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大家也陆陆续续放假回家。一颗红心归似箭,哪有心思写论文?可考虑到deadline以及过年期间压根不可能有时间写论文,不少硕博生选择在回家的高铁上赶论文。图源:小红书
虽说现在AI已经可以帮大家写论文了,但是各大高校都有规定,严禁学生使用AI进行论文写作——毕竟直接用AI生成的残次品对于老师们造成的暴击实在是太大了。AI还会编纂出压根不存在的参考文献,这直接威胁着导师们的心血管健康。
在具备足够高的写作水平能够正确借助AI的力量进行论文创作以前,大家只能是收拾好情绪,认认真真的分析结果,老老实实整理数据。但谁成想,现实是空有一颗想写论文的心,无奈身体却不听使唤。死盯Word文档中的空白界面,心理着实犯难。
虽然听闻,每天花一个小时来写论文,是许多日理万机的学者有着不错产出的不二方法,但这个方法肯定还暗藏玄机。毕竟,一般SCI期刊里的Artcle,跟中国古代讲究起承转合的八股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特点就是每个段落都有固定格式。既然如此,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只要把一个整体任务切割成小块小块,就不会今晚忘了昨晚写了啥,还要花十几二十分钟复习一下,也不会断了思路以致于后续接不起来。说到底,真正撰写SCI文章的诀窍就在于规划,动笔之前就要成竹在胸。而本文就介绍一种新手适用的写作规划方法,包括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写作次序,这样一天一小时,差不多一个月能形成初稿吧。至于修改嘛,就看你跟你老板喜欢以怎样的姿势互相伤害了……首先,要明确的是,写文章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建议大家在撰写文章时每天安排固定的1-2h进行写作,无论什么原因都要完成。这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大家可以挑选自己最高效的时间进行写作即可。随后真正动笔之前,先花一个周末思考一下,整理手头上的资源,想想文章怎么写。回顾一下当初的课题标书上关于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的论述;再回顾一下项目进行期间读了哪些文献,一般一个课题短则几个月,长则2-4年,可能研究领域的现状都有了变化,要如何调整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得到了什么数据,是否还符合当初的预期,不符合要怎么修改——我说的是修改其他东西以安顿数据!理解反了的后果自负嗷0.0这些素材,共同塑造了咱的论文框架,列一个要点清单:准备好这十三个问题之后,最好能跟导师和其他课题相关人员碰头确认一下,避免写完了才不被认可的悲剧。犹其要确认数据处理方式是否正确,课题组对研究结果是否都认可,不要到最后突然冒出来一个师姐说,你得到这种结果是因为统计方法用错了!想shi。然后初步确定三家要投稿的杂志,一家首选两家备选,熟悉各家杂志的要求,这会影响到写作格式,以及图片、表格等素材的表现形式。而且有了备选,在被拒后也能更快地改投。至于论文每个部分的写作顺序,当然不是按咱们在杂志上看到的板块顺序写啦~1)Materials and Methods要精确(时间:3-4h)这部分最不费脑子了,也是最不应该使用AI的地方。毕竟实验已经做完了,怎么做就怎么写。大方案从标书整理出来,细节则需要实验过程中做好详细记录,包括每项操作参数、仪器型号、试剂的厂家等等,做实验时随手整理。写这部分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明确地提供足够的细节,可确保别人能重复你的研究结果,所以描述要精确、凝练、流畅,不要在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间倒来倒去。尽管这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提倡科技论文使用主动语态,但在材料和方法这部分,还是用被动语态更多些。错误:Bacteria were pelleted by centrifugation.正确:Bacteria were pelleted by centrifugation at 3000g for 15 min at 25°C.2)Results要分层次、分重点(时间:7-10h)如果别人对你的文章感兴趣,他们通常对你的结果感兴趣。因此,把你的关键发现用说明材料和文本有序地,有逻辑地呈现出来非常重要,要清晰、简明、客观。其实文字写作也不太费劲,主要是选择结果的表现形式,哪些用图哪些用表,然后又要根据杂志的相应要求来制作,也挺繁琐的。一个课题可能有很多项结果,要注意分层。如果是平行关系,可以按重要程度分层;如果各项实验本身就有先后的逻辑次序,当然就按逻辑次序分层。并且只要筛选最支持结论的那些数据,而不必全都堆上去。如果有两项数据意义相当,可以考虑把其中一项放在补充材料里。另外,如果有某些数据不符合预期,或与其他数据不能互相呼应,千万不要伪造或人为操控实验数据。可以在正文中提到,并给出合理的解释。(还很有可能是意外的惊喜呢~)文字叙述就不必把图片展示的内容一点一点抠出来,只强调并论述一下最出彩的部分就行了。不要用过多的程度副词,像什么clearly、essential、fairly啥的,显得浮夸。也不必用复杂的从句。另外,多用主动语态,让读者有代入感。不好: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an argument that stem cells repopulate injured organs.简化: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stem cells repopulate injured organs.AI使用贴士:这部分的确可以使用AI进行辅助,但切记不要直接把实验结果丢给AI然后把AI生成出的内容看都不看直接用,除非你想挨骂。AI的确具有提取图片中重点内容的功能,但该功能并不能100%实现,仅可作为辅助。
3)Introduction要吸引人(时间:1-3h)前面已经把主要故事情节讲完了,剩下的都是渲染,把自己的研究包装得有头有脸。所以开头要吸引人。虽然会仔细看Introduction的读者不多,但这可是杂志编辑和审稿人了解你研究的窗口,它是否重要,值不值得发表。这就像是给你的研究写简历,要简而有力。而且从写作的角度讲,它和Discussion是有照应的,篇幅又不长,所以放在Discussion前面一举拿下。一般套路是先定义好大研究领域的“疆土”,提一下这个研究领域本身就是重要的;再描述和自己最相关的细分领域,目前都有哪些成果,格局是什么样的,进而找个坑把自己塞进去,也就传说中的“填补研究的空白”。如果之前读文献有好好做过笔记,这部分应该比较好对付。找到坑之后,简明精炼地谈谈自己的研究意义、科学假设、研究的最主要结论和价值(重要性、影响力)。不必说太多,都一下子说完了Discussion怎么办。AI使用贴士:这部分的确是AI最擅长的,甚至能写的比人写得还好。但是使用AI提升该部分写作效率时,尤其要注意AI给出的参考文献的真假以及研究领域现状的相关数据是否是AI编造的。4)Discussion要有深度(时间:7-12h)好的Discussion能提升文章的档次,但其恐怖之处就在于复杂多变有个性,根据每个课题的结果而有不同的长度、形式和结构。但总的来说,是把自己的研究放到广阔的领域格局中去解释其意义,它的推动作用。它仿佛是Introduction的镜像,后者是从一个大背景中聚焦到自己的研究工作,而Discussion则是从自己的工作放回到大环境中去观察。内容上,有一个清单可以参考,把最开始那个框架细化一下:其中,数据的多种解读角度和横向比较,是最能体现作者功底的,所以再次强调,一定要多读文献多做笔记呐~另外,记得一定要讨论局限性,这是作为一个科学家该有的谦逊,也可为将来的研究埋下伏笔。但不要过谦,以免盖住你的帅气。有的杂志会专门有一个Conclusion或Highlights板块,有的没有。这部分就是用最简洁有力的语言甩一下主要结果和重要性。如果没有,必要时也可以在Discussion的最后写类似的一小段。例如:Cancer Cell,2017(31)4, 519-606.
Discussion中的语言要简明易懂,用主动语态、第一人称展示自己的见解,语调要自信、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