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Pass是一家创新的在线电影订阅服务商,可以理解为电子版的“Netflix”,即固定每月向订阅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用户每天都可以在其合作的任意影院观看任一场次的电影。文娱商业观察 | 凌先静
近日,美国最大的院线公司AMC宣布要狙击在线电影订阅服务商MoviePass,指责其降价策略会干扰影院正常生意。
MoviePass是一家创新的在线电影订阅服务商,可以理解为电子版的“Netflix”,即固定每月向订阅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用户每天都可以在其合作的任意影院观看任一场次的电影。
它的模式又有一点类似于电影院版的“视频网站会员”模式。
MoviePass刚开始成立的时候会员费是50美元一个月,后来降到15美元每月(备注:有部分地区是30美元,本文统一以15美元表述),近期又降到9.95美元每月,在美国平均票价8美元的情况下,最新的月会员费几乎等同于一场电影票的价格,但是购买了会员却可以看30场次的电影。
购票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MoviePass的模式中,虽然用户的月费是固定的,但是每次看电影的票价都是原票价,剩下的由MoviePass补贴。
价格的降低对于MoviePass而言显然是有利的,在其宣布这个决定后的短短几天内,会员人数和访问人数大大增加,以至于其CEO Mitch Lowe 忙得都没有时间站出来跟外界解释这场争议。
而对于影院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本来今年北美电影市场就不好,现在低价吸引了更多的会员,作为传统院线代表的AMC当然开始慌了。
MoviePass成立于2011年,它的独特商业模式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因此国内的人只能将它泛称为“院线版的Netflix”。
Netflix起家于DVD租赁市场。在它成立之前,美国的DVD租赁市场模式很传统、很单纯——你来我店、我租你碟、到期还碟、不还扣钱。
而Netflix的商业模式却是——网上运营、交月费、你选碟、我邮寄、到期还。
相比于传统模式,Netflix更轻便、更方便、也更省心,符合市场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电影院模式也很简单,我开影院、你买票看电影;但是MoviePass借鉴了Netflix,将模式变更为:交月费、选电影、去观看、每天一次。
这种模式对于喜欢看电影的人来说,听起来相当诱人。以最初的每月50美元计算,在平均票价8美元的情况下,我每个月看7次就赚了;后来月费降到15美元,意味着每个月看2场就赚了;而现在月费降到9.95美元,意味着我每个月只要有一次观影需求,办理一张会员卡就是十分划算的行为。
截止到目前,MoviePass已经在全美合作了4000家影院、3.6万张银幕,在美国的覆盖率超过90%,可以说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气候。
不仅业务模式上和Netflix很像,就连MoviePass现在的CEO Mitch Lowe 都是Netflix的联合创始人,从Netflix离开后,他兜兜转转最终选择了MoviePass再次创业。
虽然MoviePass最近未向外界透露过目前的运营状况,但是在2016年的一次融资当中,外媒报道MoviePass的年营业额仅为1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800万元),用户数为2万。
当时CEO Mitch Lowe还信心满满地宣布未来2年内做到盈利。
这次争议爆发的时间点非常微妙,因为MoviePass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
根据外媒信息,MoviePass将大部分股权出售给Helios and Matheson Analytics Inc公司,这是一家以数据与咨询为主的公司,之所以愿意投资就是看中了MoviePass拥有的用户观影数据资源。
拥有这些用户观影数据,Helios and Matheson Analytics Inc公司可以精准营销与广告营销变现,本质上和国内电商的商业模式类似。
有了这笔钱做后援,MoviePass就不惧亏损了,原来的2年内盈利的目标现在为了拉新,应该已经很难实现了。
当时的月会员费还停留在15美元一个月,用户数还停留在2万,MoviePass的补贴还少一点,亏损也就少一点。但是现在月费降至9.95美元,导致大量的新用户涌入,相应的亏损也就会持续扩大。
这种商业模式对院线来说,短期内是没有什么伤害的,因为用户不管看多少场电影,MoviePass都会足额支付给院线,相当于国内的票补;但是长期来看,会扰乱院线正常的商业节奏。
因此爆发了此次争端,如果这件事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对于MoviePass将会形成不小的打击。
虽然AMC卖给了万达,成为了万达的子公司,但是它在近年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院线公司,拥有1000个影院和1.1万块银幕,占MoviePass总银幕数的近三分之一。
MoviePass这种商业模式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全匹配的。
现在猫眼和淘票票等在线购票平台一般会和院线推出联名会员卡,双方数据共享,每次购票都按照单次购票次数打折,相比于原票价有一定的优惠,但是优惠力度介于10%-20%之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更没有MoviePass 这种包月服务。
既然国内没有这种完全匹配的商业模式,那国内能不能做,记者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在中国这事儿很难。
一来是因为中美两国影院收入结构不一样。在美国影城收入的40%来自于卖品收入,因此包月服务可以拉动观众走进影院观影的同时消费,增加影院的收入;在国内影院的卖品收入只能占到10%,很多影院没有动力配合第三方拉新。
其次,国内在线票务市场已经过了拼价格的阶段,越来越注意收窄亏损缺口。而这种模式的本质还是低价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注定了要以大量补贴为手段,如果早两年引进国内,还有一定希望。
最后中美两国的购票方式还是有很大差别,国内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超过80%购票行为都发生在线上;而美国那边仍然以线下购票为主,所以美国这种在线票务服务还有一定的窗口机会。
最最重要的是MoviePass的这种服务是绑定个人的实名认证方法,一般只能本人使用,一旦引进到国内将会面临实名认证以及淘宝低价分销的巨大风险。
综合以上各种情况,这事儿在国内会遭遇相当大地困难,成功的可能性极小。