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冲锋号
传递军营资讯,提供原创评论,展现军人风采,缔造属于军人、军属、军迷及关心关爱国防建设者的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资讯+  ·  特朗普与俄乌总统通话 谈到和谈还有...... ·  9 小时前  
解放军报  ·  中央军委表彰全军备战标兵单位和标兵个人 ·  21 小时前  
千山晚报  ·  以为是糖,结果放嘴里炸了! ·  2 天前  
千山晚报  ·  以为是糖,结果放嘴里炸了! ·  2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苏-57去印度航展了!与F-35抢夺市场?买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冲锋号

军改中,那一幕幕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冲锋号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5-18 19:20

正文

军改大潮,澎湃涌向深处……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和小家庭在背后付出了很多很多,有的 即将转业,却依然在冲在筹建工作一线;有的家属怀孕8个月,随部队移防数百公里;还有的身患重病,为善后工作尽职尽责……

功成不必在我!为改革强军筹备工作努力过,这已经足够。

已经在军营走过二十一个春秋,曾夺得全能营长比武第一,2014年提升为团职干部,今年初又参加了海防某旅筹建组的谭碧龙,竟然在军改落地之时主动提出转业申请!

身边人纷纷表示不解。

今年2月, 谭碧龙 被抽调到海防某旅筹建组工作。曾经担任过军务股长、海防营长等要职的他,因为熟悉部队情况, 在筹建组还未组建前,就已经参加了相关的筹备准备工作。

筹建组刚成立,人员力量少,办公条件差,12个人窝在一个狭小的办公室里,往往是窗外寒风瑟瑟,屋里热火朝天。 谭碧龙主要 负责编制工作,工作量巨大,数个团级单位整编为1个旅级单位,人员、装备的情况千头万绪,要说不加班,是不可能的。每天和同事们忙到凌晨两三点,每个星期至少要干两个通宵是常态,有时抬头一看才发觉天亮了……

时间长了,筹建组的领导看 谭碧龙 年龄不小,担心支撑不住,几次要求他早点回去休息。他看着身边的年轻人,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是那么的有精神,一个个不知疲惫地奔忙,是那么的有冲劲。 谭碧龙 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

终于, 谭碧龙和同事们 费尽心力筹建的新单位,模样一天天的变得清晰起来。

当该旅旅长从东部战区陆军司令员手中接过军旗的那一刻,全新的某 海防旅正式成立了!这是载入史册的一天,也是 谭碧龙 最为珍视的记忆,是他们筹建组为军改献上的一份大礼!

新的旅机关正式成立后, 谭碧龙却 考虑到自己年纪偏大,主动提出转业,虽然领导进行了挽留,可是他知道改革后有二十几个副团职干部超编,而新编制副团岗位非常有限,他选择把岗位留给更年轻更有发展潜力的同志!

“强军路上有我,但功成不必在我!为部队的建设、为海防旅筹备我努力工作过,这已经足够。” 谭碧龙如是说。

静静躺在那里的烈士们,来不及过一天安稳的日子,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正营干了4年,当过教导员、副主任,现在又回过头当教导员,图什么? 这个问题,陈威也问过自己。

陈威出生在军人家庭,爷爷参加过抗战、父亲参加过西南剿匪。他2005年军校毕业后分配到某海岛海防团,一干就是十二年。

十二年里,迎来了一茬茬新兵,送走了一茬茬老兵,当年和他同一批分配下来的新学员干部,早已纷纷离开小岛安家落户。只有他, 放弃了多次军校任教机会,也 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交流转业申请,他始终觉得,部队才是他的家,他深爱军人这份职业。

今年军改大潮挟雷霆之势席卷而来。数个团级单位合编成1个旅,光正营职干部就有大几十号人,陈威能不能留下来另说,即便能留下来,以后发展的空间也不一定大,再加上来自年龄方面的压力,他生平第一次考虑到了转业的问题。

亲朋好友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有的说“兄弟啊,你到部队整整16年了,八辈子的兵都当够了,赶紧回来吧,爸妈都老了。”有的说“你正营都满4年了,后备也1年多了,现在转业多可惜啊。”这些话听起来都有道理,但他知道,那都不是走与留的真正理由。

那段时间,走留问题一直纠结于心,找不到答案,陈威心里非常苦闷。

清明前夕,陈威请了几天假回老家祭祖,抽空祭扫了村里的烈士陵园。站在青松翠柏中,重读那一行一行碑文,忽然,他一颗烦躁的心慢慢平静了下来。这些长眠在地下的战士从东北一路打来,解放了大半个中国,都是有功之臣,却在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时候牺牲在异土他乡,来不及过一天安稳的日子,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当兵为什么,不就是想为这个国家,为这支军队出一份力吗?都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但改革不也需要牺牲吗?陈威清晰地听到一个从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驱散了所有的私心杂念,感到五脏六腑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

爸爸就不去了,因为爸爸要保卫祖国啊!

庄晓晶是一位军嫂,在这次的部队移防改革工作中,她丈夫 潘登 所在部队整建制调防外地,从此与厦门岛隔海相望。

其实, 庄晓晶的丈夫在年初的时候便 和她说过部队即将改革的事情,但是军人的调动于军嫂而言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也就没往心里去。直到前段日子, 潘登 突然告诉和她,这一次很可能真的要离开厦门了,那时她才恍然一惊,这些年来恒久不变的生活模式可能就要开始颠覆了。

她丈夫 潘登 从军校毕业至今,这十来年间都在厦门的城市部队辗转调动,从某炮兵团到教导队、鼓浪屿好八连,再到区机关,从作训参谋、股长,再到营长,他的时间几乎都奉献给了部队。

回到家里, 潘登 从来都找不到柜子的拖鞋,换洗的衣物,孩子读幼儿园已有两年时间,幼儿园的亲子活动和家长会几乎都没有参加过。甚至在孩子因为高热惊厥送往医院紧急抢救的时候,也恰逢演习训练工作而无法及时赶至,只留 庄晓晶 孤身应对。

家庭的缺位是他们家一直以来的象征,逢年过节全家欢聚一堂的时候,往往缺席的总是他。

在等待部队整编的这段时间里, 庄晓晶 和潘登谈过几次心。因为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那段时间,他们对未来的抉择也反复不定。潘登说,如果转业了,还可以好好地陪在家人左右。 庄晓晶苦 笑了一下,说很多认识我们的战友都知道,我们五岁的儿子叫潘戎庄,戎马生涯的戎。顾名思义,我们把对军人灵魂矢志追寻的信仰写入了孩子的一生,并希望在他身上能够传承炽烈的战士品格和优良的军人本色。

4月,他们开始为离开做准备。和亲人告别,安排家中事,尽可能地多陪孩子。

最后一个假期潘登回来了,趁着阳光正好,他们仨到小区院子里散步行走。儿子拉着爸爸,与庄晓晶并排行走。突然儿子问,爸爸,过几天幼儿园活动,你要来吗,是比赛足球哦?

以前的亲子活动只要家长参加就可以了,可这一次学校点名了只要爸爸来,因为名字叫做“爸爸带我去运动”。这些早在月初就布置了,庄晓晶还专门选了父子俩最喜欢的足球。儿子一路上龙飞凤舞兴奋地说:“天天的爸爸这次也能来,小葵的爸爸也来了,还有多多、咚咚,佳仪……”

她看到潘登蹲下来说,这次爸爸就不去了,儿子嚅嚅地问为什么,站在一旁的庄晓晶说,因为爸爸要保卫祖国啊!

儿子很懂事,在他的心目中,爸爸就是真正的英雄。

强军可期,谢谢你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