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材,主产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但在湖北宜昌,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生态繁育冬虫夏草生产基地。
春节期间,中国证券报记者实地探访了东阳光在宜昌的冬虫夏草生态繁育产业化基地,这个基地不仅让冬虫夏草在宜昌“安家”,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科技赋能
冬虫夏草实现规模化生产
宜昌古称夷陵,“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道出了宜昌“山水之城”的地理特色,这一方山水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宜昌物产,宜昌是猕猴桃的原产地,秭归脐橙、清江椪柑、宜昌宜红、宜昌毛尖、宜昌天麻等水果、茶叶、药材远近闻名。
如今,宜昌的“土特产”又添新成员。春节期间,记者在位于宜昌宜都的东阳光工业园里看到,高原上的珍稀药材冬虫夏草也在长江边“安家”。
在东阳光冬虫夏草产业化基地的生态车间里,自动清洗机正在对成熟采收的冬虫夏草进行清洗,完成一系列清洗和初步加工后,这些冬虫夏草将进行超低温冷冻干燥,经过冻干的冬虫夏草将更有利于营养保留和贮藏,便于后续的销售或加工。
机器对冬虫夏草进行初步清洗 本报记者 万宇 摄
工人对清洗后的冬虫夏草做冻干前准备 本报记者 万宇 摄
即将进入设备进行冻干的冬虫夏草 本报记者 万宇 摄
冬虫夏草是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真菌子座和幼虫尸体的虫菌复合体。冬虫夏草原本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雪线以下的高寒草甸地区,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
国内冬虫夏草人工养殖一直很难实现产业化。东阳光依托集团人才资源、先进仪器设备及信息数据库,研究人员扎根冬虫夏草原生态高原地区数年,通过对原生态环境数据的采集、分析、测试和模拟,突破了生态繁育冬虫夏草的关键技术壁垒,建立了独创、稳定的冬虫夏草生态繁育工艺路线,并在湖北宜昌建成了冬虫夏草生态繁育产业化基地,高度还原了野生冬虫夏草在高原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气候、土壤环境等必要条件,一根根冬虫夏草在宜昌生根发芽。
目前,东阳光冬虫夏草生态繁育基地年产量稳定在60吨以上,冬虫夏草的规模化繁育,也标志着东阳光实现了生态繁育冬虫夏草的产业化,让这味珍稀名贵药材成为了宜昌新的“土特产”。
产业兴农
带动农户就业增收
宜昌的“土特产”不止冬虫夏草,素有“黑色黄金”美誉的鱼子酱也在宜昌实现了大量生产。清江(宜都)鲟鱼谷已成为鱼子酱行业头部企业,2023年,该公司鲟鱼鱼子酱产量突破100吨,总产值超3.7亿元,鱼子酱销量占全球3成份额。
鱼子酱、冬虫夏草等新兴“土特产”在宜昌蓬勃发展,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2024年以来,宜昌发力推动鲟鱼规模化养殖,加速发展鲟鱼产业,全市鲟鱼养殖企业发展到24家,加工企业9家。2024年鲟鱼生物量突破1万吨大关,预计鲟鱼子酱产量超过180吨,鲟鱼产业年产值近10亿元。
小虫草撬起大产业,冬虫夏草产业化的成功及产量的飞跃式发展,需要大量的普通工人和生产原材料投入。东阳光在宜昌的冬虫夏草公司现有3000余名员工,65%以上均为吸纳的本地农村人口。同时,2020年开始,公司逐步在湖北开展冬虫夏草繁育所需饲料的种植活动,并积极开展饲料种植基地建设工作,带动农户增收。公司在湖北省内的京山、钟祥,省外的赫章、昭通等地共有各类饲料的订单种植基地约6000亩,与当地合作社、农场或农户进行合作,针对不同的农产品饲料,进行订单式种植收购,也广泛的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增收,解决近千名农民务工问题。随着产量提升,饲料需求的增加,也将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