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观察时事政治,揭开官场密码,帮你分析时事热点和新闻背后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  ·  “偷家”DeepSeek,腾讯成最大赢家 ·  21 小时前  
中国新闻周刊  ·  “DeepSleep”,为什么是这个省?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想讲给你听 | 没什么能决定你的一生,包括高考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 公众号  ·  · 2019-06-04 21:14

正文

编者按

有人说, 高考的迷人之处,不在于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 如果那年,我们多对或者多错两道题,那么现在会不会在不同的地方,认识完全不同的人,做着完全不同的事。高考又在眼前,我知道这个公号的关注者中不少是高中生,还有高中生他爸他妈,你们好!怎么面对高考,应该有何种备考心态?我邀请了评论班的几个北大学生回忆了自己的高考故事,还有对高考的看法,送给即将走上考场的你。





作者简介

赵霖萱

2016年高考,内蒙古文科考生,毕业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高考分数639。

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新闻学方向。

想要以笔为戎,让世界变得更好,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







高考前,我的政治老师讲了一句话:等你们考上大学就会发现,其实高考考去哪儿都差不多。


这种安慰学生的话我当然不信,因为我知道,高考很重要。


它可能是人生中唯一一次,没有任何负担和顾虑、用最公平的方式改变命运的捷径。把握好高考,你将会拥有更高的平台、与更优秀的人共事;它可能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付出就有回报的事情,你的每一分努力,都会为你带来收获的喜悦;它可能是人生中再难遇到的、武装到牙齿才上战场的战争,以后的每次考验,都可能会打得你措手不及,没有人会再给你12年,让你磨快自己的剑。


所以三年前的今天,已经放假回家备考的我格外紧张,我害怕错过这种“唯一”的机会。


我自认为一直是一个心态超好的人,但彼时,那种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简直吞没了我。尽管家里有可口的饭菜、舒适的椅子、宽大的学习桌,但我一个字儿都学不进去。除了翻翻往年高考题、翻翻课本,剩下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玩平板上一款叫“开心消消乐”的游戏,试图短暂性地逃离这令人窒息的紧张感。

那几天,我不去关注与高考有关的消息,不去联系同学,害怕发现他们又学了很多东西、把我甩在后面。越学不进去,我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学不进去,高考前的几天,我始终难以逃离这样的恶性循环。


考前一晚,我有些失眠;第二天一早,过分的紧张又引发了胃痉挛,早饭也没吃多少就去了考场。就这样,带着满满的紧张情绪,我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大考之一。


最后一门英语结束后,我走出考场,在马路边突然抑制不住的嚎啕大哭,路过的人都以为我考砸了,纷纷向我投来怜悯的目光,一个阿姨还专门走过来,递了一张纸巾给我,拍了拍我的肩膀,劝我明年再战。但其实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考得到底怎么样,只是很想哭,想把这一个星期以来的紧张焦虑通通释放出去,把这十多年的学习压力都释放出去。


事实证明,我考得还不错,甚至是超常发挥。


当时觉得在那种心态下考出那样的成绩主要是靠运气,但现在,回头看,我想,这可能就是高考公平的体现之一。高考看似是一次“一局定胜负”的比赛,但实际上,它和人生一样,是一场马拉松。只要你在过去的日子里脚踏实地的付出、勤勤恳恳的努力,就算考前出现一些小插曲,无论是紧张到失眠也好,还是焦虑到胃痉挛也好,都不会让你这12年来的付出被全盘否定。

相比于单纯的紧张和焦虑,更糟糕的,其实是我们对紧张情绪的害怕。害怕它让我们没办法多刷几套题,害怕它会影响我们的发挥。


以我和我身边的同学经验来看,考前少刷几套题,不会让你丢掉几十分;带着紧张上考场,也没什么大不了。别担心,别害怕,正常范围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也可以是你的朋友,它让你更加专注、甚至激发你的潜能。


和它们一起上战场,你同样能凯旋而归。


更何况,正如我的政治老师所言那样,高考并不能决定你的人生。是的,没有一场考试、一件事能够决定你的一生。尽管进入一所学校时,你们的分数相近、能力相近,但等到毕业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将千差万别。有人获得联合国实习,有人读到一半被退学,有人从普通一本考研上岸985,有人毕业即失业。努力是一辈子的事。


高考不是分水岭,它只是一条捷径、一次机会,抓住它,未来的四年你可能会轻松一些、更容易地得到一些东西;没抓住,也不要紧,只要肯努力、只要下功夫,人生仍旧会有无穷无尽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高考是长跑,别害怕你的小情绪,12年的努力一定会给你回报;高考不是“唯一”,尽力一搏,就不后悔。


为你加油!为你祝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的三次公开课,详细讲了评论如何去论证,如何找抓手,如何让观点有说服力,而不是陷入“嘴笨”或“嘴贱”的话语囚笼中,欢迎关注。


第一次评论公开课:评论的基本写作技巧。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直播室可以听第一节评论课。


第二次评论课:评论的论点和角度。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直播室可以听第二节评论课。


第三次评论课:评论的结构和论证。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直播室可以听第三节评论课。


吐槽青年近期热门文章


高级黑低级红的十种表现及防范应对策略

翟天临人设算个屁,我只在乎招考公平的人设

不要让基层公务员白了头又寒了心

面对人血馒头你才明白,新媒体需要向传统转型

关于性侵,几种不要碧莲的逻辑

西安,一座官员宜居的城市

新华社记者不听社长的,只听事实的

为什么说是高铁害了座霸那货

批评个厕所都给媒体颜色看,舆论监督弱化惯出的臭毛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