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oArt植物
BioArtPlants致力于报道和评论植物科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美留学生观察  ·  从《哪吒》票房爆火,看被严重低估的专业潜力 ·  昨天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11-2 ·  昨天  
北美留学生观察  ·  无语!汪小菲群里撕周受资:“你凭什么封我号!” ·  3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直播预告| 美本热门专业与就业前景分析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ioArt植物

怎样才算一线研究人员?

BioArt植物  · 公众号  ·  · 2021-01-03 20:46

正文

来源 | 科学网
作者 | 王善勇


2020年已经过去。


我查了一下,一年下来我大概给十多种期刊审稿达80多篇。


有人也许会问,审稿有什么好处呢?费时费力,不仅没工钱,不算工作量,还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搞不好,哪位作者对你的comments 和 decision 不服,会跟你争论一番,不尽烦恼,这不自找苦吃吗?那为什么很多人还愿意审稿?无私地做贡献?我的理解是,你要想成为一个一线研究人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积极的审稿人,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作为一个一线科研人员,你当然要了解本领域最新的学术前沿吧。


何为最新?作者新投的稿件当然是最新的。


作为审稿人,你当然不能走马观花,你要认真研读这篇文章的结果是否合理,是否足够创新,语言表达是否达很逻辑,review部分是否充分,完整。


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随着大家平时的工作越来越忙,各种杂事此起彼伏,能认真细致,批判性地读一篇文章已经变成很奢侈的一件事,如果你真有这种感觉,说明你已经在渐渐离开一线研究工作。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搞科研就一定要搞绝对创新的,独一无二的,不能跟风。


而作为一个还算负责任的审稿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每年我审过的这上百篇文章中(绝大多数都是本领域的top 期刊),无论国内国外,真正对一个学科有颠覆性创新的的这种级别的文章几乎没有,绝大多数都是所谓的“跟风”文章。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真正伟大的创新是多么的艰难。


我们不能一味地贬低自己,其实同时期的“老外”也搞不出像样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我们教科书上的绝大多数的定理呀什么重要成果都是“老外”的,而我们的却很少?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外们”搞得时间长,积累得时间长,但就人的聪明和勤奋而言,中国人丝毫不落下风,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


跟风,高水平的跟风,对重要的原创成果的出现其实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绝大多数创新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关键是模仿的过程中,能否真正吃透别人研究的精华,找出其不足,并加以改正提高,这是继续发展的前提。


能做到国际上最新科研成果的“跟风”,至少说明你还在一线。


是不是还在一线的标准除了做一个负责人的审稿人,充分了解本领域世界最新科研进展以外,还有很多其他迹象可循。


当我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还经常泡实验室,是否还跟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否还亲自调程序,是否还亲自执笔写论文,在国际会有上做报告的时候,是否对讲的内容细节非常自信?如果是,说明你还在一线拼杀,如果不确定,那就要警惕了。



要想成为一个“有效率”的一线科研人员,并不是要求大家都去做所谓的战略科学家。


战略固然重要,但任何战略上的成功,都是以战术上的胜利为基础的。


所谓战术上的胜利就是每个研究人员个体要专注于具体的研究。


我们参加国际会议会经常发现,很多大教授的报告并不是很宏大的选题,而是聚焦一个很具体的,有趣的小问题上,并自得其乐。


相反,我也见过我们国内的会议上,很多人批评一个国外回来的年轻人专注于一个具体的算法,改进等的报告:为什么纠结这么细枝末节的东西?搞这么小的东西有什么用?这么搞怎么才能赶超世界前沿?岂不知,任何世界研究前沿都是从这些细节处突破的。


当然,关注细节,并不是不看全局,这是一个辨证的问题。


我们这个系每年都有不少来自国内CSC资助的年轻博士生来访学。


通过跟他们交流,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很多国内的博士生的博士课题是导师项目的一部分。


所谓一部分就是一个项目里包括的现场数据监测,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解析理论推导等等其中的一部分。


比如说做实验研究的学生,对数值计算,理论推导就不很了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