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面对一个无可置疑的权威时,我们还能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作出独立判断吗?
比如,公司的大老板突然打电话给你,说自己正在谈一个大客户,要你给他从公司汇一大笔「交际费」急用,事关生意成败,你会给他汇过去吗?
比如,某个知名科学研究机构公布了一项最新调查成果,83.35% 的亚洲禽类均包含了对人类生长不利的基因,强烈建议停止食用,你会因此再不吃鸡鸭吗?
先别一口回答,看完一个 2009 年法国电视台的一档「娱乐节目」,或许你会发现这是高估了自己。
∞
节目前
节目招募了 80 名志愿者,让他们参与比赛:
听到要将「电击」作为惩罚时,助理主持们都乐了:
「那是要我当坏人咯?」
「我会被观众嘘吧?」
「反正又不是我答题。」
最后,80 名志愿者的答案一致是:好,没问题,开始吧!
∞
节目中
实验在一个大直播厅中进行,四面环绕了等着看好戏的观众。在主持人几句话调动起现场的热烈气氛之后,比赛正式开始了。
答题者进入到隔离室,保证在记忆过程中不受任何打扰,而 TA 的所有反应都会被放大到外面的大屏幕上;助理主持坐在外面的电击控制台上,一手握着正确答案,一手准备拉下拉杆实施惩罚。
1 分钟的记忆时间过后,主持人把现场交给助理主持控制,提问开始。
答题正确,全场欢呼;答题错误,答题者发出被电击的惨叫。
随着电压的增大,答题者的惨叫从「哎哟」,变成带着怒气的「拜托,真的很痛」,再到歇斯底里的「靠!停下来!老子不玩了!」
助理主持带着犹豫看向主持人:
「他好像真的很痛?」
「他好像不想玩了哎……」
「怎么办?要不要停?」
而不管助理主持如何求助,主持人的回答都非常肯定:
「这只是个游戏。」
「别受影响,继续提问。」
「轮到你了,继续。」
「他现在或许不舒服,但拿到奖金之后,他会感谢你。」
于是,助理主持不知是为了安慰自己,还是试图化解现场的紧张气氛,自言自语道:
「TA 的运气实在是不太好啊哈哈……」
「180 伏特了,加油!」
「我是为了他好。」
「真的很对不起,我也不想这样。」
「TA 会恨死我的……」
电流加强到 400 伏特之后,隔离室中没了声音——即便如此,助理主持还是按照主持人的要求,继续实行强电击。节目进行了 10 天,81% 的助理主持人坚持进行到最后的 460 伏特。
∞
节目幕后
这档娱乐节目是不是太不人道了一点?为了奖金都丧心病狂了吗?
实际上,这是由心理学教授和电视台共同策划的一个大型实验,实验从那 80 名志愿者报名成功后就开始了:
抽签时候,两张签条都是「助理主持」,参赛者是一个专业演员,假装自己抽到了「答题者」的角色;
所有的回答对错,都是幕后导演操控的,大屏幕上「直播」的答题者反应也是事先录好的,TA 本人已经悄悄从后门溜了;
真正的实验对象,是那些推动电击拉杆的「助理主持」们。
这个实验的原型就是 60 年代著名的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服从实验」。当时的实验结果出来之后,受到各方的质疑,有的怀疑实验的严谨性,有的怀疑受测试者的局限性,而大部分人表示,「没有办法接受自己是这样的人」。——但是在半个世纪前的这个实验里,选择服从到最后的人,「只有」62%。
▲ 《米尔格伦实验者》
这种置身事外的服从,又被称为「邪恶的平庸」
或许你会觉得「换了我我肯定不会这样」,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处在现场的情景和规则中,带着上帝视角,我们无法「感同身受」。
实际上,我们都是服从的人,「共同生活」就意味着遵守法律,信任并且服从权威,而这个权威的对象就是我们的父母、老师、医生……我们自以为独立生活,实际上却是在同一套规则下行动,对于权威,我们不假思索地照单全收。
当处于一个明确的规则下时,如果要做违背自身原则的事情,我们会进入一种「代理人心理」,听命于权威;当自己的价值观与环境相冲突时,进入这种心态能缓解紧张的情绪,减少自己的负罪感。
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实验的对象。最强大的权威指令,就是社会的「约定俗成」。
电影名:《死亡游戏》(台译《电椅大风吹》)
发行时间:2010 年
这部纪录片以世界各国为提高收视率而制播的各式荒谬节目为楔子,探讨电视节目腥色膻的极限,并设计虚拟的死亡实境秀,观察电视对人产生的权威式影响。点击图片,可观看该电影及其介绍。
- END -
封面图片来自|《权力的游戏》
文|文茜大姐大
- 商务联系 -
寿小姐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