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28条”专门对资本市场提出要求,说明资本市场作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对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原文 :
《解决民企融资难还要靠市场建设》
作者 |
安邦咨询 魏宏旭 陈功
图片 |
网络
中央刚刚发布的
支持民企的28条政策
,可以说是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把对民企的政策支持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针对
民营企业“融资难”
的顽疾,
“民企28条”也提出要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通过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体系、完善直接融资制度等方面,让民营企业享受到实在的“干货”。
其中特别提到了
通过资本市场建设来推动民企直接融资
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具体包括:
股票市场发行、债券市场方向、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
等等方面。这意味着真正解决民企融资难等金融资源配置问题还是需要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得以实现。
其实,从2018年开始,各个金融监管机构都在推动解决民企的融资难题,虽然各种政策不断推出,但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这一现象更多的是包括银行在内的
金融市场对信用风险的估值
所决定的。在信用市场,对于大多数属于中小微企业的民营企业来说,其信用风险较高,金融机构也会以市场化的风险溢价来提供信贷,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融资贵的现象。
如果一味采用行政手段人为压制信用价格,无视信用风险的差异,则会出现金融机构的整体收缩。
现在很多中小银行就出于不良贷款增加、信用风险防控加强而采取收缩,根本不向外贷款。这直接导致了信用结构变化,导致低信用的中小企业面临的情况则更加恶化。
这一点在公开市场反映的更加突出。有评价机构表示,以发行人的数量衡量,中国民企债券违约率从2014年的0.6%攀升至2019年前11个月4.9%的新高。民企的不断违约也导致了在债券市场民企融资额的下降。与民企相反,国有企业的融资几乎不用发愁。据有关数据,国企2018年的净融资额为15417.39亿元,2019年为21558.12亿元,两年加总接近3.7万亿。两相对比,国企与民企的融资的巨大差距,实际上反映了市场对于信用风险差异的不同态度。因此,
从政策的角度,缓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就要对信用风险的差异做出补偿,这可以是采取担保、保险或信用舒缓工具等市场化方式进行对冲,才能被市场所认可。
因此,在银行体系缺乏弹性,不能满足民企融资不同需求的情况下,
发展多层次的直接融资市场也就成为民企获取金融资源的另一个渠道
。有财政部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实体企业主要是靠银行贷款融资,来自银行贷款的金额约占76%,其他渠道为债券融资(约12%)和其他融资(信托、委托贷款、融资租赁等)。这一情况也是中国金融体制的现实问题。
改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从而起到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民企28条”出台其实是对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一揽子措施的再确认。
有市场人士认为,“民企28条”专门对资本市场提出要求,说明资本市场作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对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股市的情况来看,民企的数量已经占到了将近六成。截至12月22日,沪深两市共有3753家上市公司,其中2368家为民营企业,占比为63.1%。创业板中近九成为民营企业,科创板中逾七成为民营企业。这些
全国性的股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