的特色产业扶贫故事。
“我出身贫寒农家,1996年考上了中专,第一次走出了大山,在乡亲们的资助下完成了学业。走向社会后,每次回村看到当年帮助过我的乡亲们依然贫穷,就下定决心想为父老乡亲做些事情。”马会锋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2015年,马会锋开始试种泰系朝天椒。彼时,苦于资金短缺而无从下手的马会锋恰逢邮储银行到村镇宣传信贷产品,在上门了解相关情况后,仅用了3天时间,马会锋拿到了15万元小额贷款,启动了创业。
“我用这15万元贷款加上手头的积蓄,购买了辣椒种子,免费发放给农户种植,在辣椒成熟后进行收购。”马会锋说,一年后,辣椒种植达500亩,产值200万元,带动贫困户53户。
这只是故事的一个开头。2017年,马会锋成立了辣椒种植合作社,投入了所有的积蓄,并与外地企业签订了3000亩辣椒供货合同。可是,问题却接踵而来。
朝天椒的种植需要“辣上天”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培育好的辣椒苗交付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贫困户进行种植,待成熟后再按照协议价回收,是标准的订单农业模式,能最大限度保证贫困户收入的稳定性。然而,“辣上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育苗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为农业项目,缺少有效的抵质押物,对银行来说,如何推进扶贫产业链式发展,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做到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成为问题的关键点。
针对“辣上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情况,邮储银行商洛市分行积极与洛南县扶贫局联系对接,最终确定以政府风险补偿金为突破口,形成“银行+政府+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信贷产品供应链模式,以政府扶贫风险补偿金为杠杆,按照1:10的比例撬动银行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以合作社发展情况作为贷款授信依据,最大限度地给予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同时实现产业及客户的批量开发。
2018年,经过邮储银行牵线搭桥,洛南县将朝天椒产业作为全县扶贫重点产业,种植辣椒面积近两万亩。种植面积扩大后,合作社面临扩建厂房、增加辣椒烘干和剁椒设备等大额资金需求,邮储银行洛南县支行主动联系各方资源,并给予“辣上天”合作社420万元资金支持。在贷款支持下,合作社增加了6条剁椒生产线和3台辣椒烘干设备,带动贫困户7800多户、近两万人,平均每户增收1万元。
▲
陕西省商洛市“辣上天”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指导当地贫困户辣椒种植后期管理技术。
小辣椒成了洛南县扶贫产业的重要抓手,整个产业链都得到了邮储银行强有力的支持。该行联合扶贫局等机构出台专门信贷政策,对种植辣椒的农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了扶贫小额信贷、专业大户贷款,目前对产业链上的贫困户授信超过200万元。
通过产业支持贫困户脱贫,以产业链上的整体带动实现产业闭环发展,解决了贫困户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三无”——无启动资金、无技术支撑、无销售渠道难题,也解决了不能通过自主产业发展贫困户就业问题。同时,通过对当地市场的充分调研,确定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成为未来金融扶贫的新路径,也将为银行沉淀更多的“三农”潜在客户资源。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支持怎样的产业,如何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产业链上下游的贫困户受益,并能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就业,是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的核心。”邮储银行商洛市分行行长王涛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目前,该行正在对当地核桃产业、肉兔养殖产业进行市场调研,由朝天椒产业的这个“点”,逐步实现扶贫产业“面”的覆盖。
走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已成为邮储银行在整个陕西地区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记者从邮储银行陕西省分行了解到,该行将陕西“3+X” 产业(以苹果、猕猴桃为主的果业,以棚舍为主的设施农业,以奶山羊为主的畜牧业以及茶、菌、药等当地特色产业)与金融扶贫创新有机结合,紧抓苹果、猕猴桃产业研发“果仓贷”,2018年,投放贷款6.5亿元;围绕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区,推出“收购贷”“甜瓜贷”“香菇贷”“核桃贷”“药材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年投放贷款3.70亿元;开展“邮储引活水、产业筑根基”产业客户名单大走访活动,聚焦产业扶贫,坚持产业扶贫“斩穷根”的根本举措。
▲
在商洛丰鑫食用菌产业脱贫种植基地,员工正在采摘木耳。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邮储银行陕西省分行实现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投放4.30亿元,结余36.71亿元。
多年来深入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让邮储银行意识到,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需要发挥更大的合力作用。
“在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 需要改变扶贫工作常规思维模式,要实现‘金融扶贫’到‘扶贫金融’的模式转变,要结合地域经济特点加快扶贫产品和扶贫模式的创新。”王涛认为,这一方面要加大金融扶贫与地方政府扶贫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要增强金融扶贫与当地政策的契合度。
“要注重金融扶贫和政府扶贫对接联动,推动形成金融扶贫与政府扶贫的风险分担和利益保障机制,发挥政府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的组织安排、协调推动作用,金融机构结合产业特点配套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最终取得成效。”王涛认为,在此过程中,也要通过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规划,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布局,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覆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的金融服务,推动形成财政、金融与产业协同扶贫的聚合效应。
充分借助政策扶持,有效利用平台的资源共享以及风险分担,已是邮储银行探索推进扶贫工作与“三农”业务发展的重要途径。据介绍,在与陕西省农业厅合作下,邮储银行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22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支行、7个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县支行以及对新型职业农民推出“智农贷”信用类专项贷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