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荣说
说旅游,说品牌,说策划,说古论今。 谈读书,谈生活,谈工作,谈天说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资讯  ·  两年消失8000万张!信用卡业务春寒料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荣说

真假研学游 : 游而不学非正道

小荣说  · 公众号  ·  · 2018-08-15 14:55

正文

博古串今,中国文人游学之风历来尤甚。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礼乐考察风情;李白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谱写了清新飘逸的不朽诗歌;徐霞客怀揣着“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夙愿,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一事一记、一景一画,著传世之作《徐霞客游记》。


生活即教育,旅行本身就是一种在路上的学习。 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回归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感悟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承,拓展视野,并完善对世界的认知。


“教育+旅游”的跨界新业态满足了文旅创新机制的发展内涵,研学旅行一地兴,百地旺。尤其是在国家政策的推行和号召下,研学游之风愈演愈烈。


然而,如今的研学游市场鱼龙混杂, 一些研学旅行产品教育功能不足,质量良莠不齐,“游”大于“学”的现象比比皆是。 还有一些机构挂着研学的名号,收着天价的费用,却只是到各种名校走马观花,漂洋过海的“研”个过场... ...种种名不符实,真假难辨,标准难立,让研学游变成了“春秋游”。

01

研学游市场升温与现状

现代“修学旅行”一词源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以“文明开化”发展现代教育,鼓励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培养人才。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水平提高,家庭休闲旅游逐渐兴起。2003年,首个“修学旅行中心”在上海成立,同时倡议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联合打造华东研学旅行文化游线路。2006年,山东曲阜举办了第一个修学旅行节庆活动——“孔子修学旅行节”,藉此弘扬中国儒家文化。


广东省在2008年率先把“研学旅行”写进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并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随后,教育部门也采取了“研学旅行”的试点推广工作,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 2020 年) 》,在此文件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


2016年11月30日,为了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由此,研学旅行迎来了发展的高潮。


研学旅行将“学”与“游”融合一体,既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也是一种放松的学习方式,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行不同于以往的春游、秋游,学生们暂别书桌,走出校园,走进名胜风景、人文遗址、科技馆、博物馆、现代农业示范园……或者走出国门,迎向更广阔的世界,在实践和体验中,探求真知,升华素养。


但是,目前,由于研学旅行在国内开展的时间不长,探索的经验不足,社会各界对其教育价值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在实践过程中 重游轻学,模式单一等都偏离了“研学”的真正内涵和目标


其次,研学旅行基地文化价值挖掘不足,导致“游”远远大于“学”,甚至和“春游”、“秋游”无区别;加上缺乏有效地行业标准、规范,缺乏对研学师资力量的考核以及市场价格监督、安全防范等机制,导致研学旅行真假难辨,研学价值难以发挥。

02

“研”到实处,知行合一

研学旅行是以探究和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育活动, 以实践为导向, 从而进行反思,再指导新的实践, 知行合一。 对于研学旅行目的地而言,只有真正 到实处,将研学的内涵和价值落到实地;以学生的行知体验获得为主体,不断创新突破研学旅游产品,才能获得目标群体的认可,让研学游品牌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全国研学游目的地和示范基地,绍兴研学游的品牌建设一直火热十足。其中,三味书屋-鲁迅故里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一直到去年的八月份,已接待2万余名学生研学游。让学生进百草课堂、看风情社戏、听三味早读,让学生对课、习字、拓字、影描绣像,猜风物、写杂感等,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喜爱。鲁迅故里还不断对研学项目改造升级,让研学游更丰富有趣,突出了实实在在的“研学”价值。


研学游作为“教育+旅游”的年轻业态,既承载了教育上的增长见识,寓教于游的特点,又让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升华文化价值内涵,丰富了产品新形态。 为避免研学旅游市场上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学校师生和家长的信任,优质的研学旅游目的地打造要从根源上抓起。


首先,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文化资源,让旅游与文化资源相融合,提升文化价值品味。 正如绍兴三味书屋—鲁迅故里,依托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展历史游览、品读经典、情景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地方文化人传承等有机融合;还可以借用“百草园”、“三味书屋”等实景资源开展对鲁迅作品的名师授课等,从视觉、触觉多方位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鲁迅文化的传承。


其次,成功的研学旅游产品主题鲜明,“游”与“学”交融并举。 景区要以学生为主体,产品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知识与技能与课程挂钩,有针对性地安排内容丰富的参观、学习探究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也可以开发针对成年人的研学产品,如瑜伽养生、高尔夫、潜水、飞行等领域,通过短期的研学旅游,丰富业余生活。例如曲阜市三孔景区,依托深厚的儒学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打造推出以经典诵读、孔庙祭拜、孔庙祈福为主的孔子研学游品牌,形成一整套游学体系完备、文化内涵丰富的研学文化旅游项目,获得游客和专家的普遍赞美。

03

三方合力,发展优质研学

研学旅行从最初的孕育、到破土萌芽,再到逐渐壮大的过程,既昭示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转型的良好态势,也促进了研学旅行目的地旅游业态的提质增效。让研学游市场平稳运行,让研学游真正落到实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教育部,学校以及研学旅游目的地多方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研学旅行优质发展。


各级政府部门方面,国家层面 要出台效力更强的法规文件,对现有旅游法等相关法律进一步修订完善,无论海外研学,还是国内研学,进一步明确其概念边界;明晰各部门在市场监管中的权责,理顺监管机制,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加强监督,防止研学游被异化。比如,在研学产品的监管上,需要文化旅游部、工商部进一步加强细化监管措施,避免“重游轻学”、名不符实的“天价游”现象的发生。同时,市场因素的不断优化与调节,也离不开广大学生家长的客观认识与理性选择。


研学旅行,研学为价值目标,旅行是研学的载体。脱离了这一特征,研学旅行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在学校方面,首先应始终秉持教育性原则,明确研学游目标、主题,彰显教育价值。其次,坚持学生为本,促其全面发展。学校应确保每一个生命体都能积极投入到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去。研学内容、旅行路线、时间以及方案的制定、活动的安排等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兴趣特点,倾听学生的声音。


另外,精心组织安排,融入课程体系。 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发、整合多类活动课程,与当下的课程改革密切联系,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一文中,教育部就明确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在研学师资方面,要加强人才储备,培养研学导师。 促进研学旅行专业化,培养研学人才是重点。学校应开展相应的培训班、座谈会等方式加大对研学导师的培训力度,并让教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

对于研学旅游目的地来说,除了上文所述,挖掘文化资源,体现文化教育价值之外,还要完善研学基地内旅游住宿、旅游餐饮等各项旅游服务设施,丰富研学旅游体验。提高研学基地的安全预警防范能力,尽最大限度保证师生们在研学活动中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


伴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对研学游认识的不断提高,在各方的群策群力中,研学旅行市场将变得更加健康优化,价值突出。一方面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杠杆,一方面让旅游细分业态链更加优质高效。 研学旅行,群策群力,优质共建;研学旅行,学行合一,止于与善。


付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