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是一种用于呈现病变基因、分子、代谢及功能状态的影像技术。PET-CT则将PET与CT结合,PET可提供病灶的详细分子代谢信息,而CT则精确定位病灶的解剖结构。二者互补,使PET-CT在灵敏度、准确性、特异性及定位精确度方面均具优势。
PET-CT设备昂贵,诊断费用较高,实际渗透率可提升空间大。近年来,为提高PET-CT的可及性,多地纷纷将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2018年,珠海市率先出台PET-CT检查医保报销方案,并于2019年正式实施;深圳市则对PET-CT报销设定了肿瘤检查限定,且要求参保人具备综合医保,最高可享受超过90%的医保支付比例;浙江省、河北省等地也陆续将PET-CT纳入医保范畴,进一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全国多省份下调PET-CT检查收费标准,以湖南省为例,根据最新标准,湘雅三院PET-CT局部检查总费用由4742元降至3692元,全身检查总费用由7237元降至5681元。
当前,PET-CT主要应用于肿瘤诊断和心脑血管疾病诊断,尤其在肿瘤分期、制定治疗计划和评估治疗结果等方面具有极大临床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细分领域需求正在崛起。
阿尔茨海默病(AD)领域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在影像学技术与新药研发的双重推动下,该领域治疗取得显著进展。其中,PET-CT成像技术在AD早期识别与精准诊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是β-淀粉样蛋白(Aβ)PET-CT显像,可直观显示脑内Aβ沉积,成为AD病理诊断的核心手段。
2024年发布的《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在AD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指出,该技术能早期识别临床前AD患者,并与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结合提升诊断准确性。此外,多探针PET-CT(如FDG、Aβ及tau蛋白显像)可综合评估代谢异常、淀粉样斑块及神经纤维缠结,为AD分期和疗效监测提供影像学依据。
在治疗领域,2024年抗Aβ单抗药物仑卡奈单抗在中国获批上市,该药需通过Aβ-PET/CT确认患者存在淀粉样蛋白沉积后方可使用,PET-CT对患者用药评估的重要临床价值将推动整个影像学技术进步发展。
回看2024年,国内PET-CT销量近百台,前三季度单季销量均未超过20台。而在第四季度,受“设备更新”等相关利好政策带动,单季销量达到44台,实现环比超过1.5倍的增长。
从区域分布来看(见图1),东部地区依旧是采购占比最大区域,从2023年的43.81%升至2024年的55.06%。西部、东北地区占比均有上升,中部地区则从37.14%下降了16.92个百分点。
院端分布来看,三级医院仍是PET-CT采购主力军,占比94.05%,较2023年占比微增2.05%。其他医院采购占比则从2023年的8%降至5.95%。
联影医疗、GE医疗、西门子医疗和赛诺联合4个品牌是主流,型号单价(按终端价口径统计)跨越1996万~7600万元,超半数设备单价居于2000万~3000万元价格带(见表1)。
其中,联影医疗的3款PET-CT设备覆盖2000万~7600万元价格带,uMI Panorama GS单价一骑绝尘,达7600万元,GE医疗的Discovery Max+单价1996万元,为主要品牌型号单价中最低。
市场格局方面,PET-CT赛道的国产力量正在稳步前进。2023年,这一市场国产化率为49.18%,到2024年提升了3.36个百分点,达52.54%。
2023-2024年,市场份额前三甲的企业均未改变座次,且稳中有进(见图2)。国产品牌联影医疗居市场份额冠军宝座,从2023年的45.9%升至2024年的52.38%。外资品牌GE医疗与西门子医疗是亚军和季军,占比分别为28.57%和15.87%。
值得一提的是,前三甲在2024年包揽96.83%的市场,而2023年这一数字尚未突破90%。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竞争愈发激烈。紧追其后,飞利浦在2023年还有9.84%的份额,但在2024年已未见其身影。
前三甲各自耕耘的市场也有一些差别(见图3):联影医疗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市场份额均达50%及以上;GE医疗集中于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西门子医疗在东北地区与联影医疗分庭抗礼。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有4个品牌参与竞争,联影医疗和GE医疗头部效应明显,赛诺联合与西门子医疗在这一地区份额均为7.69%。
随着检查费用的下降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PET-CT检查需求持续攀升,推动新装机量加速增长。目前,我国大部分PET-CT设备集中安装于近五年,正步入大规模更新换代周期。随着设备更新政策的逐步落地,PET-CT市场有望迎来高速发展。
(数据来源:医装数胜)
编辑:张洁莹
来源:《医药经济报》2025年第6期
版式编辑: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