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中产可以空手,从奥莱里走出来。再精打细算,也要穿名牌。
“在这里逛,连上厕所都成了奢望……”
十几万平、400多家门店,位于上海青浦的西郊百联奥莱,国庆期间创下了假期销售的历史新高。
黄金周总客流量30.3万人次,相比去年暴涨20%,
销售额更是接近3亿元。
拉夫劳伦卖到断码,Lululemon的3折系列一上架
就被抢光……
也因此有人戏称:没有一个中产,能空着手走出奥莱。
奥莱火热的背后,为
价格,为面子,还是为了充满
松弛感的
购物体验?
当旅行在降级,消费在紧缩,中产们依然用自己的热情,挤爆了一个个奥特莱斯。
拉夫劳伦卖断货
Lulu队伍排3波
国庆
7
天假期,
Amy
特意挑了一整天,和朋友们跑去了青浦。
这家占地16万平米的奥莱,是国内第一家以“开放式广场形态”运营的奥特莱斯。
“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既好逛,又有点不好逛……”她笑着说。
好逛的最大原因,是这里的品牌数量在国内首屈一指:
600
多家品牌,从潮流运动的
Lululemon
、
Descente、昂跑
,到大牌的
Gucci
、
Moncler
,应有尽有。
但碰上假期,购物体验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噩梦。
“我们快中午的时候才到,基本上大点的牌子,都要排很久。”Amy和我吐槽。
Lululemon排队半小时起,顺利进店也绝不是大功告成,从试衣间到结账柜台,还有第二、第三波长队在等待。
在2层楼高的始祖鸟门店,一些热门的系列比如Gamma、Solano还有Ralle,能不能碰上合意的尺码和颜色,都得看自己的运气。
Ralph Lauren热门的驼色针织衫总是断码,作为平替的其他款式也被一扫而空。
更有人因此开玩笑说:
“A股带起的这波牛市,最先反映在了国庆的奥特莱斯。
”
和市区的专柜比,3-4折的商品在这里随处可见。中产在奥莱,的确可以找到购买名牌的自由,
尽管也必须斤斤计较折扣。
Amy给自己挑了几件Lululemon:“我感觉就和山姆、Costco这些超市有点像,有换季大采购的想法,还是划算的。”
但更快乐的是,许多早就看好的经典款、心仪的春夏款,能这么快就能被捡漏。
消费降级的当下,是不是当季已不再重要,实际穿的舒适度才成了选购的关键。
从早到晚,Amy一行人连饭也没怎么吃,虽然这里的餐饮配套算是丰富,但随便一家拉面店,叫号都有几十个。
而一天逛下来,尽管没准备买太多,最后她还是拎了好几个袋子回家。
“我自己还好,大概就买了三千多,”Amy说,“她们两个,加起来4只手都快提不动了。”
中产“n件套”齐亮相
奥莱越来越
时髦
但仅仅便宜、低价,并不是奥莱能够大火的根本原因。
毕竟在
网购发达的当下
,
最不缺的就是折
扣与
优惠
。
相比之下,合意的品牌、时髦的款式,还有体贴的环境,才是
如今
年轻人们的新追求——恰好这些要素,奥莱都有。
公司的同事小白,最近才去逛了奥莱,买到了心仪已久的Jimmy Choo。
“虽然很多都只穿过几次,但是便宜呀!”
她笑着说,
“而且
越贵的东西,在这边买越划算。”
从LV拖鞋,到香奈儿耳环,作为一个时常用名牌装点自己的女孩,
精致的服装搭配不仅是小白的个人喜好,也是工作场合的需要。
在之前,她会跑到专柜买,或者去海外购,但现在,奥莱越来越成了她购物的选择。
“最主要是,这里好牌子越来越多了。”
大牌成了人们逛奥莱的首选,但对于许多中产来说,感受可能不太一样:
最近几年全球经济的下行,他们是受到冲击最
明显的那一批。
根据2023年麦肯锡的报告,年可支配收入超过16万以上的家庭,在2025年将达到2.09亿户——
而这批人,恰恰是现在许多市场的消费主力。
于是反过来,
如今的奥莱
也推出了一众年轻中产喜闻乐见的品牌。
2017年,Lululemon从京沪向成都、深圳扩张,同一年就开出了自己的奥莱门店;
2023年,
“新中产三件套”之一的昂跑也在奥莱亮相。
上海的佛罗伦萨小镇、比斯特购物村
,也在最近
纷纷迎来了
HOKA、
斯凯奇、
萨洛蒙
。
“中产阶级的体面”,都深藏在了奥莱的门店中,
假期被人流挤爆,自然也是毫不奇怪。
而奥莱的另一大变化,在于产品线品质的提升。
在很长的时间里,奥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低价的名品折扣集群,
“奥莱线”和“专柜线”的区别,也被无数人反复讨论。
衣服内标有没有点、logo带图案还是只有字母、用料的手感如何……都成了判断的标准。
“现在变化还是很大的,专柜货也增加了不少。
”小白和我说,“至少很多想买的都能看到了。”
“便宜货”不再只是奥莱唯一的标签。
与此同时,远离市区的特性,也赋予了它特殊的旅游属性:“国庆旅游留了一天,XX购物村值得跑一趟逛逛吗?”此类讨论在网络上比比皆是。
由于占地面积较大,奥莱基本都选址在郊外。过来一趟花一小时,一点也不少见。
但这样的差异感,反倒赋予了奥莱别样的优势。
“来买东西的肯定是大多数,但我发现,也有不少人是把这里当成景点来玩。
”Amy说。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奥莱、打卡这样的关键词,相关的帖子已有几万条之多。
亚洲最大奥莱现身
美
食度假齐上阵
最近几年,奥特莱斯在中国尤其势头正劲。
2023年,全国奥莱总销售额达到了2300亿元,增长接近10%。
新加坡《南华早报》就曾发文评论:
“当百货商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奥特莱斯却在中国蓬勃发展。
”
Amy说自己去奥莱,就是为了“一站式”解决需求:“手机的购物车里几十件衣服,看着都有点烦了,趁假期过来,正好一次性买掉。”
这样的火爆,还催生了一批“奥莱代购”。
他们帮助那些城市里没有奥莱的人“疯狂扫货”,
有人甚至月入3万有余。
但如今
奥
莱在国内
能够大火,仅凭便宜的购物显然不是全部原因——在商店之外,奥莱也在顺应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作出诸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