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相的意义
体为内质,相为外相。
万物有体,也有相。
我们再看教相。相和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体是体质,相是表相。比如水,水的体是柔软为性;它的相,放在碗里是平平的。冰体性坚固,它的相就不是平的,而是立体的。事物都有它们的相,相和体是相关的。
相也能显示它的作用。比如一把刀,它的相就是有个长刀口,这样它的作用就可以切菜。如果是个掏耳耙,它的相和刀就不同,如果前端很锋利,怎么掏耳朵?它必须是个或圆或扁的棍,前端有个圆润的小勺,必须有这个相,才能有它相应的作用。
脸盆有脸盆的相,簸箕有簸箕的相。它们的体是一样的,都是塑料。如果簸箕的相像脸盆,怎么扫地?扫不进去。把脸盆做成簸箕的形状,怎么洗脸?水都流掉了。所以,相跟它的作用有关系。
相,有可见和不可见。可见相,如形相、长相、食相、坐相。不可见相,如著作,小说有小说之相,一看便知,不然就不像小说。
诸经教说,也各有其相。明了教相,即知此经功能力用。
不可见相,比如世间的书,小说有小说的相,诗有诗的相。《三国演义》和《唐诗三百首》,这两者的相能是一样的吗?一个是小说,一个是诗篇。讲故事,就要读《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这些都是讲故事的小说;写诗、作文,就要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等。相不一样,作用就不一样。
佛经有什么相?佛经的相有它的特别之处,这个相要靠心来领会,不是靠眼睛来看的。
(二)教相分类
经教的相,叫“教相”,因为它是一个教法。教相一般有两种分类。
1.佛经通说
佛经通说:渐教、顿教,声闻藏、菩萨藏,五乘。
第一类,佛在经中通说的。一般有声闻藏、菩萨藏,顿教、渐教,这是共通的。所谓渐教,就是依这部经所讲的,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才能成佛;或者从小乘渐次引导进入大乘,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这样的法门称为渐教。不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顿速成佛的,称为顿教。
声闻藏讲证小乘果,如阿罗汉果;教导我们成佛的,就是大乘法。相不同,作用也不同。
2.诸宗义立
诸宗义立:天台四教。华严五教。圣净二门。难易二道。
第二类,诸宗义立的。各个宗派因为立宗弘化的需要,根据佛经义理而确立的判教系统,就称为教相。像天台四教、五味教、三时教等,立这样的教相都有经典的依据和来历,作了一个归纳、总结,然后统摄一切教法,这样就形成它的教判。这是每个宗派自己另外立的。而渐教、顿教,声闻藏、菩萨藏是诸经共通的。
(1)别立判教,方便辨认、修行。
道绰大师立圣道门和净土门,这是净土宗自己义立的教相,这样一说就很清楚。
比如都是人,就不好分辨,有时单把名字讲出来还想不起来。“那个人啊,黑黑的,高高的,鼻子特别大,走路手一摆一摆的。”“哦,就是他啊!”把相说出来,就好辨认。
如果我们净土的教法不判圣道门和净土门,仅仅判声闻藏、菩萨藏或渐教、顿教,就容易混淆。比如说菩萨藏,菩萨的经典多了;讲顿教,那也很多。所以,道绰大师判为圣道门、净土门,圣道门是历劫修证、在此土证悟佛果,净土门是往生净土证悟佛果。这样就很清晰,“哦,我是修净土门的,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成佛。修圣道门,要在这里成佛,很难。”
(2)学佛的真实教言,要往生净土
圣道门和净土门,哪一个是佛的出世本怀?哪一个比较容易成佛?答案是净土门。
有人说:“我不同意,我就认为圣道门是佛本怀。”请问,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现在在哪里?在他的无胜庄严净土。这里是秽土,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是化身来的,他本身是在净土,当然往生到净土是他的本怀,这是毫无疑问的。
就像学英语,请问,在英国学英语学得快,还是在中国学英语学得快?如果教英语,他就有个本怀,“你到英国来学吧”,英国的环境因缘,很容易就学会了。
我们要学佛的语言、佛的经教,是在娑婆世界学得快,还是在极乐世界学得快?你在娑婆世界好不容易找到几本佛经来学,除了这几本佛经,其他讲的都是戏论。就好像你要学英语,好不容易说了一句发音正确的话,结果别人讲的都是不正确的,马上就把你那个正确的发音改变了。
我们学习佛的经法,到了净土,树叶也讲法,流水也讲法,莲花放的光也讲经,鸟的声音也讲经,而且讲的都是大乘无上经典,我们听到马上开悟。在娑婆世界,好不容易相信了因果报应,你一个人这么说,有一百个人说“哪里有因果报应?你胡说八道!”你一个人说有六道轮回,一百个人说“哪里有六道轮回?”你还没开始进步,一百个人拉你的后腿。
在这里修行,太困难了。首先知见就不容易建立起来,都来破坏你,“现在好事哪能做啊?你看,做好事的都吃亏啊!好人不能做啊!”都不教你学好。
我们以学语言为喻就知道,要到一个好的环境。何况我们要学佛的真实教言,要学佛的经教、佛的智慧,当然到佛的国土是天经地义最好的办法。
(3)根据修行需要,分成不同类型
诸宗的义立,天台是四教:藏、通、别、圆;华严是五教:小、始、终、顿、圆;净土就是圣净二门、难易二道。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通通是对一代佛教的教相判释,为什么有的判四教,有的判五教,有的判三时教,有的判半字教、满字教,有的判圣净二门?怎么有种种的不一样呢?这就是分类的不同。
如一组人,可随需要,按性别、年龄、身高、学历等排序。
打个比喻,就好像一组人,我们可以有好几种分类。比如要突出出家和在家的区别,那出家人站一边,在家人站一边,一看就很清楚了,出家相、在家相;如果要搬东西,为照顾女士力量小,就按性别来分类,男士站一边,女士站一边;如果要拿高处的物品,一米七以上的站一边,身高不足的站一边。这是根据需要把人群作不同的分类。
各宗的教判也是根据修行需要,根据所展开教理的需要,分成不同类型。像我们净土宗,因为是站在凡夫根机的立场,凡夫怎么得度?自然就会分为圣净二门。至于说藏、通、别、圆的四教,华严的五教,净土宗不采取这种分类,因为它对我们没有实际的功效和作用。这就是各宗判教不同的原因,因为有不同的目的。
(三)今经教相
《阿弥陀经》,二藏之中为菩萨藏,二教之中为顿教,五乘之中为一佛乘。
这部《阿弥陀经》是什么教相呢?“二藏之中为菩萨藏,二教之中为顿教,五乘之中为一佛乘”,这是取佛经通途的教相。《阿弥陀经》《观经》《无量寿经》,这三部经是一体的,教相都一样。下面引用了《观经疏》和《般舟赞》。
《观经疏》:
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
《般舟赞》: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这是菩萨藏。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前面还有两句,“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这两句是比较性的,总之说明净土的教法是大乘佛法中的顿教。
在讲解《净土宗概论》的时候,我们曾比较了净土顿教和圣道顿教的差别,也曾比较了净土大乘和圣道大乘的差别,那里讲得比较详细,大家可以参考。
(四)设问
今经何以能称“菩萨藏、顿教、一乘”?
这里列了一个问题:这部《阿弥陀经》怎么能称为菩萨藏、顿教、一乘海呢?
1.正答
诠释菩萨道,凡夫一生成佛。
首先正答。因为《阿弥陀经》诠释的是菩萨道,是让我们往生极乐成佛的,所以毫无疑问是菩萨藏。
同时,它是让凡夫一生成佛的,这当然是顿教。而且根本就不谈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佛法,直接是一佛乘,“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皆得阿鞞跋致”“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破疑
其次,破疑问。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有下面几点原因。
(1)未发大心,能否入今经
第一,所谓菩萨藏,一般要求发大菩提心。我们学习《阿弥陀经》,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都发了大菩提心吗?可能很多人没发大菩提心,“我到极乐世界扫扫地就可以了”,“听说到极乐世界还要回来,这个世界太苦了,我不愿回来”,这样的人发菩提心了吗?没有。
没发菩提心,他也学《阿弥陀经》,对这样根机的众生来讲,《阿弥陀经》还算不算菩萨藏?是不是变成小乘经了?不是的,还是菩萨藏。为什么?发不发心是他个人的问题;而且,他依据《阿弥陀经》到了极乐世界,一定会发起菩提心的,这是自然而然的。
就好像我们现在很抠门儿,很穷,好不容易有碗饭吃,有几件衣服穿,每个月赚个千儿八百的,不愿布施给别人。等发大财了,发了多少亿的财,那你的穷亲戚不要周济几个吗?你还会那样抠门儿、小心眼儿吗?你现在只有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当然舍不出去;现在给你一万套,卫生都打扫不过来,“太多了,你们拿几套去吧”,是不是?
一到极乐世界,你太富有了,功德法财多得很,心量自然广大,自然会布施,不会那么小家子气。
所以,这是法门的利益让我们入菩萨藏。即使没有发菩提心的人,念阿弥陀佛名号,诵《阿弥陀经》,愿往生极乐世界,也给你带个帽子——菩萨!“哎哟,我可不是菩萨!”现在不是真菩萨,是凡夫菩萨格;到了极乐世界就是真菩萨了,一定有这个利益。
(2)不能顿悟,是否也是顿教
第二,不能顿悟也是顿教吗?
“我这哪能叫顿?我是愚钝的钝,又开悟不了,这也能叫顿教吗?”是的,它跟开悟没有关系,它能让你快速成佛,极乐世界就是成佛的境界。“顿”是顿在法门利益这一方面,不是从众生根机这方面来讲。
(3)只求往生,不愿轮回,是否也是一乘
从众生根机方面来讲,有的人没发大心,也没有顿悟的智慧,似乎不能称为菩萨藏,也不能称为顿教,也不能称为一乘,他只是不愿轮回,只求往生,“我不想再回来了”;但是从法门利益来说,它是这样殊胜,所以更加显得这部经的作用超越一般的经。
3.显理
佛本愿力故,凡夫菩萨格,顿中顿,五乘齐入。
最后显理。道理在哪里?这是靠佛的本愿力,因为佛本愿力有这样的作用。
“凡夫菩萨格”,凡夫的身份,就具有了菩萨的位格——不过还不是无生法忍的菩萨,是愿往生极乐的菩萨,这叫“凡夫菩萨格”。
所以龙树菩萨说,菩萨道有两种,一种是难行道,一种是易行道。有勇猛精进的圣道门的菩萨,还有只会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净土门的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佛的人毫无疑问是菩萨,念佛人是佛子,佛子不就是菩萨吗?佛是法王,菩萨是法王子。
“我为什么念佛?我愿意跟佛在一起”,愿意跟佛在一起就是佛子啊。不过佛子有大儿子,有小儿子,观音、势至是长子,我们是幺儿,但不能说幺儿就不是儿子,对不对?幺儿也是佛的儿子。
我们只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一旦到达极乐世界,莲花化身,马上就长大了,身相、光明、智慧、功德、神通都和大菩萨一样。
这个法门称为“顿中顿”,是顿教中的顿教,超越中的超越。所以蕅益大师说“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都是赞叹净土法门。
祖师大德的赞叹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称为“顿中顿”呢?圣道法门虽然也有顿教,比如禅、华严、天台都是顿教法门,但要求是大根机的人。我们不是大根机,那些对我们还是渐教,还要经过累劫修行,烦恼分分断,才可以成佛。所以,理上虽然顿,但是根机不堪,转为渐法。净土法门没有这个障碍,不管大根机、中根机、小根机,三根普被,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愿力让我们速得成佛。所以,净土法门是顿教中的顿教,是无法比拟的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