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物理
环球物理,以物理学习为主题,以传播物理文化为己任。专业于物理,致力于物理!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物理的兴趣为目标,分享物理的智慧,学会用物理思维去思考问题,为大家展现一个有趣,丰富多彩的,神奇的物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物理填空】物理「回归教材」填空 ·  8 小时前  
环球物理  ·  【物理之美 】“称量”地球 ·  昨天  
中科院物理所  ·  太空航行不再需要燃料? ·  昨天  
中科院物理所  ·  出生日期覆盖1-9所有数字的概率很小吗?莫非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物理

【趣味物理】盘点那些反常识的初中物理知识【力学篇】

环球物理  · 公众号  · 物理  · 2025-02-24 20:30

正文


学习初中物理“力学”时,很多同学会很痛苦——很多物理规律都是"反常识"的,跟人的第一感觉完全不同。一起来盘点一下八年级下册物理的那些“反常识”知识点。
No1. 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伽利略说的,牛顿也赞同。
牛顿第一定律: 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物体本身就是运动的,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它会沿着原来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永远运动下去。比如下图实验中,从斜坡上下滑的小车如果失去所有阻力,它将会永远运动下去。
这确实有点“反常识”,因为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如果不给一个物体施加力,它总会停下来。比如:踢出去足球,会慢慢停下来;熄火后失去牵引力的汽车,也会停下来。
但要注意的是,力的概念很广泛, 不仅仅是指“动力”,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也属于力。 当年亚里士多德就是因为没有把阻力当成力,才有了“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说法,惨遭“打脸”。
在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2课》中,航天员王亚平曾经做了一个“太空抛物”实验,这个实验中,被抛出的冰墩墩失重,且仅受到一点点的空气阻力,所以被抛出之后几乎是匀速直线运动。
但平心而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好像更符合人的“常识”,毕竟地球表面的物体都受到重力,而 力为 零也很 实现 所以失去“ 动力” 的物体 ,总是被 阻力影响停下来。 因此这个理论一直被人们当成真理信奉了将近2000年,直到伽利略和牛顿的出现。
现在的孩子们很幸运,学完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后,就开始笑话亚里士多德了。
No2. 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
物体保持 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的性质,叫做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称 “惯性定律” 很多人都知道惯性现象,比如汽车突然加速时人会后仰,汽车突然刹车时人会前倾。
如果问你:以1m/s、 10m/s两种速度直线行驶的车,哪种情况下车里的人惯性大?
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 速度快的物体惯性肯定大,因为车速越快更难停下来(×)。
但很遗憾,惯性大小只取决于物体质量,与速度无关。
之所以有“速度大,惯性大”的错误思想,是没有明白什么是惯性。惯性的简单解释是:物体维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或者说,惯性表现为 物体对其运动状态变化的一种阻抗程度。
1m/s的车容易停下来,10m/s的车不容易停下来,这样并不能说明后者惯性大,因为这样比较不公平,因为它们的初始速度不同。
如果非要比较,就让1m/s的车减速到0,10m/s的车减速到9m/s,这样就公平了。 同一辆车,改变其速度的困难程度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惯性是一样的。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而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就是质量。

No3. 摩擦力可能不是“阻力”
提到摩擦力,很多人都联想到了阻力。仿佛摩擦力的存在,就是为了阻碍物体前进的。其实,摩擦力可以分为滑动摩擦和静摩擦。静摩擦力的定义是 “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这个力有的时候会以 动力 的形式存在。
比如在斜坡上放了一个箱子,箱子静止没有滑下来。阻碍它下滑的力,就是斜面产生的静摩擦力。
如果把斜坡换成倾斜的 传送带 ,物体随着传送带向上运动而没有发生滑动, 这个时候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也就是扮演了 动力 的角色。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图手持杯子,杯子之所以没有掉落是因为受到了手的摩擦力。当拿起杯子向上移动,这时候 杯子受到的摩擦力就提供了动力。

如图,动力脚蹬地的时候,脚有一个向后运动的趋势,于是地面产生了一个静摩擦力阻碍这种趋势, 这个静摩擦力就是人前进的动力了 。换个角度说,脚对地面有个向后的力, 根据力的相互作用, 地面对脚也有一个向前的静摩擦力。
No4. 液体产生的压力大于液体重力
液体压力的产生原因之一是液体本身受到重力,这个是肯定的。但 液体产生的压力大于自身重力 解释起来就比较复杂了。
实验中桶被压裂,要归功于以上的 液体压强的传递性 。即 帕斯卡定律 :封闭容器中的静止流体的某一部分发生的压强变化,将大小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
如图所示,把整个帕斯卡裂桶实验模型看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细管中液柱,另一部分是水桶中的水。细管中的水柱很高,产生的压强很大。桶的顶部受到来自水的压力,这时桶顶会反过来对水施加一个反作用力。
然后根据帕斯卡定律,这个反作用力被水传递到了桶身各个部位。最后,你会发现桶内各个部位受到的压强或者压力都很大。
如果用简单的话描述,桶底受到的压力, 一方面来源于水的重力,另一方面来源于桶上壁的压力的传递。 也就是多,是 桶自己压了自己,还把自己压裂了。


No5. 液体的浮力可能大于液体重力


10N的水,它能够产生的浮力可能是20N吗?
把1 0N的水倒在一 个圆柱形容器里。 再找一个直径比前者小,重力为20N的水瓶放到容器中 ,你会发现它漂浮了。

接下来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物体漂浮时二力平衡, 浮力=重力 。也就是说,容器里的 水产生了大于本身重力的浮力。
如果你仍然理解不了,肯定被阿基米德原理影响了。

阿基米德原理中的G ,是排开的液体的重力。但要注意, G 并不需要真的溢出去,也不需要真正的存在这些水。
之前的文章中,讲过“液体压力大于自身重力”的问题,其原理也可以用在这里:因为浮力的本质就是液体压力的合力, 浮力完全可以大于液体本身重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