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销售与市场
《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关注中国市场发展趋势,致力为中国企业指引方向,提供最先进的营销理念与实务方法工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销售与市场  ·  网红女装店倒在2024,被退货率“逼疯” ·  2 天前  
销售与市场  ·  黄光裕,还不服输? ·  2 天前  
销售与市场  ·  消费变了,我们更愿意为什么买单? ·  3 天前  
销售与市场  ·  量贩零食正在走向“完结篇”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销售与市场

网红女装店倒在2024,被退货率“逼疯”

销售与市场  · 公众号  · 营销  · 2025-01-03 07: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电商女装市场的现状,包括退货率上升、运营成本增加、流量压力增大等问题。文章分析了多个女装卖家面临的困境,并探讨了平台规则变化对商家的影响。同时,也提到了商家们的应对策略,如寻求多渠道发展、提升产品质量等。最后,文章给出了商务合作和杂志订阅的联系方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电商平台间的竞争逐渐演化成一场零和博弈

随着电商市场的发展,增量难寻,竞争愈发激烈。无数女装卖家卷入其中,面临高退货率、运营成本增加等挑战。

关键观点2: 退货率暴涨成为商家面临的难题之一

高退货率导致商家面临损失,增加运营成本。部分顾客恶意利用“仅退款”政策,给商家带来压力。

关键观点3: 流量压力增大,运营成本逐年升高

在流量即销量的背景下,追着流量跑的卖家们面临运营成本逐年升高的困境。商家为了获取流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ROI(投资回报率)却可能下滑。

关键观点4: 内容电商对女装品类的扶持与加码,分走了原有的电商市场

随着内容电商的兴起,平台对内容的扶持导致原有电商市场的变化。商家需要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寻找新的流量来源。

关键观点5: 商家开始寻求多渠道发展,注重产品质量

面对线上市场的压力,部分女装卖家开始寻求多渠道发展,如开设线下门店、拓展其他电商平台等。同时,商家也开始注重产品质量,以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关键观点6: 平台开始重视商家的权益保护

淘宝等平台开始重视商家的权益保护,采取措施整治不合理“仅退款”现象,为商家提供申诉复议入口和补偿方案等。


正文

点击上方“销售与市场”关注,并设为⭐,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消息!


本文全篇5128字,预计阅读8分钟。

作者 | 周嘉宝
来源 | 时代财经APP


服装市场愈趋理性,增量难寻,电商平台间的竞争也逐渐演化成一场零和博弈。



2024年,电商女装成为了闭店的“重灾区”。


9月,初代网红张大奕关闭了“吾欢喜的衣橱”;两个月后,10年网红女装店“范智乔”官宣闭店。在这张属于2024年的关店list上,还有“郑百万小个子”“复古大爆炸”“大C来也”“大sim小sim”“The Bubble”“沉入深蓝LOSVLUE”“AlOHASTUDIO露合制衣”等超过40家女装老店。


“仅退款”只不过是导火线之一。陈梦也在今年关闭了运营7年的店铺,除了退货率暴增之外,她明显感觉到,平台的“自然流量”越来越少、运营成本逐年升高,“为了有利润可图,很多商家只能降低质量和成本,这样的恶性循环,再做下去就会亏损”。


店主们的经营压力也传导至下游供应链。仓库里卖不出去的库存,让开服装厂的林姐喘不过气,“有几百万粉丝的客户,今年说不做就不做了。”与往年不同,今年年底,批发市场开新版的商家大幅减少,大家都忙于处理积压的库存。


服装市场愈趋理性,增量难寻,电商平台间的竞争也逐渐演化成一场零和博弈。


无数女装卖家卷入其中。他们在看得见的成本与抓不住的流量中挣扎,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有商家不堪重负选择关店,而更多商家选择边坚守,边探索。


无论是卖家还是平台,都在努力寻觅曙光,希望在流量与存量、成本与利润的跷跷板上找到新平衡。


退货率暴涨,商家“卖了个寂寞”


今年9月,陈梦和合伙人下定决心关闭运营了7年的网店。


在关店之前,陈梦饱受高退货率的困扰,“很多客人拍一堆不同颜色、不同尺码(的产品),回去试穿完,只留1-2件,别的全部退回。”


2021年以来,“仅退款”模式搅局电商行业;如今,“仅退款”几乎成为行业标配。


女装电商的生态也开始微妙变化。今年,卖家和供货工厂都明显感受到,女装店铺的退货率变高了。


陈梦发现,“难以沟通”的顾客越来越多,“有很多客人甚至不沟通,直接把衣服划个口子,挑断几根线,申请质量问题,平台直接介入退款。”


对“仅退款”政策颇有怨言的不仅仅是陈梦。湖北人林姐经营着一个主做连衣裙的服装工厂和一个批发档口,专供线上,客户大多是淘宝卖家。


提到退货率,埋头理货的林姐一下子直起腰,指向档口前的一个体积庞大黑色塑料袋,“今年特别明显。每天卖1000件就退800件。我们以前都是20%的退货率,最高的时候是30%。去年涨到50%,今年就涨到80%。”


退回的衣物要进行重新消毒、熨烫及包装,加上平台推广费用、运费险等,平台商家的运营成本也随退货率增长而大幅增加。陈梦说,“运费险将根据行业类目的退货情况动态调整,刚开始运费险一单只有几毛钱,但后期最高的时候,运费险一单就要4.8元。”


在抢夺消费者的激烈竞争下,平台对商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今年“618”期间,有平台要求报名参加活动的商家的全店商品必须支持运费险。这意味着,不购买运费险的商家,没有参加活动的资格,自然也享受不到额外的流量。


权衡之下,陈梦放弃了参加618活动,及时止损的念头开始出现,“各项费用成本已经很高了,如果想要维持利润,必须把价格调上去。平台还有比价机制,销售价格根本没有上调的空间。为了有利润可图,很多商家只能去降低质量和成本,这样的恶性循环,感觉再做下去就会亏损。”



陈梦的困境,只是众多淘宝女装卖家的一个缩影。


今年6月,茵曼的创始人方建华在个人公众号“茵曼老方”控诉了平台强制运费险一事,“电商平台退货率普遍60%左右,销售到账率仅30%左右,与3-4年前60%到账对比,形成巨大反差,真是卖了个寂寞。”


方建华直指,在服装行业,一笔退货订单在没有收益情况下要付出的成本约15元,等于商家的广告费、包装物料、快递费的投入直接打水漂。如果按照销售额1000万元,保守算40%退货,损失成本高达30万元以上,连带成本每月损失过百万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关店的不仅仅是陈梦。林姐也已经损失了好几个合作多年的大客户,“淘宝有几百万粉丝的客户,今年说不做就不做了”。


看得见的成本,抓不住的流量‍‍‍


居高不下的退货率只是导火线之一。在流量即销量的游戏规则下,追着流量跑的卖家们,运营成本逐年走高,稍有不慎就跌下盈亏平衡线。


成长初期,淘宝一句“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让众多服饰卖家在平台上赚得盆满钵满。网红经济乘势而起,早期入股新浪微博的淘宝,倾力打造出张大奕、雪梨等女装头部网红。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流量天平逐步向大体量品牌商家及新业务倾斜。


作为个人卖家,陈梦初入局时曾享受过流量的红利,但在店铺经营后期,流量却变成了压力,“如果不付费推流就基本没有生意。以前只需要投入10%推广费,就有很可观的流量,现在提升至30%也没什么效果。”


据报道,目前,商家在淘天平台的运营成本结构主要包括:开店费用、工具费用、平台服务费、流量推广费、售后费用和平台合作的物流仓储费用等六大方面。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平台流量推广费,多名商家表示,他们的流量推广费占比超过50%,有的甚至到70%。


淘宝女装卖家戴玲表示,即使增加投流金额获得流量之后,还要面对ROI下滑的问题。多名淘宝女装店主均有一个共识,内容电商对女装品类的扶持与加码,分走了原有的电商市场。


从2021年开始,戴玲发现店铺来源于小红书种草的销售成交越来越多。2022年,淘宝成立了专门的内容化小组,在首页增加了短视频比重,搜索结果也倾向呈现短视频和淘宝直播达人。


戴玲也开始意识到,要规划更多站外推广。虽然她一向尊崇“顺势而为”的互联网生意规则,但平台规则、消费习惯的变化实在太快,一味追赶流量让戴玲有些吃不消。“站内的流量也会更倾向有直播间的商家,我们就要开设直播间;小红书有流量,我们就必须加强这一块运营和投流,还为此招了专业主播、投手,这些成本都不低。”


戴玲表示,对于女装卖家来说,若按确收金额计算,整体流量推广费应控制在15%-20%,“超过20%没法做了。因为产品和库存就要占50%-60%的成本,人工、房租、快递等费用另算。”


除了营销投流,其他成本也在增加。


戴玲说,“刚开始,拿手机找一般的网红模特拍拍就可以。现在拍照设备从手机变相机,用了更贵的摄影师、摄影棚,模特工资也在涨,工资每小时2000多元,一次拍摄最少6小时,有时候要两个模特一起拍,每月光上新的拍摄成本就要4万-5万元。要是5-6年前,淘宝同样体量的女装门店根本用不上这个拍摄规格。”



张大奕在关店公告中也提及,因为店铺逐步规范化、公司化、品牌化,运营工具的迭代、团队的壮大,让“看不见的隐形成本越来越高”,这些支出包括但不限于内容、直播、主播、模特、后台、设计、仓储。


在低价中厮杀,劣币开始驱逐良币


成本越来越高,但商家们却不敢涨价,线上女装市场陷入低价竞争的怪圈。


田七是最早一批赶上“张大奕”时代的服装工厂老板之一。据她回忆,早在2015年,张大奕这类初代淘宝网红店,已经有了更高的品质要求,档口拿货的生意模式很快被独立设计、生产所取代。“那时的网红爆款不同于线下档口货,都很漂亮。但开发一个款的成本并不少,自主设计、打板、找工厂生产。”


但是,随着内容电商新平台的发展,线上女装生意的门槛再次被大幅拉低。田七说,“各个新平台在初期时,由于监管和售后体系不成熟,低质低价的女装反而成了卖点。不少直播红人拿着大网店的款,找小作坊加工,用更差的面料。”


这让许多卖家的生意受到冲击,田七说,“我们客户一件衣服成本100元,别人用更次的面料只要50元。正品直播、仿品发货,照样能日进斗金。这要怎么竞争?”


随着电商生意被更多关注,线上女装甚至有了新玩法。有业内人士透露,近两年有不少新晋线上女装卖家,更倾向一套资本打法。早期,卖家们通过低价销售牺牲利润来换取市场份额,后期用更漂亮的GMV数据来吸引投资。


田七对此深有感触,“只要他们不停地开店,把GMV做起来,在供应链就能掌握更多议价权,后端服装厂家不仅利润空间被压得更低,账期也被延长。有些卖家几个月结一次账,厂家无条件垫资数百万元。为了降低风险,部分工厂就开始在降本上动脑筋。消费者收到的衣服质量越来越差,退货率也越来越高,形成恶性循环。”


无序的低价竞争让女装电商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方建华在文章中亦称,除了高退货率,平台比价也在逐步侵蚀电商行业20年来构建起的生态,“肥胖型肿瘤性的凶猛势头值得我们警惕”。


低价竞争也确实渗透进了平台的游戏规则。曾有跨平台经营的服装品牌负责人表示,平台间的比价已经影响了店铺流量及正常经营策略。


上述服装品牌负责人指出,同品牌在A平台主推的爆品,B平台也会要求主推,并且要求价格相当,甚至更低。“如果没有,流量可能会受到影响。对于我们品牌来说,这并没有太多辅助加成,不同平台本身的运营机制和策略是不一样的。”



在强敌环伺的2023年,“价格力”成为淘宝平台重要战略之一。同年,同款比价功能上线;平台还推出了“五星价格力”体系,通过评估商品价格竞争力,为商家评级,并以此作为流量分配的重要依据。


对于早已充分竞争的女装行业,每一次平台评分系统的变化,商家们都格外重视。


经营品质风格女装的卖家刘颖直言,“你涨价了,别人不涨价,而且现在很多盗版盗图,看着都差不多,人家也不知道谁家质量好。”


像陈梦这样直接向上游工厂拿货的卖家,生存空间则被大幅压缩。“以前定价倍率在1.7,即进价100元,售价170元,纯利率能到50%。到了今年关店之前,定价倍率下调至1.4,毛利率降至40%,纯利率只有10%-15%了,遇上退货需要换包装、吊牌、商品破损的(情况),纯利还要降。销售价格根本没有上调的空间,为了有利润可图,很多商家选择牺牲质量去压低成本。”


即使是有打版、设计团队,但平台的规则还在不断变化,性价比消费仍在蔓延,店主们也没有涨价的底气。


女装卖家觉醒,“出淘”后走向线下


选择关店“出淘”的女装卖家们,成为消费环境巨变下的新一批“折戟者”。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线上女装卖家们共同面临的难题,除了平台和环境的变化,还有商家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产品竞争力等。同时,这些女装商家的出路也并不是只有关店。


为了品牌溢价能力,维系品质客户与复购,众多淘女装也决定“走出去”做更多探索。


近日,在淘宝拥有400万粉丝的红人女装品牌美洋MEIYANG在线下连开3家新店,此前在淘宝平台做到头部卖家后,美洋MEIYANG也陆续在小红书、抖音、唯品会多平台布局。从2022年开始,从淘宝起家的高品质女装CHIC JOC也在线下高端商场攻城略地,今年“双11”,CHIC JOC门店已经开到美国。


2023年,戴玲也在抖音开设了直播间,并在公司所在的城市开设了品牌首家线下门店。“所谓的线上和线下,在投入产出成本上已经没有太明显的区别了。如果线上的增长达到了瓶颈,去拓展其他渠道也是必然选择。”


明年,戴玲还打算改变以往重投流的策略,尝试节省部分投流营销成本,投入到产品研发与生产中,“我们没有天生的红人体质,但是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的生意,都需要好产品的支撑。”


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的不只是卖家们,淘宝也在重新审视棋局,力求在消费者、商家与平台三方利益的天平上找到更为精妙的平衡支点。


今年7月,淘宝弱化“五星价格力”体系,重新回归以 GMV(交易金额)和 AAC(平均消费金额)为核心的流量分配体系,更加注重商家的整体经营能力和商品的价值创造力。8月,正式面向全体商家松绑“仅退款”。9月,其上线“退货宝”降低商家退货成本。另外,为了帮助平台卖家找寻更多市场增量、实现“一键出海”,淘宝在今年7月推出“大服饰全球包邮计划”。


据淘宝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松绑“仅退款”新策略上线两个月后,淘宝日均拦截不合理“仅退款”超40万笔,不合理“仅退款”现象在淘宝平台已全方位得到整治。


此外,为保障商家合理权益,淘宝长期以来都为商家开放申诉复议入口,并提供补偿方案。淘宝透露,目前平台累计补偿金额已超3亿元,对商家申诉的7天处理完结率超95%。


市场和行业还在高速变化,女装仍然是电商巨头淘宝的重要阵地,虽然一夜暴富的故事少了,但是更多女装卖家仍然相信赢得市场的“机会”。戴玲直言,只不过如今的机会,已经不是过去的流量与时代红利,而更多的是决于经营者的优势和认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梦、戴玲、田七、刘颖均为化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作参考,无指向意义及商业用途



责任编辑:杨晓 | 责任校对:司燕珂 | 审核:张旭 | 美编:丁然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




商务合作手机号】15294621904(同微信)

杂志订阅电话TEL: 0371-65321930 0371-65321956

杂志订阅服务15939021646(同微信)

投稿邮箱

《销售与市场》[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营销界》 [email protected] 

《商业2.0》[email protected]

转发,点赞,在看,精彩内容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