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一位中年朋友遇到点事儿,这件事让他非常内耗,就是在纠结要不要换工作。A工作很稳定,又有社会荣誉感,未来退休了还有各种各样的保障;B工作收入可能更高一点,但是也存在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于是在我跟他聊天的两个小时里,他就在两个都还不错的工作里摇摆不定,一会觉得A更好,一会觉得B更有前景,最后走的时候还是告诉我,“我已经内耗2年了,这个问题依旧没有答案”。其实不光是我的这位朋友,40+以后我慢慢发现,中年人的生活幸福能力,和你每天的决策能力息息相关。大到是否应该换工作、换赛道,面对降薪是该继续坚守还是另谋出路?失业了又该何去何从?小到周末全家人去哪里玩、孩子上哪个辅导班、家里添置点什么物件、今天吃什么饭。对于中年人来说,很多决策非常艰难,因为肩上扛着养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的重担,往往没有太多的试错成本。
一旦决策失误,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弥补,有的决策会影响全家人的心情,有的甚至影响未来的晚年生活。
那么中年人在做决策的时候,究竟有没有一些方法或者一些原则,可以帮助到我们?所谓的沉没成本,指的是那些已经发生且无法回收的成本,比如过去投入的资金、时间、精力、资源等等。而沉没成本不参与重大决策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在决策时被过去的投入所束缚。举个例子,当我们发现一段感情或者一份工作出了问题,明明知道要趁早抽身,但很多时候让我们决策纠结的是我曾经付出了很多很多,如果我现在放弃这段关系、换新的工作,那些曾经的付出就打水漂了。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继续硬着头皮坚持,其实才是损失最多的,面对问题时看清本质明智的放弃,总好过让自己越陷越深。就像著名的鳄鱼法则,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和手,你越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以避免更大的损失。这个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学会及时止损,才能避免进一步的损失。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太多关于“利他”的道理,比如善良、帮助别人、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这些道理都没错,但前提一定是要先关注自己的利益。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他在一份工作里做的非常痛苦,但他还是耗着不肯换工作,为什么呢?跟年龄危机、市场环境都没什么太大关系,他说如果我离开了这个岗位,那我最讨厌的那个人就有可能升职替代我的岗位。这种看似聪明的决策其实才是损失最大的,因为不管什么时候我们最应该考虑的是自己的发展,比如新工作是否能够提升生活质量、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否能为家里带来更稳定的经济来源,而不是别人因为你的离开获得了什么。听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同样的道理,别人的生活是好是坏,跟我们也没有任何关系,不能只考虑别人的得失,而应该把自己的发展放在首位。很多时候,我们的内耗其实不来自于事情,而来自于人。有的时候我们会想,为什么我们明明掏心掏肺的对别人,但身边的同事、朋友,还有很多亲密的人,不仅不感恩还往往在背地里给我们使绊子,然后越想越生气,把自己弄的非常内耗。这个时候,我觉得既不要去分析为什么他这么对你,也不要分析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想的越多烦恼越多,最低的损失成本就是买单离场。心理学上有个“吸引力法则”,它的意思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靠近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遇见优秀的人,久而久之也会越来越优秀,而如果身边是一些负能量、想要压榨我们的人,就会把我们也拽进深渊。对于这样的人,建议大家不要纠缠也不要报复,而是果断转身离开。有的时候,人会放大对未知的恐惧,就像为了更好的教育给孩子转学、为了更好的发展前景换工作一样。其实我们知道这个决策理智上是对的,但就是因为知道明天要改变,要接触一群陌生的人、要面对一个全新的工作,所以往往对于变化本身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无论这个变化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个时候,大家一定不要放大对未知的焦虑,因为大部分恐惧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而应该理智的站在此刻去判断这个选择对或是不对,比如在面对新的事物时可以多渠道收集有用的信息,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而不是一开始就被恐惧吓退。而且未来是难以预料的,谁也不知道十年二十年之后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在知识和技能上提升自己,为未来的变化做好准备。总之,对于中年人来说,人生的重大选择要谨慎做决定。因为一旦做错要用很长时间来填坑,而我们的人生已经走了将近半程,重新出发意味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代价。上面这些方法,是我实践过对自己很有帮助的,分享给大家,也希望能帮姐妹们减少失误、做出最有利的决策。当然了,人生这段漫长的旅程中,中年只是其中一段,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无论对错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