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果壳
果壳网(Guokr.com)是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研发成功!我国材料领域取得关键突破 ·  21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果壳

每个人都在博物馆用闪光灯,梵高的向日葵就变成白菊花了

果壳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2-15 12:00

正文

逛博物馆时,如果留心观察,我们有时会发现馆内竖有 禁止使用闪光灯 的标识。为什么在博物馆需要禁用闪光灯?开了闪光灯,对展品会有什么影响吗?


为什么博物馆需要禁用闪光灯呢?|pixabay


问题的根源:光携带能量


所有的光都蕴含着能量,但这些能量却是文物老化的罪魁祸首之一。其中最致命的可能是 光化学反应 :在这些能量的作用下, 物表面的分子或者分解,或者与其他物质反应 ,从而失去了原本的特征。


不过, 光的能量并不是平等的 。光传递能量时并不连续,而是分成一个个的小能量包,每个包对应一个“ 光子 ”。越蓝的光,每个光子的能量就越大,通常而言造成的光化学破坏也越大;而就算总能量相同,越红的光,造成的光化学破坏也较小。


所以,关注光对文物的影响,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光携带的总能量大小,二是其中多少光子是高能的,多少是低能的 。在讨论展出文物时,前者可以用 “照度” 来近似,而后者可以用 “色温” 来近似。


博物馆里的光。|Pinterest


光的能量 ,严格说应该用辐射功率来衡量。但是日常环境中,我们主要是用眼睛接收光,最常用的判断标准就是眼睛感受到的明亮程度,所以在讨论可见光的能量时,我们常常使用 “照度”——把光强折合为人眼感受到的亮度


光子能量分布 ,严格说应该用光谱信息来衡量。但博物馆和摄影一般不会使用奇怪的光源,普通光源很多都可以用理想的黑体来近似。所以,我们用 黑体的对应温度——“色温” 来描述光子的能量状况:色温越高,高能光子越多,光化学破坏力也越大。


闪光灯的光与展品的耐受力


在纯粹的黑暗中保管文物当然最理想,但这样就失去了文物的教育和审美意义。 好的博物馆会严格控制馆内光源 既能让参观者肉眼看到重要细节,又能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 ;但再好的控制,面对外来的闪光灯也会化为泡影。那么,拍照时的闪光灯会发出怎样的光?是否超过了展品的耐受能力呢?


以最常用的 氙气闪光灯 为例,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它的发光性质,我们结合氙气闪光灯的发射光谱加以讨论。图中可以看出,除可见光区(400 nm - 700 nm)外,氙气闪光灯还有两个明显的发射区,分别在波长更短、能量更高的 紫外光区 (200 nm - 400 nm),和比红色光波长更长、具有明显热效应的 红外区 (700 nm – 1200 nm)。


氙气闪光灯发射光谱:横坐标为波长范围,纵坐标为强度。|参考文献[1]


那么氙气闪光灯是否符合要求呢?首先看色温,作为阳光的绝佳替代品,氙灯的色温与其相近,一般在6200K左右,这已经 超过了对光有一定敏感度的藏品的要求了 。作为闪光灯,氙灯发光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在距离物品2米处时,其瞬时照度可以达到上万勒克斯—— 这显然远远大于藏品所能承受照度值


展品照度的推荐值。|参考文献[13]


光,让纺织品“容颜不再”


多彩的织物依赖于各种染料,但染料本身很脆弱,使得彩色织物更加难以保存。


造成染料如此“娇弱”的原因很多,“光漂白”便是罪魁祸首之一。顾名思义, 染料的光漂白就是指染料在光照作用下发生褪色 。这其中的机理较为复杂,但多数研究表明,染料光漂白可以分为染料的直接分解和氧化分解两种途径。 直接分解 一般需要能量较高的紫外光,发生条件稍显苛刻;而 氧化分解 对光的要求不高,加上氧气无处不在,在平常条件下就很容易发生。


染料会在光照作用下褪色。|Pinterest


根据被光活化后, 染料分子如何与氧气反应 ,光促进氧化分解的途径又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途径是 光通过染料活化氧气,被活化的氧气反过来把染料破坏掉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两种途径,我们需要先引入一个概念—— 能级 。为了简单理解,我们可以把能级看成是不同高度的楼层。虽然分子喜欢在稳定的最底层呆着,但一旦有了光照, 染料分子会吸收合适的光能,跃上更高层 。另一方面,虽然光照很难让处于底层状态的氧气“嗨”起来,但吸收了光能的染料分子会慷慨地将光能送给氧气,自己退回底层。获得能量的氧气则一跃成为 能量更高的单线态氧,把染料氧化得干干净净


单线态氧的产生方式。


另一种光促进氧化的途径是直接产生 自由基超氧阴离子 。更微观地看,分子内部也有不同的楼层,房客则是一个个的电子。当电子吸收了光能,会跳到更高的楼层。氧气的出现使得不安分的高层电子有了新的去处——被光照活化的染料分子会将电子移交给氧气,自身被氧化为自由基正离子,而 氧气则被还原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 。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兼具自由基的活泼和氧的强氧化性,会将染料分子分解殆尽。


超氧阴离子的产生方式。


尽管古代没有那么丰富的人工合成染料,人们还是从大自然获得了种类繁多的 天然染料 ,比如靛蓝、花青素、紫草素、小襞碱等。古代的靛蓝染色依靠的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汁液,在染色过程中,除了靛蓝以外,还常常因染色时温度、pH值的变化而产生靛玉红——一种与靛蓝结构相近的分子。有研究发现, 主波长为365 nm的紫外灯对染料中的靛玉红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利用靛蓝染色制成的纺织品。|albanyinstitute.org


另外,靛蓝染料中的 靛蓝胭脂红 在紫外灯和氧气的作用下,也会很快发生氧化分解,生成靛红磺酸。


光,让绘画“黯然失色”


织物常用各种有机染料来增添色彩,而绘画还会使用各种 无机颜料 ,比如铅白,朱砂等等。那么,使用无机颜料的藏品能否逃过闪光灯的追杀呢?


闪光灯对绘画是否有影响呢?|Pixabay


遗憾的是, 不能 。举例来说,亮黄色的绘画颜料中会使用一种叫做 硫化镉(CdS) 的成分,这种成分因其着色力强、稳定以及颜色鲜亮,广受画家们的欢迎。莫奈、梵高、毕加索等绘画大家的作品中都大量使用了这种颜料。


但是在可见光的作用下, 硫化镉中的硫会被逐步氧化成硫酸根 。这个过程还是可以用之前提到的能级模型来解释:光照会将硫化镉中的电子赶到更高的楼层中,而一旦有空出来的房间,原本住在硫中的电子就会趁虚而入。结果硫失去电子,被氧化为单质硫,而单质硫很容易被氧气氧化为硫酸根,最终使 颜料被完全破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