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 技术集成度高,其性能的改善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解决。面对国家重大需求与电子倍增材料不断更迭演进的发展需要,自2014 年底进入总院玻纤院微通道板攻关研发团队起,她与同事们一起日夜兼程、攻坚克难,一边不断完善微通道板生产平台,一边攻克重大项目关键难题。“我们经常在国内各玻璃工业设计院、高性能测试表征院所与高校奔走,穿梭于实验室各个角落;办公桌就是我们的‘饭桌’,实验台就是我们的临时‘休息地’” 蔡华说。
2017年开始,面对我国高精度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发展态势、针对新一代高能粒子超快探测系统应用急需,蔡华承担主持多项配套科研项目,不断学习优化个人的知识架构,结合个人在材料仿真设计优势与总院玻纤院培养的玻璃材料设计与制备知识储备,带领团队提出了利用“高表面束缚能玻璃”来提升微通道板(MCP)玻璃的耐离子轰击特性,相关技术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作为核心技术成功用于
铯原子钟
MCP,使其工作寿命提升10倍,解决国产铯原子钟关键电子倍增材料的工作寿命“卡脖子”难题,服务我国导航卫星。她提出“势垒制约”机制改变材料本征导电特性,与团队成员一起,成功自主研发出“钌基高稳定MCP电子倍增材料”,攻克MCP温阻稳定性差的瓶颈,为解决新一代高能粒子超快探测系统的高精度实时诊断难题,提供核心材料支撑。“从无到有,路是坎坷的,团队成员们经常加班加点赶进度,废寝忘食进行技术攻关,但每一步的成功,也给了我们无比的自信。” 蔡华如是说。
在各级领导的充分信任与关心下,在承担完成国家重大项目的同时,蔡华也在不断总结凝练从事领域的科学问题,成功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人才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十余年来,她带领团队攻克了该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在微结构功能材料方向上有所收获,先后获行业科技发明奖一等奖2项、中国建材集团科技发明奖一等奖3项,并于 2022年成功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扩口微通道板”项目,成为中国建材总院目前最年轻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
对于成千上万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玻璃微孔通道来说,他们每一个都需要悉心呵护,也需要各道工艺严密配合,而只有一个向心凝聚、分工明确的团队才能够完成如此精密的电子倍增材料。
作为行业重点实验室的主任,蔡华在不断学习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带领团队,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也培养玻璃基微结构功能材料的生力军。青年的成长,需要有能够放心放手让他们展翅的平台,在“压担子”的过程中,蔡华也在不断累积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做难而有价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