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悦网美文日赏
美文日赏,每日一次的阅读之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人到中年没有爽文,只有不服输的“中年犟种” ·  6 小时前  
正午故事  ·  独自跨年济州岛|正午故事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向婆婆的食物囤积癖开战,我拯救了冰箱和生活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从小被古文喂大的孩子,原来都是“学霸体质”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悦网美文日赏

拉黑父母以后,才知道他们都是纸老虎

悦网美文日赏  · 公众号  · 杂志  · 2018-02-11 20:30

正文

文:艾小羊

来源:清唱


01

北大高材生王猛(化名)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这个新闻把我身边很多父母吓坏了。

彬彬说: “咱们80后活得太难了。结婚,别人说婚姻的可怕之处在于不用考证就上岗了;生孩子,人家又说想想生孩子不用考试就觉得很恐怖。 我只想问,哪里可以考证,我去考还不行么?

彬彬甚至觉得王猛家里的很多细节,也是她跟儿子的常态。

我劝她不要过于关注细节。

教育是渗透在每一天里的日常。一旦跟细节过不去,你累死了,也只能养出一窝玻璃心的小王子、小公举。


其实所有亲子关系有问题的家庭,细节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特点:没有真实的情感沟通。 永远戴着面具的父母,只能养出情感被压抑的孩子。



02

与其纠结细节的对错,不如关注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一定是两个真实的人之间发生的碰撞与交流、疼痛与温暖、平等与敞开。

所有育儿书都说打孩子不对,但很少有父母能忍住从来不打孩子。打完孩子谁最疼?父母。

我认识一个年轻的心理咨询师,自己开工作室,经济压力大,每天接受的又是患者的负能量。有段时间,丈夫出差,她一个人带孩子,终于情绪失控,在孩子屁股上猛拍了几下。

打完去卫生间用冷水洗脸,恨自己无能。

等孩子不哭了,她也平静下来,决定向儿子道歉。

“对不起,妈妈没管住心里的小妖怪。”儿子才4岁多,她不确定他能不能听懂。

大约过了半年,又有一次,她刚举起手,儿子忽然把小屁股对着他,说:“妈妈,我知道你又管不住小妖怪了。”

她的手轻轻落下,摸摸孩子的头。


是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度了她、帮了她,让她决定再难、再累,也要管住自己。



03

人心里最深的黑洞,是对孤单的恐惧。我们渴望被爱,寻找的是那个能帮我们对抗这种恐惧的人。 最理想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互相坦露内心最柔软的一面,彼此做对方的提灯人。

东方文化中的亲子关系,过分强调父母的权威性。

在这种人设压迫下,父母像纸老虎,外表强硬,内心缺爱。他们越把自己假扮成人生导师,对孩子指手划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越疏远。

王猛的父母,可能至今都不明白,自己尽职尽责,为什么早早失去了儿子。

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尽职尽责”,让孩子看到的永远是父母的面 具,谁都不愿意与假面人在一起,何况是满嘴仁义道德的假面人。

很多人觉得,现在孩子玻璃心,要求父母做圣人。其实孩子最怕的,不是父母犯错,而是他们犯错后的态度。

“我就是圣人,我做错了也是圣人。”伤人的是我把你当父母,你把我当家里的桌椅板凳。


无数紧绷到断裂的亲子关系,在父母忽然变得不那么像父母时,修复和解了。



04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海街日记》中,大姐幸与母亲,从父亲的葬礼到离别的路上,吵了无数次。

然而当强势的母亲终于虚弱柔软地告诉女儿,人在外乡,这些年的不容易。幸不知如何宽慰母亲,却冒雨跑回家拿了一瓶亲手做的青梅酒。

“母女不像恋人,之间的关系说抹杀就抹杀了。”

大多数人所能想起的与父母和解的瞬间,无不是父母卸下铠甲、拿下面具,不再执着于权威人设,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容易和虚弱。

父母忽然变小了,孩子就忽然长大了。

《请回答1988》里,德善上有学霸姐姐,下有受宠的弟弟,她在夹缝里满腹怨气。

当父亲发现,很多自己没在意的小事,在德善心里已经留下深重的阴影,他坐在小卖部门口,一边看女儿吃蛋糕,一边自我反省: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所以,我们女儿要稍微体谅一下。”

一个刚刚下班的中年男人,白衬衣上写满颓废沮丧,强打精神给女儿过生日,又忍不住想为自己申辩。

那一刻,爸爸的虚弱治愈了德善的童年阴影。 她忽然觉得自己除了怨恨,还有一个选择,是像成年人一样变得有担当。




05

“作为你们的孩子,等待的不过是这一句道歉,而你不仅道歉,还让我看到了伤口。谢谢你,我爱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