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不压身
民航技术讨论和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航空工业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召开2024年度上市公司高质 ... ·  15 小时前  
航空工业  ·  代号O一一,听到请回答! ·  15 小时前  
青春国航  ·  倒计时1天|花式打call第2弹 ·  2 天前  
青春国航  ·  超燃预告|1+1+1=? ·  2 天前  
青春国航  ·  倒计时1天|花式打call第1弹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不压身

逝去的规矩

艺不压身  · 公众号  · 民航  · 2017-04-02 01:51

正文

 

  “规矩”这个词,在航空公司的安全管理中已经很少被使用了。现在我们更习惯使用法规、规章、运行标准、手册、SOP等更为清晰的概念。

 

  相较之下,规矩更像是过去手艺人恪守的那种口口相传的“行规”。严格,但不成文;繁琐,却精于细节。

 

  在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守规矩”是安全管理的极其重要的途径。

 

  前几天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逝去的武林》。心有所感,于是写了这篇鸡汤文。

 

  本文所录,没有什么学术价值,权做一个“史海钩沉”,博读者一笑罢了。

 

  来,一起干了这碗毒鸡汤。

 

(一)清洁驾驶舱

 

  前几天早班。

 

航前准备的时候,R航机务进驾驶舱来找我。

 

  “机长,向您报告一下昨晚航后工作。左外主轮磨损到限更换。EEC故障代码检测正常后消除。驾驶舱深度清洁。销子、管套已经收好。请您清点签字。”

 

  当时感动得我眼泪都快下来了。

 

  太专业了,太贴心了,简直是受宠若惊。我在C航十几年也没享受过这个待遇。

 

  我们知道驾驶舱内遍布各种开关、手柄、按钮、警告灯等。这些设备的缝隙很容易积累灰尘。

 

  这些位置必须由专业人士清洁。你找个清洁队的大婶进来,根本不敢下手。

 

  按照正常的维护程序,“驾驶舱深度清洁”应当由机务在航后或定检的时候完成。

 

  但是平常看到驾驶舱比较脏了,机组也会主动擦抹一下。毕竟这是大家共同的工作环境。

 

  在我当副驾驶的年代,航前是必须要清洁驾驶舱的。

 

  驾驶盘、油门、减速板、襟翼、滑行手轮等等,全部用半干的毛巾擦拭。前风挡先用湿毛巾擦除泥土、虫胶,再用干纸巾擦净水渍。

 

  当然,还有一个地方必须要擦——EECPMC)的透明护盖。几个礼拜不擦就会被烟油子糊死,看不到里面的指示。

 

  离机的时候,机组也会简单清理驾驶舱。

 

  耳机、手麦、检查单、手册等等恢复原位,枕头、毛毯、垃圾之类的全部清出驾驶舱。

 

  说到这里,我敢肯定,所有C航飞行员的脑海中必然浮现出同一个名字——“TJ分公司”。

 

  在驾驶舱清洁的问题上,TJ分公司奉行一套截然不同的理念。

 

  “驾驶舱清洁是机务的活儿,那就必须让机务来干。如果我们替他们清洁干净,那就会把机务惯坏。”

 

  更可怕的是TJ分公司的人还爱嗑瓜子儿(幸好航食不配德州扒鸡)。

 

  接惯了TJ分公司交班的飞机,春运期间最脏的绿皮硬板儿车厢我都挤得进去。

 

  当然,从道理上讲,TJ分公司的做法并不违反规定(驾驶舱禁烟也只是近几年的事儿)。

 

  身为同行,我们只是很好奇。

 

  坐在垃圾堆上开飞机,自己不难受吗?

 


 

(二)反手扣安全带

 

  驾驶舱座椅的安全带由两根肩带和三根裆带组成。

 

  在三根裆带中,中间一根较短,通常不会垂到地面。

 

  左右两根裆带很长。如果拖在地上,有时会卡在座椅滑轨里面,而且下一个机组捡起来佩戴时,会把裤子蹭脏。

 

  按照过去的“规矩”,下座的机组应当反手把两侧的裆带插好,留在座椅上。 

  现在已经很少看到这样做的人了。大部分机组下座的时候,都是“咚咚”两响,扔在地上走人。

 


 

(三)不穿敞口衣服上座

 

  着陆阶段必须保持对前推力手柄和反推手柄位置的意识。不正确的座椅位置以及长袖衣服都可能无意中使前推力手柄前移,妨碍反推手柄的移动。

——《B737机组训练手册》

 

  我敢打赌,甚至敢赌10块钱。

 

  国内所有航空公司的宣传片中,一定有下面这个情节。

 

  机长穿着制服外套,戴着大沿帽坐在左座,霸气十足的推一把油门。

 

  镜头推近,机长袖子上金灿灿的“四道杠”跟油门杆同框,虚化的背景中各种仪表闪烁斑斓。

 

  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某国产空难大片。准备迫降前,机长还专程下座,配着庄严BGM穿好制服外套,戴上大沿帽。

 

  看着“英雄机长”以慢动作甩开外套披上身,再给一个冷峻的面部特写。我当时真怕他突然叼上一根牙签,说“梭哈”。

 

  反观最近十分热门的电影《萨利机长》。机组二人都是把外套脱掉才上座的。

 

  国外影视作品拍什么像什么,真不是盖的。

 

  我刚参加飞行的时候,机长教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不许穿敞袖口衣服上座。原因很简单,防止钩挂到电门或手柄。

 

  也确实出现过机组伸手放轮,袖子把一个油门勾到最前的意外情况。

 

  飞行员上座的时候,长袖上衣的袖口和下摆都必须是收紧的。

 


 


 

  B737飞机有两个巨大的通风口,对着正副驾驶的腰吹风。笔者通常会在箱子里放一件三紧服,以备不时之需。

 

(四)液体泼溅保护

 

  前几天跟外籍机长飞航班。

 

  “三号”(头等舱乘务员)给老外送进来一杯茶水。

 

  老外连连摆手说“NO”。

 

  然后老外面向外侧转身,把自己拧成一根儿麻花,回头微笑道:“@#%&*#@×”。

 

  “三号”大汗,一脸懵B向我求助:“老头介丝要噶哈?”

 

  “咳咳,年轻人,你不懂......”

 

  驾驶舱内有很多敏感的电子设备。如果液体泼溅其上,可能导致设备短路损坏。

 

  在一个国际航班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机长要了一听可乐。观察员递到中央操作台上方的时候,可乐突然象喷泉一样爆了。

 

  等他们把水擦干后,发现两部应答机都不工作了。事后猜想,这听可乐在配餐的过程中很可能被摔过。

 

  按照“规矩”:

 

  机组的茶杯必须有能够拧/扣紧的盖子。

 

  听装碳酸饮料必须在外面打开,上面扣一个纸杯再送进驾驶舱。

 

  向机组递水,必须避开中央操作台,由靠窗一侧送入。

 


 

  至于杯托尺寸,不同机型/选型间各有差异。

 

  在选购茶杯时,可以参照听装可乐的直径。杯子只要不超过易拉罐粗细,就一定能放入驾驶舱杯托。

 


 

(五)驾驶舱值守

 

  双人制机组,飞行员离开驾驶舱之前,应当先找一位安全员或乘务员进入驾驶舱协助值守。

 

  三人制机组,观察员应当主动上座代替离开的机组。

 

  如果驾驶舱只有一个人值守,应当戴好氧气面罩。

 

  当机组返回驾驶舱后,上下座飞行员应当对值守期间管制频率、飞行指令,以及飞行参数的调整等事项进行交接。

 

  在巡航阶段,乘务组每30分钟会与驾驶舱进行一次联系,以确定飞行机组意识清醒。

 

  乘务组通常会使用较为委婉的方式与机组联系,例如问你加不加水,吃不吃水果,预计几点落地啥的。

  别嫌烦,这是人家的标准程序。

 

(六)起降阶段手脚放在杆舵油门上

 

  与空客飞机不同,波音737飞机的左右驾驶盘是机械联动的。

 

  站在飞行教员的立场,我非常喜欢这个“落后”的设计。

 

  起降过程中, B737教员不必担心神马“双侧杆输入”,随时可以上手纠正学员动作。

 

  更重要的是,我可以通过驾驶盘和油门的移动,了解学员对飞机趋势的判断。

 

  举个例子。

 

  拉开始过程中,如果学员不收油门,快速向后带杆,那说明他判断飞机下沉快。

 

  相反,如果学员带杆缓慢,收油门却很快,则很可能是因为他认为飞机有拉飘趋势。

 

  同理,在我做副驾驶的时候,也是通过感受机长对杆舵油门的移动来体会着陆下沉趋势,“校准”着陆视线的。

 

  按照过去的“规矩”,起降阶段正副驾驶的手脚都必须放在杆舵油门上。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证PF失能后,PM能够立刻接手操纵。

 

  近几年笔者发现,每逢机长操纵起落,副驾驶一律小腿收回,双手夹在大腿间,抻脖子看仪表,做受气包状。

 

  我专门就这个问题与副驾驶做过交流,发现其原因有二:

 

  第一,手册中没有相关要求。他们压根儿就没听说过这个“规矩”。

 

  第二,有的机长认为副驾驶扶盘妨碍自己操纵,还有的机长认为这是“信不过机长”的表现,因此禁止副驾驶扶驾驶盘。

 

  以笔者个人的飞行经验来看,只要航前做好沟通,还没有遇到过副驾驶干扰操纵的情况。

 


 

(七)双手扶杆脱开自动驾驶

 

如果飞行操纵系统的某些故障(例如安定面配平失控、襟翼不对称),或者某些错误操作(例如接通A/P使用副翼配平),机组在自动驾驶断开瞬间,可能出现意外的姿态变化,以及异常巨大的操纵杆力。

 

  所以按照“规矩”,机组应当目视PFD,双手握住驾驶盘,然后断开自动驾驶仪。待状态稳定后,再断开自动油门。

 

  而且,在自动驾驶仪断开前,不论驾驶盘偏转角度如何异常,保持驾驶盘当前角度,不要立刻将驾驶盘回平

 

  待机组妥善检查PFD、发动机参数、飞行操纵系统等,再尝试重新配平。

 

(八)座椅扶手

 

  这里又涉及到一项波音与空客的设计差异。

 

  空客飞机采用侧杆操纵。机组在人工飞行时,必须要把座椅扶手放下来,为手肘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点。

 

  而波音飞机则恰恰相反。当飞行员后拉驾驶盘时,手肘存在一个下沉行程。此时如果有扶手阻挡,人会本能耸肩,一方面影响俯仰操纵,另一方面容易出现无意识的横滚。

 

  按照过去的“规矩”人工操纵飞机时,应当将扶手收起。

  但是必须要承认,对于习惯放下扶手操纵的人而言,这个负面影响并非是无法克服的。


 

  有网友反馈说波音前几年发的宣传片中,飞行员的扶手就是放下的。
 


 

(八)硬底硬跟皮鞋

 

  按照过去的“规矩”机组上座应当穿硬底、硬跟(木质或硬橡胶)的皮鞋。机组在单发蹬舵时,这种皮鞋能够提供更好的支撑。

 


 

  现在很多机队已经对此没有明文要求了。很多飞行员更愿意穿舒适的、海绵底、无后跟皮鞋。


 

(九)耳机不许“编辫子”

 

现在有很多人嫌耳机线太长,将其编成一个“精致”的“辫子”。这种做法在过去是不被允许的。

 


 

  耳机线的长度是根据飞行员操作各种设备的“活动半径”而确定的。最明显例子是人工放起落架,飞行员佩戴“辫子耳机”几乎是够不到手柄的。


 


 

  在与网友的交流中,笔者得知有些机队是强制规定必须把耳机线编成辫子的,甚至还要定期检查。

 

  如此规定是因为曾经出现过耳机线夹在滑动侧窗缝隙内,起飞后引发啸叫声的案例。将耳机编成辫子,据说可以防止夹线发生。

 

  按照笔者以前接受的“规矩”,耳机线应当由腋下穿过,绕至背后通往插孔。这样做既可以不影响机组操纵,也能防止侧窗夹线。

 


 

(十)物品固定

 

  飞初教机的时候,笔者亲历过一次起落架无法放出的故障。

 

  当时师傅按照塔台的指挥逐一完成动作,例如通场检查、盘旋、俯冲改爬升等等。

 

  我坐在后排。师傅交给我的任务就是——收拾东西。

 

  驾驶舱内所有标配设备均有可靠的固定设计。我当时的任务就是检查所有物品固定良好,不属于驾驶舱标配的物品,则全部塞到储物格内。

 

“如果迫降,哪怕是一个苹果飞起来,威力都不会比手枪子弹差。”——我师傅如是说。

 


 

  按照“规矩”:驾驶舱内的物品,有固定设施的应当妥善固定,没有的固定设施的则应放入储物格内

 

  除了我师傅所说的防止颠簸/迫降伤人外,规矩如此还有防止物品意外滑动的考虑。

 

  我举个例子:

 

 

  在B737飞机的方向舵脚蹬下方,是一个高于地板的“平台”。高于地面的平台可以阻止异物滑入,卡阻方向舵脚蹬。

 

  在“平台”的末端,还有设计一个上翻的挡板,可以进一步阻止异物滑入操纵机构内部。

 

  优秀的飞机设计,能够带给人逻辑的美感。

 


 

  尽管这个平台高于地面。在脚蹬与末端挡板之间,笔者还是捡到过各种各样的杂物,橙子、烟盒,空纸杯,甚至满瓶的小矿泉

 

  在驾驶舱物品摆放的问题上,国内很多机队用乱象丛生来形容毫不为过。

 

陶瓷的茶壶、玻璃的泡茶器就摆在地板上。

  

  头等舱带把的瓷杯子虚放在杯托上。

  

  据说还有人自带迷你烧水杯,在驾驶舱泡功夫茶。

  

  大瓶的矿泉水放在“方向舵平台”侧面。

  

  中央操作台摆满毛巾、水果、酸奶......

  

  纸杯做的“烟灰缸”插在两个火警电门之间。


 

  当然最让我胆寒,非C航资料包莫属了

 

  在C航,国内资料包囊括了全国所有B737飞机可用机场的航图。

 

  这个体型巨大,至少二三十斤重的资料包,每次航前由副驾驶领取,拎到飞机上。

 

  在驾驶舱里,这个“巨无霸”就是个“祸害”。

 

  为什么这么说呢?没地方放。

 

  把资料包放到客舱去?那肯定不行,拿航图不方便。

 

  塞进驾驶舱衣帽隔断里?太窄,而且被破烂堆满了。

 

  第二观察员下方储物格?也被破烂堆满了。

 

  那就只剩下两个地方了。驾驶舱过道(第一观察员座椅下方),和第二观察员座椅上(机长座椅背后)。

 

  试想飞机一旦迫降,这个几十斤重的资料包就会变成一个所向披靡的“攻城锤”。

 

  区别仅仅在于,是把观察员小腿撞断,还是把机长脑袋撞进裤裆里。

 

  我在C航当机长对副驾驶的要求是:只要不放在我背后,你爱把资料包放哪都行。

 

  武侠小说里这叫“死道友,莫死贫道”。

 

写在后面:

 

  在1952年的电影《龙须沟》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赵老头出门前,一身白衣,仔仔细细的用黑布带扎好裤口,黑面布鞋没有一个泥点儿。

 

  赵老头是卖馒头的吗?不是。

 

  赵老头是泥瓦匠。

 


 

  据说旧社会的泥瓦匠特别注重衣服整洁。如果你穿得邋里邋遢,满身泥巴白灰,是不会有人找你干活的。

 

  后来在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也看到过类似的故事。老师傅“刷子李”粉刷房屋,穿全身黑衣干活,但凡身上沾一个泥点儿——工钱不要。

 

  这种近乎矫情的行业“规矩”,现在只能在日本的一些纪录片和影视作品中看到了。

 

  他们称之为“匠人精神”。

 

  对自己赖以谋生技能心存敬畏,就是自尊,尊重自己的价值。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坐在垃圾堆上开飞机的人,在他的内心深处是怎样评价自己职业的呢?

 

  我,不要做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