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还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现在的金融形式,做了很多新的规定。因为文件还是比较繁杂,所以其中一些条款在传播中也出现了走形,比如有人就说规定年入不到四十万,金融资产不到五百万的就不允许理财了,互联网公司也不能用人工智能来做智能投顾了。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首先划重点,这个新规定最重要的是规定了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
1. 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
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2. 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
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3. 金融机构不得在表内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这一条主要是说银行的,就是要把银行中的资产管理业务完全和银行的信贷业务完全区隔开,以免发生系统性风险,产生联动。比如说,金融理财产品亏本了,用银行自己的资金去填窟窿,这样做就不允许了。这也规避了很多复杂嵌套的理财产品风险跨市场传递,带来更大风险。
第二个问题就是合格投资者的认定标准。
对于
合格投资者
确实有金融资产不低于五百万和三年平均收入不低于四十万的要求。但是这个要求并不针对所有理财产品,而是针对私募产品。
公募: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主要投资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及上市交易的股票,
不得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
开放式产品按照开放频率披露,
封闭式产品至少每周披露一次。
私募:面向
合格投资者
,通过非公开方式发行。可以投资债权类资产、上市或挂牌交易的股票、未上市企业股权(含债转股)和受(收)益权以及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资产,并严格遵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鼓励充分运用私募产品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相对来说风险更大,所以也自然要求投资人更成熟和有实力。其信息披露方式、内容、频率由产品合同约定,
但金融机构应当至少每季度向投资者披露产品净值和其他重要信息。
我们不去谈过于专业复杂的东西,简单说说这个规定造成的影响:
从行业角度来说
,公募受益显著,赢得更公平甚至更具优势的发展环境,面临的不公平竞争问题将得到改善。银行受到的影响较大,• 打破刚兑将显著限制银行理财规模的增长,银行在资管业优势将不断削减。尤其是中小银行,将受到更大的冲击。
对于个人的影响
:1以后银行没有保本理财了。
2 理财受益可能会有提升,之前银行理财的逻辑是,假如承诺了5%没有做到,他会用其他资金补足5%,现在这种情况不允许了。但之前如果收益了10%,银行会自己留下5%,但现在产品要变为净值型的,金融机构只能按比例计提管理费,其他实际收益无论高低都要折算成净值,支付给客户。这样客户的收益很有可能更高,但也冒着更大的亏损风险。而预计短期理财产品会变少。
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
《意见》明确提出,资管业务作为金融业务,必须纳入金融监管,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销售资管产品,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同时非金融机构不得借助智能投资顾问超范围经营或变相开展资管业务。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资管业务,不得夸大宣传或误导投资者。这些给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业务开展带来了相当的制约,而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受的影响也会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