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经典
优质内容的发现者 创造者 守护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教育报  ·  今天21时53分,一起看月亮!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新经典

活动 | 读领风骚:六神磊磊带你开心读唐诗

新经典  · 公众号  ·  · 2017-08-09 07:51

正文



《六神磊磊读唐诗》序


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写唐诗、杜甫会 有人看。我以为大家爱转的都是仓央嘉措、纳兰容若之类。


记得还是三年前,在写读金庸的专栏时,忽然异想天开想给读 者换个口味,写了一点儿关于唐诗的故事,没指望有太多人看。写 完已经是深夜,随手发掉就睡了。


第二天起来,发现稿子在网上已经转得到处都是。只不过大多数都没有了我的名字而已。


后来,自己关于唐诗的文章越来越多,就产生了认真写一本书 的打算,并且不走心地对编辑说,半年就交稿。


然后就是一年、两年……有一首老歌的歌词,叫作“不负责任 的誓言,年少轻狂的我,在黑暗中迷失才发现自己的脆弱”,说的就 是这个意思。那些日子里,我推掉了各种活动,放弃了很多休假, 埋头在这本书里,稿子却迟迟完不成。


直到第三个年头,意识到这事不能再无止境地拖下去了,人家 曹寅编《全唐诗》也才一年呢。这才强迫自己结束全书,完成了最后一篇文章,画上最后一个句号。连书名也无力再斟酌了,决定就叫《六神磊磊读唐诗》。


现在,回头看看过去写作的这两年多,越来越感觉到这是开心的、充实的两年。


因为搬家,我的书房里堆满了杂物,没有办法写作,经常要背着一书包的材料到外面去写。多数时候是坐在咖啡厅里,耳机里放着现代的“动次打次”的音乐,却读着古人的“噫吁嚱”、“之乎者也” 的文字和材料,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那些日子里,自己每天的心情也都随着文字在起起落落。当写到杜甫最后的日子里,老朋友们一个个离世,他感叹“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的时候,忍不住湿润了眼眶;当写到韩愈为李贺鸣不平,大声疾呼:父亲叫“晋肃”,儿子就得避讳不能考进士, 那父亲如果叫“仁”,儿子是否就不能做人了,此时又忍不住感动。


写这本书,还唤起了以前的不少回忆。


小时候,我很长时间里的最爱,都是小城街头吵闹的游戏厅, 并没有特别喜欢唐诗。到了初中,才得到了第一本正儿八经的唐诗集。


记得在杜甫的名下,劈头就是三首《羌村》,第一眼就特别不喜欢。什么“柴门鸟雀噪”“群鸡正乱叫”,一股子泥土味,除了让人想起过年到乡下亲戚家吃饭,那种腊肉堆满海碗,屋外鸡鹅乱叫的情景外,看不出一点儿好。


我于是本能地就不喜欢杜甫,第一眼就喜欢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这才是最美的诗啊,那时我坚定地觉得。


唐诗,在那时我的心目中,是由两个阵营的人组成的,或者说 是“土洋二元世界”。这两拨人气质迥异,泾渭分明,一拨是靓丽、 清新、洋气、白衣飘飘的人,比如李白、杜牧、钱起、许浑,我如果见到,需要向他们拱手;另一拨是沉闷、费解、无聊、灰头土脸的人, 比如杜甫、元结、孟郊、张籍,他们弱爆了,连一句“ 长笛一声人倚楼 ” 都写不出来。


后来,唐诗接触得略多了,年纪也慢慢增长了,自己心目中唐诗的样子不知不觉变了。


原先印象里老朽的人渐渐年轻丰润起来,一些枯燥的人渐渐有趣起来,一些严肃的人渐渐诙谐起来。小时候那么嫌弃的《羌村》,居然成了最喜欢的诗之一。


今天的人说起唐诗,经常有两个极端,一个是顶礼膜拜,上纲上线,不学不是中国人;另一个是觉得枯燥无聊,又不切实用,心里给唐诗发张好人卡,宁愿去找成功学和鸡汤约会。


其实,我从来不觉得有任何一种人文学问,是什么“非学不可” 的。吓唬谁呢。只不过是错过它们的遗憾程度不同而已。


唐诗,乃是一种错过它的遗憾指数极高的东西 。这么美的风景,你明明懂汉语却没能领略,那不是很遗憾吗?


其实,只要你认识常用汉字,懂得二十一世纪的汉语,你就是唐诗的有缘人,你和唐诗的距离,真是只隔一道矮矮的墙而已。


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翻墙的人,帮你翻过唐诗那道墙,去折出几枝带露的花来,拿给你看。喜欢的话,你就可以自己去找正门参观。


看这本书会很轻松,以前对唐诗没什么了解也没关系,分不清元稹和元结也没关系,手边上不用放一本诗词格律学,也不用存一部《全唐诗》备着。


只要一路上保持好奇心,敞开心怀,保证前方会有无数好看的风景。


《六神磊磊读唐诗》

王晓磊(六神磊磊)著

新经典文化

2017年7月版

本书内容横跨了从南北朝末期到唐朝的四百年历史,既沿着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轨迹,又不拘泥于此,他紧贴大唐的历史,加以丰富的细节,把诗人们当成一个个鲜活的人来讲述。他们也“刷着朋友圈”,喝酒撸串,在人世间策马奔腾。作者别出心裁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叙事变得妙趣横生,再加上幽默风趣的“六神体”,把一段段诗歌的起转承合、刀光剑影、爱恨情仇娓娓道来,带你领略大唐精彩绝伦的诗歌江湖,让我们在忍俊不禁中重温最温暖最风雅的唐诗记忆。


1

作者介绍


王晓磊, 笔名六神磊磊,曾为时政记者。著名自媒体人。2013年12月开设专栏“六神磊磊读金庸”,借武侠人物评说时事热点、社会现象,成为最有影响的自媒体之一。获2016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新媒体”(个人)等奖项。


除了评点金庸外,六神磊磊的“唐诗系列”也大受读者欢迎。由于风格独特,有个人见解,其单篇唐诗题材文章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往往迅速阅读传播数百万次,成为当前新媒体上的一大景观。


2

编辑推荐


毫无疑问,六神磊磊是当今自媒体写作的高峰。


他引得无数英雄竟“折腰”:罗振宇、鲁豫、蒙曼、史航、张帆、史杰鹏、野夫、十年砍柴………他们都爱六神磊磊。


他是草根英雄,追随者无数:粉丝近千万,篇篇十万加。文章不胫而走,常常霸屏,创造了自媒体写作的奇迹。


他是2016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个人新媒体”获得者。


究竟为什么,他让千万人喜爱?


他让人忍俊不禁。毫无疑问,六神磊磊是有趣的。“世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有趣的灵魂,写有趣的文字。他的文字,从来不为了取悦而撩拨,而是让你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甚至毫无预料地,捧腹大笑。


他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全唐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被他用活色生香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从初唐到晚唐,重要的人物,他用轻盈的笔触,栩栩如生地还原在我们面前。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唐诗的力量与美。


他对人性洞若观火。这世上的儿女情长、世态炎凉、升迁贬谪、草莽英豪、离愁别恨,细微之处见人性,让人禁不住怀疑,这样的对人性、对官场、对世情的洞察,怎会出自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之手。


他温柔敦厚,深情,正直。无论是对唐诗的流失散佚,还是对老杜的一往情深,无论是四杰的多舛命运,还是杜甫对李白的“基情”,他对人,对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了解、同理、正直和深情。所以,北大的张帆教授说,他的价值观和我是一样的。


这是一本浅近的唐诗入门读本。六神磊磊用

了两年的光阴,倾情于唐诗,写出一个轻谐版、深情版、史诗版的唐诗三百年。只要你常用汉字,懂得21世纪的汉语,通过这本书,你和唐诗的距离,就只隔着一道矮墙。


3

名家推荐


六神磊磊是我很关注的写作者。这本著作寓庄于谐,举重若轻,堪称一部鲜活的唐诗小史。

——张帆 北大历史系教授


六神磊磊是个有趣的人,他读金庸,读唐诗,都别有天地,自成一家。

——蒙曼 著名学者


唐诗比他熟的,远没他文采好;比他文采好的,唐诗远没他熟。这是我平生所见有关唐诗可读性最强,见解最精辟的书。读完这本书,你对唐代那个诗歌的锦绣之世,将会有不亚于专业程度的了解。

——史杰鹏 历史小说家

认识六神磊磊是因为做节目,然后就关注了他的公众号。这是个技术加力气活,常常这一分钟刚收藏,下一分钟就没了。虽然麻烦,却莫名觉得他酷酷的。只是,老忘记他是我广院的师弟,感觉他更像北大的。这样说没有贬低或抬高,只是,气质是个难以言表的东西,文艺范,艺术范,文学范,文化范,各不相同。

一直羡慕写字的人。一个人,一支笔,不用抛头露面,不用和周围你来我往,安全,逍遥,孤独。只是,想想他每天下午2点带着手机电脑和茶在咖啡馆写作,我都替他焦虑。在节目中他曾气定神闲地对我说,一个写字的人,随时要做好被忘记的准备。我们都会被忘记,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还是要努力被记住。这也是文字的意义。

——鲁豫 著名主持人

说唐诗是通向中国文化的一扇门,直到遇到六神磊磊这个把门人。他逆转了这扇门的方向。从此,唐诗不仅通向古远,还通向当下。在这本书里,你对诗人不会再仰望,而是相逢。

——罗振宇 罗辑思维创始人

第一次读六神磊磊,就想到六神花露水,至今难改。他评金庸,我想的是他有多么666,多么神,现在看他笔涉唐诗,则触目皆趣,趣里是一花一世界,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想,他可不就是一瓶六神花露水么。

——史航 著名编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