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首席人物观
纵观TMT风云人物,读懂时代商业逻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物  ·  朋友们,又迎来了一月一会的「The ... ·  8 小时前  
南方人物周刊  ·  旁观者朱德庸|新刊 ·  11 小时前  
人物  ·  林保怡 Be Happy ·  19 小时前  
品牌观察报  ·  董明珠,找到格力接班人了! ·  2 天前  
每日人物  ·  国产新能源豪车,盯上迈巴赫的蛋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首席人物观

天下没有好当的太子

首席人物观  · 公众号  · 人物  · 2017-11-14 12:09

正文


历史是一个斗争的过程,其结果——不管我们把这些结果判断为是好还是坏——是一些群体直接或间接地,通常是直接多于间接,以牺牲另外一些群体获得的。失败者买单,苦楚是历史本身所固有的。


——E.H.卡尔《历史是什么?》




作为史上首位太子爷,扶苏的命运可谓悲惨凄凄。


对他来说,“太子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他在父亲始皇快要驾崩的时候成为太子。然而光环去得也快, 始皇尸骨未寒,他就紧随其后 ,还没等到见所谓的太子聘书就命丧黄土高原。


当年一统天下后,秦始皇梦想自己能够长生不老,于是开始一次次地巡游天下。然而,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河北邢台突生顽疾,长生不老之梦破碎在了他最后一次巡行的路上。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是没有忘记曾经被他派到基层去锻炼的大儿子扶苏。于是,他让赵高写 遗诏“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让他将兵权暂时先移交给蒙恬 ,速回咸阳打点自己的丧事以及继承帝位。


然而,还没来得及送出去,梦想长生不老的始皇便一命呜呼了。


这下,赵高和李斯这些以前与扶苏有过节的实权派人士可逮着了机会——当年秦始皇不满一些儒生对自己和江山的评论,在李斯等人的鼓动下,要将400多名儒生坑杀。扶苏知道后力劝始皇,“天下才安定不久,边境危机还未解除,况且当今文化人都尊孔,如果用法将他们置死,有可能导致天下大乱。”最后, 扶苏未能阻止悲剧发生,反倒是跟李斯等人梁子越结越深。


图:秦始皇焚书坑儒


于是他们篡改了遗诏,拥立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新一届帝国接班人。同时,模仿始皇口吻另写了一封遗诏给扶苏,在其中列举了扶苏以及大将蒙恬的过错,让他们自行决了断。


宽厚的扶苏接到父亲讣告后悲痛不已,二话没说就要自杀。


站在一旁的蒙恬心细,劝说道,“你老爸这么多年都没有立太子,他让我带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而让你做我的监军,这是在考验你啊! 如今,只有一个使者来,万一里面有诈呢?是不是应该核查一下?”


然而宽厚的扶苏去意已决,“父亲要儿子死,肯定是有其中的道理的。”


扶苏死后,赵高、李斯等人自然是非常高兴。在处理好始皇丧事后, “太子”胡亥便成为了二世皇帝,而赵高担任了郎中令,权倾朝野。


于是,在生前都不知道自己成为太子的扶苏,死后在史书里也只是被尊称为“公子扶苏”。


可以说,“太子”这个角色的苦难底色由此奠定,而没有给太子开好头的扶苏,如今更多活在诸如《秦时明月》之类的动漫世界里。


图:《秦时明月》中的扶苏



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马球图》是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这幅反映唐朝马球运动的墓道壁画,是1971年从陕西乾县的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的。


墓道里的壁画可不只这一幅,反映唐朝外交盛况的《客使图》、反映皇家狩猎日常的《狩猎出行图》,都在无声讲述着这尊千年古墓主人的身份显赫。


图: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


不过,与华美壁画形成反差的,是李贤凄惨抑郁的生平——作为武则天和唐高宗的第二个孩子,他在20岁成为太子,但 前后加起来只干了5年,最后被罢免发配到巴州,29岁时被亲娘弄死。


介于身份特殊,他在去世时被以亲王规格下葬,直到27年后,登基即位的四弟唐睿宗李旦下旨,以太子规格重修李贤墓,这才为后世贡献了那些珍贵壁画。


李贤的悲剧来自原生家庭,具体说来,是 因为他妈武则天


武则天跟唐高宗生有四子,老大李弘被立太子没多久,在23岁时突然死亡,这才轮到了20岁的老二李贤。


李贤从小有学霸潜质,幼时熟读《尚书》、《礼记》、《论语》,读到“贤贤易色”一句,因为喜爱反复吟诵,乐得唐高宗变身望子成龙的普通父亲,向司空李勣炫耀,这孩子“聪敏出自天性”。


在太子任上,李贤表现也不错:给短期离京的老爹当监国,引得群臣夸赞;在任一年后又被老爹赞为“国之希望“,赏了绢帛五百锻。他还颇有情怀,带着一帮太子党张大安、刘纳言等人注释了南朝宋人范晔苦涩难懂的《后汉书》。


可惜, 这部耗时六年的《后汉书》编成之时,太子李贤已经因为谋反的罪名被贬为庶人。


图:《后汉书》 刘宋范晔撰、唐李贤注


据说这跟公元679年去世的明崇俨有关。根据《新唐书 明崇俨传》记载,这是位能制造盛夏飞雪、隔空取物、号称能驱鬼神之人。这样的神人自然也受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信任——去世之前,他已经官至正谏大夫。


但这样一位神人,居然被杀了。


宫闱之间流传的说法是太子下的手。明崇俨在世时是不看好太子的,他告诉武则天:你的第三个儿子英貌最似高宗,老四也不错,有贵相,老二太子不堪承继重任啊。


太子李贤自然是不爽的。他有没有对明崇俨下手,史料没有记载,但显然他亲娘相信了——她大义灭亲地对高宗说道“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


最后,《资治通鉴》这样记载了李贤被废的理由之一: “太子颇好声色,与户奴赵道生等狎昵” 。翻译成白话就是,好色的太子和自己的家仆赵道生鬼混——请记住“赵道生“这个名字,因为在武后遍寻证据而不得时,此人向武后举报“太子使道生杀崇俨”,李贤之罪由此坐实。而从自家马房内搜到的数百具铠甲,则为李贤增加了一项无法翻身的“谋逆”之罪。


25岁的李贤被废之后,老三李显继任了太子——这似乎又是另一场悲剧了,高宗驾崩后,李显顺利即位,但皇位还没坐热乎,一个多月后就被亲妈废黜,撵出了长安。


有三个哥哥血淋淋的教训在前, 等到老四李旦出场时,自然就是胆战心惊谨小慎微了 。李旦的傀儡皇帝身份,最终随着武则天在公元705年驾崩而终结,老三李显再次登上皇位,把二哥陵墓从巴州迎回。


五年后,唐中宗李显驾崩,老四李旦重登皇位,成为唐睿宗,地位巩固之后,他追封了二哥李贤的皇太子身份,谥号“章怀“,还请来能工巧匠重修了陵墓。


这位生前郁郁寡欢的太子,算是有了体面的归宿。



太子难当。


爱新觉罗·胤礽大概是对这句话最有感触的太子了。因为老爹康熙皇帝太长寿, 胤礽在太子位上蹲了足足37年,经历过两次被废,最终还是没能继承江山大业 ,留给后世最鲜明的两个标签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太子、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太子。


时间回到 1708年9月。


在水草丰茂的木兰围场布尔哈苏行宫,账外马蹄杂乱,账内群臣慌乱。刚刚,悲恸不止的康熙从龙椅上摔落了下来,此时,刚以 “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 理由被罢黜的33岁皇太子胤礽长跪在地。


那是胤礽第一次被废。


胤礽是有过一手好牌的——不到2岁就成为太子,儿时聪慧异常,4岁熟读《四书》,身边有名师张英和李光地悉心教学,老爹康熙注重早教,很早就开始培养他的领导力,10岁不到,他就开始跟着康熙到各地巡游,视察民情。


康熙很宠他,在外出差时总不忘给他写信,一旦回信慢了就不踏实,因为“情之最亲者,莫过父子“;胤礽得了风寒之类的小病,康熙就担心得睡不着觉;出征塞外看到新鲜玩意,就下旨送回京城给太子,顺便让太子寄回几件旧衣物,以解相思之情。


可以说, 胤礽是集万般宠爱于一身了。


图:皇太子胤礽出痘痊愈恩诏


他早期表现也很好。比如1696年正月,康熙御驾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这一去就是将近10个月,他将稳定大后方的任务交给了22岁的胤礽,告诉群臣“ 凡事要听皇太子的 ,如果实在有重大事件拿不定主意的,由大臣们商定后,上交给胤礽审批。”


打小饱读诗书且混迹在京城,胤礽知道官场的复杂性。 于是,心思缜密的他,处处小心,无论大小事都去咨询百官。等康熙凯旋北京时,听到的是“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


康熙大喜,亲笔写道:


“在我离开的时间,胤礽所做的事情和我想的是一样的,我非常高兴。有他在北京处理政务,比泰山还要牢固,我在外边打仗,也十分放心。这是我和天下人的福泽啊!”


此后的很多国家重大公开活动,都有胤礽出面,不到而立的胤礽可谓顺风顺水。


但时间改变了一切。


一方面,在骄傲和焦虑的双重影响下,随着在位时间越来越长,这位皇太子有点沉不住气了;另一方面,同样觊觎皇位的其他皇子们也都不是善茬,逮住机会就忙着给太子下绊子,找老爹打小报告,日积月累中,战斗经验日趋丰富。


同时,帝王之心深不可测,对于太子在朝中的权势,康熙心里多少也是有些担忧的。


种种因素之下,恼火的康熙第一次做出了废黜太子的决定,将他幽禁咸安宫,但清醒过来后,又在两个月后将其复位——毕竟当时太子还没有表现出谋逆野心。


等到第二次废黜时,这对父子多少有些破罐子破摔的味道了。 太子确实搞了些结党的勾当,意图早日即位,让康熙心灰意冷。


于是,复位不到一年的胤礽再次被废。1712年9月30日,从塞外回京的当天,康熙便宣布,“皇太子胤礽自从复立以来,以前的狂妄还未消除,以至于大失人心,祖宗的基业断不可托付给他。朕已经奏报给了皇太后,现在要将胤礽拘执看守。”


这位好面子的皇帝后来这样形容二废太子时的心情:“毫不介意,谈笑处之“。全然没有了当年父慈子孝的温情脉脉。



作为江山社稷的继承者,太子大概是古代最有前途的职业了。


但毫无疑问,最美的风景往往意味着最难的路。从皇子到太子、从太子到皇帝,这两段路都伴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首先你得赢在起跑线—— 要么有位出身正统高贵的母后、要么有位深得皇爷爷喜欢却英年早逝的父亲。 比如唐太宗立李承乾为太子,完全就是看在他老妈长孙皇后的面子上;明太祖朱元璋刚登基就立了13岁的长子朱标为太子,结果后者没熬到登基,37岁就英年早逝,搞得朱元璋太伤心,继而执着地立了朱标之子朱允炆当皇太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