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ngie
85鸡血妈,前互联网运营总监,【在行】全国排名第一行家、多个平台专栏作家、时间管理达人,2017年,通过原创文、特训营、微课多种形式,带你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订阅本公众号,学会价值变现的多种方法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药经济报  ·  医药经济专家谈 | ... ·  2 天前  
李光满说  ·  中国对美反击,直击美国命门! ·  3 天前  
大白话时事  ·  关税大棒如期而至,特朗普贸易战2.0正式打响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ngie

比起秃顶油腻,信息癌才是90后的绝症

Angie  · 公众号  ·  · 2017-12-15 08:02

正文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谈心社(ID:txs163)


01



现代人喜欢跟风,也喜欢争当吃瓜群众。

网上说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就争着去凹造型假装有趣的人。

微信文章说在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就把自己归类为其中一员。

微博上别人发状态秀恩爱,就纷纷以“大家好,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XXX@XXX”的句式刷屏。

其实,你可能患上了网络信息依赖症,有的人甚至中毒至深。

靠网络信息维系生命,新媒体小编的信息依赖症要是排第二,就没人敢排第一。

他们无时无刻不关注微信、微博、朋友圈,生怕一转眼就错过一个不蹭不是人的全民大热点。

在《钱江晚报》的一篇报道里,一位叫小D的媒体人说:“我不能漏掉。”

她用手机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刷微博、看微信公众号。


一是看新闻,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二是找线索,“整个世界的事情,正在你的手机屏幕上”。

“我关注了上千个人的微博、上百个微信公众号,我不愿意错过看到好新闻找到好线索的机会,但是问题来了:


第一,信息爆炸的时代,好像再多的时间都不够用;


第二,信息同质化太严重,一条新闻一天看到几十遍都不足为奇;第三,我有点‘强迫症’,手机里的信息如果不归纳整理干净,我浑身不自在……”

不知不觉中,网络信息变得像水和氧气一样是必需品,对信息的依赖成为人类的一种病症。

微信之父张小龙曾在《产品的思路》中提到: “一个人在一个组织里面,这个组织的平均智商是低于个体智商的,任何组织,公司是一个组织或者说大的政党是一个组织,个体的智商才是更高一些的,群体会拉平这个智商。


比如说在微博里面,微博上多了,你的智商会降低的,大家认同吗?


你没有发现这个变化,因为你每天在降低一点点。”



02


没有手机的日子,感觉整个世界都在离我远去。

这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心声了。

在网上漫无目的地 “闲逛”,不停关注自己的状态得到多少个“赞”与评论,翻看好友的状态看别人都干了什么,围观热点事件刷明星丑闻……

以上行为,你有没有中枪?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21.3%的受访者坦言会随时随地刷屏,62.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网络社交的依赖程度比较强。

一位学生在接受中青报采访时说:“早上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找手机。

先看看有没有留言,再刷刷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热门话题,顺手点几个赞。

平时每发出去一条状态,我都要花时间关注点赞和评论的情况。”

如果不刷朋友圈,不刷微博,不知道最新的流行语和事件,就会失去和别人的谈资,与遭受别人“啊,你这都不知道”的白眼。

更可怕的是,你以为自己刷了知乎,关注了知识性公众号,就以为自己get了新技能。

真相是,你只是存储了可以用于搜索的关键词。

看到“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英语学习方法”,赶紧点“关注问题”,大V的回答直戳我心啊。

看到《10张PPT教你写出一流的文案》,先“收藏”为敬,仿佛向着文案高手又迈进了一步。

看到最近“新零售”的概念挺火的,瞬间又干一杯“收藏”——《一个公式让你看透新零售本质》。

然后,这些信息等待着你的宠幸,关键词成为了它们的标签,实际上却早已被你打入冷宫。

知识真正的后宫,不是这些碎片一样的妖艳贱货。




03


尼古拉斯·卡尔说:“就在互联网向我们呈上信息盛宴的同时,它也把我们带回了彻头彻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状态。”

因为这些信息大多是碎片信息, 直接而粗暴地甩给你“怎么做”,而懒得告诉你“为什么”。

人天生是懒惰的,习惯了新鲜却粗浅的内容,就掉进了短暂快感的坑。

在这种情况下,人很容易患上信息依赖症。

信息依赖症是指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求助“如何戒手机”, 提到不管是微信、微博还是知乎,每天都要刷无数次,几乎一分钟就要刷一次,不管干什么都要刷,完全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沉下心来做事的能力。

正如经济学家泰勒·考恩所说:“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

根据《AdMaster & 腾讯:年轻洞察白皮书》,年轻人群使用移动互联网的高峰时间段分别是早上8点和凌晨12点,活跃度高于全体人群。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总时间也高出全人群27%,高达95小时每月。

起早贪黑玩手机,这么多时间主要都花在哪儿了?


社交、游戏、动漫、直播等APP都是偷走时间的元凶。


我们每天都泡在上面,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




04


长期接收碎片信息,以干货为学习资料,忽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你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狭隘,思想越来越浅薄。

金庸《天龙八部》里有一位叫医术高明的薛神医,他有一个偏好,以治病与人交换武功,东学一招,西学一招,可谓博览群“武”。

虽然“博”,但他大量的碎片化招式只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其里和自成体系,更没有实践检验。

于是,沾沾自喜的薛神医在聚贤庄与一众险恶败类召开英雄大会,欲商讨对付乔峰,却被乔峰高超武功吓得心惊胆战。


这时,他才发现原来自己掌握的武艺招式原来是空壳。

这个例子跟如今的我们何其相似。我们接触信息的机会越多,实际获得的知识却可能越少。

总有人喜欢听干货分享,是因为总想通过捷径取得成功。

很多炒股的人,每天花几个小时听股评师侃侃而谈,到各大财经论坛刷帖灌水,动动手指分享财经公众号的文章,以为这样见效快,沉浸在获得干货的成就感中。

赚了就说自己炒股技术高超,赔了就说行情不好。


然而他们从来不愿意静下心来学习公司金融和财务报表的基础知识,根本没有基本的投资知识储备。

“好奇心研究所”做过一次关于“你厌烦哪些互联网名词?”的投票,结果表明:第一名是“互联网思维”,第二名是“微商”,第三名就是“干货”。

“干货”被滥用得太严重,在标题里快速繁殖,充满了“求你看我一眼我真的说了很重要的行业秘密”的掏心掏肺感,后面往往会跟了一句“不收藏就没了”或者“动动你的手指转发出去”。

于是,你依赖别人分享的干货,获得了很多“知道”。然而,其他技能都还在原地踏步。

因为这些“知道”,还是别人嚼烂了喂给你的,你连它们到底是不是真的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建立起联系。




05


是你刷热点?其实你在被热点刷。

正如意大利作家埃科所言: “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倾向,然后我们给予他们一种倾向,于是他们察觉到自己有了倾向。”

前几天,麦当劳改名“金拱门”引发群嘲。众公众号纷纷蹭上热点,刹那间,朋友圈热闹非凡。

有关“金拱门”的文章纷纷刷屏,有的告诉你麦当劳logo和名字的历史, 有的翻出别的外国品牌的中文名,有的剖析为什么叫“金拱门”,有的甩出一堆借势段子。

最后,当然还有文章解释了整个更名事件的始末:麦当劳用“金拱门”给大家上了一堂零成本的生动的品牌营销课。

信息产出和传播如此迅速,于是,我们不用思考了。


你只要做个宝宝,用口不用脑,依靠本能吞下别人喂给你的信息。

刷一刷热点,把“朕已阅”等同于知识的消化。

反正过不了多久,就有人告诉你怎么回事。

比如,有人告诉你喜茶的出现代表着消费升级,有人替你剖析抢购iPhone X的众生相,有人为你奉上双十一剁手指南……

刷热点的同时,你还在被热点消费。

去年的这个时候,YSL教了女生们一招,怎么检验男友是不是爱你——让他给你买口红。

YSL凭借《叫男朋友送YSL星辰,他是什么反应》刷爆了票圈,甚至瞬间卖断货。

众多女生纷纷转发要口红的聊天截图,并找自己的男朋友要YSL口红。

于是朋友圈出现了好几类人:一类是秀男友已买YSL星辰的,一类是鄙视找男朋友要口红的女人,一类是质疑这样的营销方式的……好不热闹。




06


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人的脑子被信息吃了吗?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的第二秒,朋友圈开始刷屏,房屋垮塌、地震街拍的图片一下子铺天盖地转发。


有一点常识的人只要认真看看,就能看到图片里店面上的字是繁体字,就能猜到这是台湾地震的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